Tag: 國民教育

東華學校重視品格陶融 提供多元體驗 適性揚才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3-08
今集《灼見教育》請來東華三院王余家潔紀念小學及黃笏南中學的兩位校長,大談東華三院由小學到中學連貫的德育課程是如何推行的,以及德育的核心價值觀。
高中中史科的專修與普修
作者:何漢權2022-02-08
初中習史3年上高中,中史科被編進選修之列,理科生走入高中,自此,便與中史科絕緣,不知唐宋元明清民國是自然不過,殊甚可惜。從初中中史獨立必修科設定看,不能無頭無尾。
學校教育要牢記國家公祭日
作者:何漢權2021-12-14
每年的「國家公祭日」,全港學校師生都必須重視,這是很具教育意義的情意教育,是愛校愛家愛國愛民族的教育,不能拖拉含糊,顧左右而言他。
和平紀念日
作者:馮應標2021-11-11
英國聯軍深厚無私的貢獻,付出寶貴的性命;倖存者亦受到3年8個月、比普通平民更悲慘的戰俘營折磨,作為香港人、作為一個加籍港人,應銘記於心。
加強科普教育 助年輕人投身創科
作者:黃錦輝2021-11-08
除了透過傳統的中國歷史、文化、時事等議題教導學生了解國家之外,也不妨考慮加入更多中國科技元素,讓學生從不同角度認識國家的先進科技及它所創造的成就,增加他們投身發展科創產業的興趣和動力。
何漢權校長X鄭家寶校長:教育界新選委可以發揮什麼作用?學校怎樣重啟國民教育?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10-29
何漢權校長剛剛當選新一屆教育界選委,他認為這個位置可以發揮什麼作用?另外,《港區國安法》已落實,擱置多年的國民教育重上枱面,老師又要如何適應?一起聽聽何漢權校長與鄭家寶校長對談,吸收國安教育新知。
這是香港教育覺醒年代的浪尖
作者:李美嫦2021-10-14
社會暴動近月來似乎平靜下來,教育中人嘗試走出殖民時代教育的迷宮陷阱,稍作喘息的同時,可能都有以下幾種教育有關的覺醒。
黃均瑜:中共執政事實不能迴避 愛國教育須更名正言順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08-05
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會長黃均瑜指出,在一國兩制下,不推動國民教育,必定會導致分離主義或港獨思潮。今後需要更加明確的,不僅是愛國教育的切入點,而且是希望下一代認同自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
香港的身份教育:重回原點的省思
作者:曾家洛2021-04-29
香港人身份的獨特性就在於一國兩制。因此我們需要好好思考「中國香港人」身份的內涵和培育條件,特別是為了延續一國兩制的生命力。
一地一古跡 聆聽歷史迴響 體悟港史港情
作者:屈家妍2021-03-20
文化藝術作為豐富生活的調味劑,能夠極大陶冶市民情操,提升幸福指數。此次中西區文化藝術協會籌辦的「一地點,一古跡」 系列文化藝術教育活動,便讓市民喜聞樂見。
籍貫教育的重要
作者:何漢權2021-03-09
教育,有時候是小節見真章。筆者認為,在香港推動國民教育的滲透課程,其中的一個小節,「籍貫」教育得要重視。
教評會:通識科新名須兼容國民和社科教育原素
作者:編輯精選2021-03-01
2021年2月初,教育局就優化高中核心科目正式諮詢教育界人士,備受關注。香港教評會就此提出三個主要範疇、三個聚焦項目以及三個課程的主張,以期有效地重新推動2012年擱置之國民教育。
國民教育,重新出發
作者:蔡國光2021-02-17
回歸20多年,政治衝突、社會矛盾越發激烈,整體社會需要重建新秩序,各項體制變革需要改革魄力與充分承擔,學校體制既需要發揮釜底抽薪的角色,也需要重整課程與教學的急需。
教育評議會:《施政報告》重視香港青年未來發展
作者:編輯精選2020-11-26
就教師素質方面,政府將會加強培訓,提升操守。教育評議會認為教育局要應再定更具體落地措施 。對近日教育局敢於嚴正處理嚴重失德個案。教育評議會認為方向正確,亦予以支持。
陳智思:國民教育可增加大眾對國家的認識,未必等於洗腦
作者:編輯精選2020-10-23
