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大灣區

高質量發展和建設大灣區
作者:郭一鳴2022-11-11
過去內地以沿海經濟特區帶動全國改革開放,今天,國際和國內環境發生重大變化,粵港澳大灣區具有獨特的優勢,可以在國家高質量發展戰略中發揮重要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
港深如何嵌入,在效率上實現雙贏?
作者:王緝憲2022-11-10
在香港繼續一國兩制和深圳繼續經濟特區制度下,北部都會區和前海的出現,是允許在一個特定的局部做某種突破。這種嵌入模式可以通過進一步擴大兩地的交流,在效率上實現雙贏,是以制度變動理順市場關係。
香港理工大學85周年校慶──融入大灣區與國家創科論壇暨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開幕典禮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11-09
作為85周年校慶活動之一,香港理工大學將於11月24日舉行「融入大灣區與國家創科論壇 暨 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開幕典禮」。
把中醫藥業發展為香港支柱產業
作者:鄭宏泰2022-11-09
香港有很雄厚經濟實力,但本身缺乏天然資源、土地匱乏,着力發展創新科技,實在是無可厚非的選擇,唯我們卻長期忽略另一極具潛力的產業──中醫藥業。
樂齡科技博覽暨高峰會首設日本館 日製社交機械人提升長者生活素質
作者:編輯精選2022-11-08
樂齡科技博覽暨高峰會首設日本館,場館中展出和示範社交機械人、移動支援機械人、護理食品、沐浴支援設備及居家支援護理的ICT設備等,為提升香港及大灣區的保健素質作出貢獻。
創科創未來 業界期待《發展藍圖》
作者:黃錦輝2022-11-07
筆者認為科技轉移和創科人才落戶一直都是本地大學面對的困難,新創科政策具針對性,有助學界紓難解困。
海洋文化與嶺南文化是大灣區發展的催化劑
作者:劉煦元2022-11-07
我們需要海洋文化與嶺南文化作為大灣區發展的催化劑,成為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共同體的軸心,助其躋身成為世界4大灣區的一份子。
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移民是否適合自己,年輕人要明白香港三大狀況
作者:李偉民2022-10-29
移居,是現代人的權利;喜歡往世界跑,是人的本性,但是,旅遊和居留是兩碼子事,務必小心:不可以用「移民的自由」,換來「生命的不自由」!
提升大灣區未來創意潛力:香港應如何定位?
作者:楊立明2022-10-28
大灣區的創意工業目前最需要的,正是一個適切的渠道展現其豐富潛能。當大灣區其他城市加強與香港合作,共同推廣比疫情前更緊密的文化交流,中國的創新藝術作品定能提高競爭力,成為國際藝術市場的焦點。
大灣區低碳建築Top 100出爐 樹立推動碳中和典範
作者:編輯精選2022-10-27
大灣區碳中和協會周二(10月25日)為首屆「大灣區低碳建築Top 100大獎」舉行頒獎典禮,表揚位於香港、澳門、深圳、廣州及東莞等100幢大灣區具代表性的低碳建築。
大灣區青年基金大抽獎公布 大獎獨得中山105平方米精裝修住宅單位
作者:編輯精選2022-10-27
大灣區共同家園青年公益基金於今年4月至9月隆重推出「灣區新活新里程」大抽獎活動,以支持香港青年於大灣區發展,建立新生活,開拓新里程。
陳茂波:保險業要把握國家「雙循環」發展機遇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10-21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相信,香港作為國家內循環經濟的參與者,以及外循環經濟的促進者,中、長期而言,包括保險業在內的經濟發展前景亮麗。
劉兆佳:正式告別「小政府、大市場」的《施政報告》
作者:劉兆佳2022-10-21
李家超的《施政報告》展示了濃厚的憂患意識,他和他的團隊也可算是盡了相當努力來回應中央和香港居民的關注和訴求。但我們也需要清醒地意識到在未來一段日子,香港將要面對嚴峻的財政狀況。
首屆亞洲元宇宙博覽會在港舉行 探討元宇宙商機與挑戰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10-21
如何構建元宇宙生態產業鏈?企業領袖如何把握機遇?在文化藝術領域如何應用新科技實現商業創新?大灣區中小企箇中有什麼商機與挑戰?或者可以從首屆亞洲元宇宙博覽會一窺堂奧。
