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疫苗

保健品怎樣幫助解決疫苗衍生的副作用?
作者:林嘉良2024-03-13
全身性血管炎引起的高血壓是其中一個潛在問題。因疫苗產生的血管炎包含廣泛的自體免疫攻擊,血管就需要一些根基元素幫忙修復。
龍振邦、趙晞揚、孔繁毅、袁國勇:復常備疫如戰時 瘟君再臨如平時
作者:編輯精選2023-12-13
及早偵察,於新發傳染病萌芽之際、成疫之前,撲滅於源頭之處,防微杜漸,尤為重要。大疫爆發之源,能發生於任何一個地區或國家。本港防疫抗疫戰略計劃,應盡量以不封城、不停市、不停工、不停學為目標。
孔繁毅籲冬季做好新冠防護 高危人士接種疫苗
作者:編輯精選2023-11-20
孔繁毅教授在講座中指出,新冠及流感高峰將梅花間竹出現,今年夏季流感高峰期持續了長達四個月,他預料,12月將會是新冠疫情的高峰期。
個人和社會如何應付新冠和新發肺炎?
作者:鍾倫納2023-08-15
慢性肺炎降低血液中的氧氣含量,可以同時損害微絲血管多的器官,曾經染上肺炎者,要留意原有問題有無惡化、有無多處同時出現問題。若有宜早見醫生。
港澳與內地下周一起全面通關 核酸檢測要求取消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02-03
2月6日(下周一)開始香港與內地全面通關,所有口岸不設人數限制,可隨意出行,不用預約,亦會取消出入境前核酸檢測或其他檢測要求,可隨意隨時進出。
鍾南山:防疫政策重心 應轉為防控重症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12-09
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在一個學術會議上表示,內地防控疫情政策重心,應由防控感染轉移到防控重症。
林偉樑醫生X林冠傑中醫師:打疫苗出現情緒問題怎麼辦?善用不同精油幫病人紓緩壓力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5-13
今集《專家分析長新冠》,香港中文大學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客座副教授林冠傑中醫師請來林偉樑醫生,講解疫苗出現的情緒後遺症,善用精油,可以幫病人紓壓,為什麼?一起聽聽林醫生的講解。
呂大樂:社會渴望防疫鬆綁 接種疫苗論述大變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5-02
呂大樂教授慨歎,「政府覺得市民的合作程度不足,而市民又不知道究竟政府要大家怎樣配合才能走出困局。萬一再發生新一波疫情爆發,大家又回到原來的起點,集體經歷另一次『空轉』」。
為何放寬社交限制後 新增確診量不升反跌?
作者:施永青2022-04-26
在香港的群體免疫效果尚在逐步加強的階段,政府進一步放寬社交限制的風險不大,反而是過一段時間後,當香港人體內的抗體開始減弱時,政府就可能需要推動繼續打針。
與「毒」共存到底行不行得通?
作者:周延2022-04-05
過去這兩年,有誰沒有憤怒地喊出過「這疫情怎麼還沒完?」、「我什麼時候才能正常生活?」、「等疫情結束,我要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新增37529宗確診 歐家榮:未接種疫苗死亡率高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3-05
本港新增37529宗新冠病毒確診個案,其中6宗是輸入個案,第5波疫情至今累計超過42萬宗確診。政府專家顧問許樹昌教授認為,應等待確診數字回落時進行全民強檢及適當禁足為好。
抗疫假新聞的影響
作者:梁天卓2022-02-24
大家在傳播有關訊息和分析有關數據時要小心求證,不能一句話「我講下咋喎」就輕輕帶過。
為你好才不告訴你太多
作者:曾國平2022-02-23
為免反疫苗人士大做文章,數據公布得愈少愈好,大眾無知才是對社會最有利?