亞洲金融集團及亞洲保險總裁、香港特區行政會議召集人陳智思先生應邀出席團結香港基金舉辦的「團結卓爾論壇」,分享了他對塑造未來新視野的看法,透過畫作表達他對政治、社會議題的看法。
香港史教學的意義
作者:黃家樑2020-10-19
香港年輕一代都對缺乏中國人身份的認同,而香港史教學實即可以培養年輕學子的民族認同感,實在是國民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
何漢權:一國兩制 情義永續 加強年輕人國史國情教育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0-10-07
近年不少老師和學生質疑自己的國族身份,教育評議會主席何漢權校長就此提出「五國」理論。他認為香港教育素質與國民教育關係緊密,面對鄰國教育產業漸趨發達,我們不進則退,需要完善五個國民教育範疇。
兩齣欺瞞亂世的悲「喜」劇——《雙城記》與〈木蘭辭〉
作者:許志榮2020-08-29
世道艱難的告誡其實驚心動魄,可是總不能喚醒生活現場的當局者,至於身居廟堂的達官貴人,以及矛盾衝突的前沿戰士,就更不用說了。
國民教育的局限與前設
作者:許志榮2020-07-25
20多年來國民教育的發展一波三折,甚至胎死腹中。如今由虛到實,變成轉世靈童倉卒出台;再加上《港區國安法》的震懾效應,實在令人擔憂中、港教育將要無縫接軌,斷送我們學術和言論自由的優勢。
毋忘七七 展望睦鄰共進
作者:黃冬柏2020-07-07
2020年的7月7日是「七七事變」的83周年紀念日。今年,疫情下進行的文憑試歷史科試卷中有一道涉及中日關係的試題內,有條分題卻意外地在學界和社會上惹起爭論,更引來一些罕見的行政跟進。
小學常識科改革建議
作者:蔡世鴻2020-06-08
最近小學發生了「錯解鴉片戰爭」一事,令人嘩然,也有人認為小學的國民教育不足、老師不懂科學、課程呆板乏味…… 作為中學通識科的「前線」,小學常識科實應積極改革。
淺談國家安全教育的「開」與「展」
作者:梁振威2020-06-05
教育的層面廣闊,簡單的區分,可分為社區教育和學校教育。於社區推行國家安全教育,不全是教育局的職責,可在學校推行國家安全教育,教育局責無旁貸。
回歸後反對國民教育,目的不過是為了反中國
作者:陳文鴻2020-05-17
在不少中學裏,讓學生去評論回歸利弊頗普遍。回歸後反對國民教育,目的不過是為了反中國、反社會教育!
換位思考抑或錯位思考
作者:何漢權2020-05-06
對中學生乃至教師而言,通過不同資料引入換位思考,月旦歷史人物,是較高階的思維,先要有較全面史實的掌握,亦要有判別資料真偽的基本能力,我恐怕換位思考不成,變成錯位思考。
民主愛國不相容 重此輕彼成大勢
作者:曾鈺成2020-03-16
香港人支持「民主」多於支持「愛國」。在選舉裏打着「愛國」旗幟的一方,要輸給打着「民主」旗幟的一方。
細說王安石
作者:何漢權2020-01-17
從王安石留下千古傳誦的「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名句,可窺見千年前新法推行的猛烈,思考王安石究竟是貪勝障限,抑或是一份不畏浮雲遮望眼、敢於面對頑固反派的勇毅?
2019到2020
作者:何漢權2019-12-31
究竟2020年正當開始,是否暴力依然違法「平穩」過渡新年?教育界心情未見平復。
可憐天下校長心
作者:梁振威2019-12-19
筆者相信,天下的校長,都有愛校之心。愛校,卻不能保校,可憐天下校長心!
北京對港強硬路線的策略思維與「止亂制暴」後的部署
作者:尹瑞麟2019-11-28
以中國的實力,摧毀香港沒有難度,但是否可以承田飛龍所言,「與新加坡合作,然後壯大澳門,以及做大深圳」,「便可適當地部分替代香港已有的優勢和功能,使得香港感受到一定的壓力和挑戰」,這簡直是不切實際。
曾鈺成:重啟政改必須在《基本法》框架內進行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9-11-25
曾鈺成說,中央一直沒有說不能重啟政改。現在問題是示威者加了「真」雙普選。曾鈺成表示,曾經和一些年輕人接觸過,了解他們的想法。他們指不會提港獨,如果能給予「真」雙普選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