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2023-06-30
李家超提倡「以結果為目標」,要提速、提效、提量解決社會民生問題,面對房屋這項長年棘手的民生難題,破格提出興建3萬個「簡約公屋」單位的計劃,正是有效對症下藥、切實排解民生憂難的手法。

布林肯訪華不是先禮後兵,而是上門造勢,所以內地有人稱布林肯為「布局肯」──只要是布局針對中國,他什麼都肯,每一個行動都有其動機。

6月21日(周三)晚上8時許,寧夏銀川市興慶區富洋燒烤店發生燃氣爆炸事故。截至翌日晚上,事故已造成31人死亡、7人受傷。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訪華,最終獲國家主席習近平接見。立法會議員黃錦輝教授表示,布林肯訪華是好事,中國將會集合一群與美國疏遠的盟友,用盡方法脫險。一起聽聽黃教授分析。

布林肯之行是實在的,他避免了成為1979年建交後第一個在任內未訪問中國的國務卿,還達成5個合作方向,有所交待,合符美國明和暗圍策略。至於習大大和拜登何時會面,還看時機,秦剛赴美之行看來也近了!

布林肯與蓋茨訪華帶出了一個顯淺道理:究竟中國在國際體制內或體制外,對世界不會那麼危險?究竟企業繼續與中國交往或全面與華脫鈎,會對國家及人民更為有利?這足以說明與中國脫鈎的謬誤。

國家主席習近平說:「國與國交往,總要相互尊重,竭誠相待」。他希望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此行能為穩定中美關係多發揮積極作用。

習近平表示,蓋茨是他今年在北京會見的第一個美國朋友,對蓋茨及其基金會長期致力於促進全球減貧、衛生、發展及公益慈善事業表彰讚揚。

今年5月21日,中央公布一年前發生造成54人遇難的湖南長沙塌樓事件處理結果,除了懲處現任官員外,還對已經升任其他職務的官員,給予警告和記過處分。迅速處理重大事故,以及追究前任官員責任的做法,耳目一新。

國家主席習近平周一(6月12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與訪問中國的洪都拉斯總統卡斯特羅會談,兩人之後出席簽字儀式。

內地年輕人失業率屢創新高,習近平希望年輕人「上山下鄉」、「吃苦耐勞」,在鄉村振興的大舞台上建功立業。

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在科技發展的一些範疇亦處先進國家前列。中國的物質文明,將在美國政府全力阻撓下繼續前進。但如何繼續發展中國精神文明,及促進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相協調將是關鍵。

這種發展顯示,美光事件並沒有令中美關係惡化。原因是美國並沒有條件在現階段與中國全面脫鈎,所以雙方領袖必須坐下來講清楚,哪些地方可以保持合作,哪些地方需要「去風險」。

美國拒絕要有先決條件才能進行中美外交接觸。其實美國何嘗不想在進行外交接觸前,就先達致一些對自己有利的先決條件?只是目前的形勢並不對美方太過有利。

雄安成為新聞焦點,不是因為它的建設,而是因為習近平考察的陣容。從現實角度看,這反映中央對雄安的重視。但不少圈內人卻從政治角度看,這樣的態勢主要是突出習近平「眾星拱照的核心地位」。

法國總統馬克龍在訪華期間,與國家主席習近平一同聽古琴家李蓬蓬以唐琴「九霄環珮」撫奏的《流水》,撫琴後李蓬蓬更把《流水》的曲譜送給馬克龍。「九霄環珮」和《流水》到底有什麼來頭?

英王查理斯三世和王后卡米拉的加冕儀式在倫敦西敏寺大教堂舉行,國家主席習近平伉儷致電祝賀英王查理斯三世和王后卡米拉加冕。

俄烏對話和談判的大門敞開着,中國進行了必要的調解並提出了解決方案。如果能夠達成互相停火的條件,那麼就需要進行更深層次的談判,俄羅斯和烏克蘭都必須作出讓步。

有人認為這次對話早在預料之中,毋須大驚小怪。種種跡象顯示,中國確在準備「習澤對話」,但來得比預期早,其中包括一些突發因素。

國家主席習近平應約同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通電話,雙方就中烏關係和烏克蘭危機交換意見。

中央港澳工作領導小組常務副組長夏寶龍來港考察,時間長、範圍廣泛且深入民間,已經受到關注。在他的講話中,一個經過精心設計的表述,或顯示未來重回中共的群眾路線,值得關注。

巴西總統盧拉周五(4月14日)繼續在中國的國事訪問行程,中午前往天安門廣場,向人民英雄紀念碑敬獻花圈。國家主席習近平同日下午與訪華的盧拉舉行會談。

中國綜合影響力日趨廣泛,全世界十分關注兩會的召開、經過、結論,以及新一屆政府的政策與人事布局。但甚麼叫兩會精神?價值又在哪裹?

巴西總統府表示,盧拉將於周五(4月14日)在北京與習近平會面,訪華期間亦會與總理李強會面,將簽署多份雙邊協議。此行是盧拉3屆巴西總統任期內,3度對中國進行的國事訪問。

國家主席習近平周四(4月6日)與訪華的法國總統馬克龍,以及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人民大會堂舉行三方會談,談及中歐關係與俄烏局勢。

中共中央台辦、國務院台辦主任宋濤周四(3月30日)在武漢東湖賓館會見到大陸訪問的馬英九一行。宋濤轉達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對馬英九的親切問候,充分肯定馬英九為發展兩岸關係作出的重要貢獻。

國家主席習近平訪俄,簽署聯合聲明。世人都關心美國對華反應有什麼改變?中國和美國是否注定要打一場仗?但作者指出,若一種對抗無法令到美國「痛」,直接承受戰爭的風險的話,中國一定不會做。哪美國的底線是什麼?

正在俄羅斯進行國事訪問的國家主席習近平,周二(3月21日)同俄羅斯總統普京舉行正式會談,雙方同意推進各領域交往合作,深化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係。

烏克蘭人若是頭腦清醒的話,應尋求方法,盡快以非戰爭手段解決與俄羅斯之間的政治糾紛。因此,習近平今次的和平之旅,雖然困難重重,卻不能說完全沒有機會,原因是打下去對雙方都沒有好處。

在莫斯科展開國事訪問的國家主席習近平,周一(3月20日)與俄羅斯總統普京在克里姆林宮舉行一對一閉門會談,歷時4個半小時結束。兩人之後共進晚餐,繼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