新增6208宗本地感染 張竹君:疫情仍未見平息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2-22
本港新增6211宗新冠病毒確診個案,6208宗為本地確診個案。另外,政府昨日共接收8013宗感染情報,截至昨天凌晨共接獲9369宗初步陽性個案。
長者接種率誘因
作者:莊太量2022-02-20
要解決這深層次問題,要把子女的責任抽出來,變成政府的責任;政府應聘請醫生,成立顧問中心,處理子女猶豫不決的個案。
港大設疫苗接種中心 張翔:響應時代需要服務社會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2-17
香港大學校長張翔表示,社區疫苗接種中心將由醫療專業人員按照最高傳染病控制標準設立和管理。
切勿封城
作者:陳景祥2022-02-17
問責是一回事,但硬說政府沒有落實動態清零,而且是故意放軟手腳、陽奉陰違而造成今日局面,我覺得是言過其實,把抗疫工作過度「政治化」了。
新增986宗確診 800宗初陽 安老院舍連環爆疫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2-10
本港新增986宗確診,其中1宗是輸入個案,其餘985宗都是本地病例。另外有約800宗初步陽性個案。醫管局呼籲市民尤其是長者盡快接種疫苗;港大醫學院院長梁卓偉則建議政府實行「封城」之類嚴厲措施。
香港政府正積極提升抗疫能力
作者:林鄭月娥2022-02-10
此時此刻,我們最需要的是廣大市民的配合和支持,懇請大家盡量避免外出、留在家中,也不要有跨家庭探訪或聚會,做好個人衞生和家居環境清潔,並留意政府發放的資訊。
疫情初現轉機? 特首請戴口罩
作者:陳景祥2022-02-10
好的方法,誰會抗拒?問題在每個地方條件不同,特區政府的執行力弱,民眾多不願聽政府指揮,甚至有抗拒情緒,內地一套很多時候想學也學不來!
親歷疫情海嘯下的英國
作者:周延2022-01-25
英國二次大解封是否真的賭對了?疫情會慢慢平息嗎?這些仍然是未知數,但有一點是肯定的,我們需要學會與病毒長期共存,它將會逐漸成為各種地方性流行病的一種。
拜登元年輸了給特朗普
作者:張建雄2022-01-20
拜登元年乏善可陳,敗了給特朗普,證明自己不是特朗普,是失敗的!且看拜登中了多少招。
袁教授抗疫法很四川feel
作者:湯文亮2022-01-18
現在有75%市民打了疫苗,他們當中有不少人投訴,唔知道平時接觸的人有冇打疫苗,袁教授的方法其實是一個大躍進,就是要求未打或不能打疫苗的人戴兩個口罩。
抗疫與「核選項」:北京的選擇
作者:袁彌昌2022-01-04
新冠病毒非得以效力更高的mRNA 疫苗來應對不可,只要是本土自主研發就可以了;「政治病毒」非得以「民主」來應對不可,只要是中國式民主就可以了——這亦成為了北京消滅新冠病毒及「政治病毒」的新指導原則。
展望2022中外形勢
作者:劉銳紹2021-12-31
2022年更值得觀察的,將是中外關係,因為明年有很多事情或會到了「見真章」的階段,也是實力的考驗。
聖誕不設防 節後難收拾
作者:施永青2021-12-28
西方企圖以廣泛接種疫苗來對抗病毒的構思並不可行,更可靠的做法可能是最原始的避免與患者有緊密接觸的隔離措施。
港大研究:兩針疫苗不足抵抗Omicron病毒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12-15
袁國勇團隊呼籲下一代新冠疫苗的設計須考慮覆蓋Omicron新型病毒變體,而目前已打兩針的市民均需要注射第三劑疫苗來增強針對Omicron變體的抗體反應。
中國如何從自身經驗出發,幫助非洲國家發展?
作者:盧兆興2021-12-06
11 月 29 日中非合作論壇開幕,中國宣布將在公共衛生、扶貧、貿易促進、投資、數字經濟、綠色發展、基建設施、人文交流,以及維護和平與安全,為非洲國家發展作出貢獻。
2021年又將「埋單」──明天是否一定會更好?
作者:張海暘2021-12-06
生死有命,我們能做的本來就極其有限,而且不打疫苗又感染病毒,會否更加危險?
任由病毒繁殖 變種機會大增
作者:施永青2021-12-02
任由病毒蔓延的結果,不單會增加重症與死亡的機會,還會增加病毒變種的機會。新的病毒雖然不會刻意弄死宿主,但會變得更有抗疫苗的能力,亦會更懂得應付人類的抗體,西方人或被搞到「唔死一身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