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 Apr 01 2025 22:50:23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Tag: 香港中文大學

中大太空所利用國家高分三號SAR衛星 協助香港暴雨水浸災害分析
作者:編輯精選2023-09-13
為了協助研究和判斷今次暴雨災情,香港中文大學太空與地球信息科學研究所團隊獲取了三幅國家高分三號SAR衛星圖像,對災前、災中、災後情況進行分析,並發送相關政府部門供其研究。
中大醫學院40周年慶 藝術珍藏拍賣支援醫學教研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09-12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慶祝成立40周年,傳承醫術醫德、創新醫學科研,全心關顧病患的精神。其中一項網上拍賣會,由多名教授和校友捐出藝術珍藏拍賣,所得善款將用於促進醫學院教育、研究和社區服務。
常霖法師免費禪修網課 中大:有效紓緩負面情緒
作者:編輯精選2023-09-08
科學研究為網課提供實證,證明這個非宗教式的教學課程,透過無時地所限的網上學習方式,為社群提供舒緩日常負面情緒的簡單方法。
中大研究:細胞因子能促進血管生長 有助治療缺血引致組織受損
作者:編輯精選2023-08-30
香港中文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黃永德教授領導的團隊,在研究新血管如何在人體受損組織中生長取得突破性的進展。
與動物共融
作者:潘銘基2023-08-29
在中大校園裏,我們的生活各適其適,人與動物互不干擾,即使意欲干擾,也是徒然。以天地之大,人之渺小,如同塵埃。
金耀基:後《國安法》時代社會穩定 不應「狙擊中大」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08-23
中大前校長、著名社會學家金耀基罕有地評論時事,唯中大校董會改組茲事體大,他認為校董會組成、大學管治並非不能改革,但不應用如此政治方式,應該理性討論,引導和協助院校自主改革。
香港人極地探險:跨世代創業研綠色黃金 微藻專家何建宗實現環保商業雙贏
作者:編輯精選2023-08-18
何建宗教授是香港極地研究中心創辦人,退休後花了幾百萬元開設香港首個北極科研站、造訪南北極達20次、60歲才組隊創業,讓我們一起來聆聽他的故事。
段崇智當選APRU主席 冀大學攜手應對全球挑戰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08-18
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段崇智教授當選環太平洋大學聯盟主席,他表示,地緣政治緊張局勢正威脅國際間及人與人之間的團結合作,面對種種嚴峻的問題,各大學必須更緊密合作。
中大威院研究證新冠藥適用於嚴重腎病患者
作者:編輯精選2023-08-04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及威爾斯親王醫院研究團隊最近發現,按患者腎功能調整新冠口服藥物劑量,94%的慢性腎臟疾病患者可以成功完成Paxlovid治療。
改組校董會,為何中大比港大慢了20年?
作者:趙炳權2023-08-04
立法會議員和校友評議會欲維持其影響力本是無可厚非,但若每個組織都這樣看,就變成互相角力,已忘記了眾人的共同理想就是維護大學的利益。
中大校董會改組相持不下 政府應做協調人
作者:陳景祥2023-08-04
大學管治模式各有不同,唯絕大部分國家/地區的成功經驗,都是政府/政客盡量減少干預,給予大學最大的自主權,由專家、學者治校。香港要維持本地大學的一流水準,就不應反其道而行。
修復有期?
作者:張宗永2023-08-01
中國歷代領導人都很欣賞新加坡,既取得經濟成就又能維持一黨專政,但做香港特首這個地方官,比做新加坡總理這個國家領導人難十倍。
多難興校──回顧香港中文大學的艱辛歷程
作者:黃賢2023-07-31
中文大學管治有沒有問題?難免。以前有沒有討論過有關問題?肯定有。討論有沒有結果?據聞2016年有個共識。大難當頭,如何自處?
中大改組 政府其實想要什麼?
作者:陳景祥2023-07-28
中大校董會改組,不是一家大學的事,而是關乎香港專上教育發展方向的大事,我們希望政府明白過去本地大學成功的原因,切勿誤判,更不要自毁長城。
ESG成全球趨勢 唯本地人才短缺
作者:余遠騁2023-07-17
碳中和將是全球企業大趨勢,而為配合國家政策及碳中和目標,香港市場必須培訓更多ESG人才並將之普及化及專業化。
段崇智校長率團訪京拜會11部委 見證北京中心成立
作者:編輯精選2023-07-03
中大校長段崇智教授率團出訪北京,期間與北京市及香港特區政府駐北京辦事處領導共同主持港中大北京中心成立典禮。早前,香港大學協同創新中心亦於北京舉行揭幕典禮。
THE亞洲大學峰會|地緣政治影響大學角色 段崇智:大學合作如維他命般重要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07-01
段崇智校長表示亞洲大學應該繼續發揮其在知識方面的領導作用,促進合作和交流,以及互相學習,推動亞洲大學的進步和發展。他用「維他命」來比喻大學之間的合作,強調面對面的交流和合作至關重要,有助改善大學表現。
THE亞洲大學峰會|跨學科聯手 應對未來社會挑戰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07-01
亞洲高等院校的研究正蓬勃發展,但正面臨人口老化、氣候暖化等挑戰。在中大舉行的泰晤士高等教育亞洲大學高峰會中,來自不同地區的大學領導層均表示,需要發展跨學科研究以應對未來的社會變化和挑戰。
THE亞洲大學峰會|柯偉林:中美願維繫「鬥而不破」關係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06-29
哈佛大學中國研究專家柯偉林(William Kirby)和恒隆集團董事長陳啟宗於峰會首日針對中美關係進行對談,會談氣氛輕鬆,兩位講者用輕鬆的語調,點破中美關係及未來發展趨勢。
THE亞洲大學峰會|政治前景不明 為創科跨境合作帶來什麼挑戰?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06-29
近年許多大學利用政府政策和不同資金,發展跨境合作夥伴關係,特別是在創新和創業領域。但是不同地區的語言、商業模式、溝通風格和法律系統均存在差異,對建立合作夥伴關係帶來挑戰,要如何解決?
QS最新世界大學榜 本港學府排名全下跌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06-28
本港有5間大學名列全球百強。香港大學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排名同列第26位,已是全港最高,但今年的排名較去年跌5位;中大排名第47,較去年跌9位;科大排名第60位,較去年下跌20位。
中大研究:新冠疫苗激活T細胞反應 助減重症及死亡風險
作者:編輯精選2023-06-27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一項最新研究發現,接種新冠mRNA疫苗(復必泰)和滅活疫苗(科興疫苗「克爾來福」)對病毒變異株Omicron均可引發有效的免疫T細胞反應。
中大協辦泰晤士亞洲大學峰會 逾500全球學者探討亞洲大學未來
作者:編輯精選2023-06-24
中大協辦2023年泰晤士亞洲大學峰會,是香港近5年最大型高等教育會議。教育局局長蔡若蓮會上表示,要維持競爭力,擴闊發展前景,大學不能固步自封,應積極促進跨境合作。
與香港中文大學一起成長的學系
作者:潘銘基2023-06-24
在中文系裏,學習的、研究的,包括了中國傳統學術,本無可疑;但要推廣,即將象牙塔裏的學問影響到塔外的世界,一點也不容易。世界上本來就沒有容易的事情,推廣之餘,更不能退讓。因為,這本來就是我們的社會責任。
西文善本珍藏有什麼價值?如何反映中西交流歷史?
作者:編輯精選2023-06-20
當我們反思早期的中西關係與漢學學科之發端時,我們會驚異於中西初步接觸的試探性,以及為達到互相理解而不得不克服的種種艱巨挑戰。
中大建校六十載 重思大學的使命──「融會中國與西方」的源起
作者:編輯精選2023-06-18
從香港中文大學的發展史可以看出,其「融會中國與西方」的使命是矢志不渝的指導力量。早在1963年中大以聯合大學之姿成立前,這項知識教育的計劃就已經存在。
中大舉辦60周年校友藝術展 展出饒宗頤、丁衍庸大師之作
作者:編輯精選2023-06-10
適逢香港中文大學創校60周年,校方於6月23至25日一連三日,在西九文化區舉辦「咫尺之圓・甲子有藝」香港中文大學60周年校友藝術展。殿堂級大師饒宗頤教授及丁衍庸教授兩位名家,均在展覽之列。
文物捐贈者與研究者之間的「一件小事」──蔡關頴琴與中大文物館的因緣
作者:張家偉2023-06-09
蔡太說:「我知道近年香港的大學強調創科、創新,但沒有舊,又那有新?舊事物是新事物的基礎,中華文化發展造就了現在許多新的思維、新的科技,我們不可以忘本,應該多了解中國文化。」
學者專家聚首中大 探討香港、潮汕與一帶一路民心相通
作者:編輯精選2023-06-02
潮汕人是一帶一路先行者和建設者,促進「貿易、金融、文化」正正是潮汕人的強項,因此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及香港汕頭社團總會於中大校園舉辦了一場「全球潮人與一帶一路學術政策國國際論壇」,以探討其貢獻。
陳家亮教授:花園大廈鄰里情 成就醫者父母心
作者:編輯精選2023-06-02
花園大廈的童年點滴,陳教授至今記憶猶新,「我記得步出畫眉樓,走下樓梯,便看見幼稚園對出的小公園。上學時,屋邨會把它圍起來,成為我們一班幼稚園學生專屬的遊樂場,讓我們可以跑來跑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