融入國家
作者:陳文鴻2022-10-19
融入國家發展,是香港與國家發展連接,與內地互補。香港要在百年不遇的全球大變中找出新的發展道路與戰略,不是坐待中央政府和內地地方政府帶領、牽引、扶助香港。
專訪創科工業局局長孫東:重整香港創科藍圖 ,啟動經濟發展新引擎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10-17
新任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教授接受本社專訪時表示,24年前政府致力發展創新科技,因為種種風雨而沒有徹底實行,如今香港再次面臨轉捩點,各界憧憬未來發展路向,是發表創科發展藍圖,凝聚共識的好時機。
創科輸出偏弱 產業可抓緊大灣區市場
作者:黃錦輝2022-10-17
筆者認為值得創科業界及政府關注的,是《2022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中兩個創新輸出指標比去年退步了,而且它們之間的差異頗大。
中大港深兩校合辦課程  裝備畢業生投身大灣區發展
作者:編輯精選2022-10-15
中大與中大(深圳)將合辦全港首個讓學生於兩地校園修讀的雙主修課程。學生將修讀跨學科數據分析課程,及在指定學術範疇中選讀由中大或中大(深圳)開設的課程作為另一主修,並於兩地校園上課。
營建香港為一流國際教育之都 融入國家發展
作者:鄧家豪2022-09-29
教育不是經濟的附庸,也不應被動地貢獻國家發展。相反,應視教育為經濟的推手之一,處於說好中國故事的第一線,肩負溝通文化的責任,乃締結我國與他國新一代合作共贏的搖籃。
何漢權校長x鄭家寶校長:香港生源全線告急有多嚴重?政府如何跨部門協調吸引學生來港?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9-26
香港正面對學生流失的問題,何漢權校長與鄭家寶校長認為,政府應以政策確保師資,以及提速吸引大灣區學生。一起聽聽他們的說法。
文化與教育
作者:何漢權2022-09-16
文化教育的普及,由此煥發無限的生命力,要的是懂得欣賞的族群,並非一窩蜂打卡即散、無根的一代。
理大鼓勵利用科技發揮創意 與恒生合辦紡織及服裝業創新比賽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9-14
香港理工大學繼早前舉辦智慧城市和健康科技為題的挑戰賽,今次與恒生銀行合辦「恒生x理大可持續未來挑戰賽:紡織及服裝」,旨在鼓勵全港科技創新人才發揮創意,並歡迎大專生、研究人員、實業家及公眾人士參與。
香港教育優勢難保?
作者:黃冬柏2022-09-14
世界一直在向前進發,為了建立更多的優勢,主其政者必須善用機遇,把香港教育重塑成別具特色、擁有更多優勢的系統。生源問題在之前多年已有很多探討,其實那是個建構優質教育的機遇。
陳茂波 : 香港可藉參與大灣區建設 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9-07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指出,在參與國家改革開放的事業中,香港是先行者、擔當重要而獨特的角色,不但為國家發展作出貢獻,也成就了我們今天的經濟地位。
唐英年任志剛看好香港發展 搶佔藝術交流樞紐 籲跟大灣區發展「五通」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9-06
早前全國政協常委及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董事局主席唐英年,以及行政會議成員、香港金融管理局前總裁任志剛同場出席圓通財經公關顧問有限公司10周年慶祝會,會上兩人就文化及經濟兩方面分享不少個人體會。
加強香港海外和大灣區聯繫
作者:羅祥國2022-09-06
香港於姊妹城市網絡的發展尚未起步,面對環球經濟的挑戰,不單可以透過姊妹城市平台,為香港開拓新的經貿市場,更可促進香港的軟實力;另一方面則可透過參考其他城市的社會經濟政策,以處理香港種種城市問題。
潘明倫教授:浸大創意藝術學院跨學科 多元化課程融合創新元素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9-06
香港浸會大學(浸大)於7月1日成立創意藝術學院,由電影學院、音樂學院及視覺藝術院組成。創意藝術學院創院院長潘明倫教授表示,新學院重視跨學科教學與研究,培養藝術人才,以促進香港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
香港戰略
作者:陳文鴻2022-08-29
中央推珠三角以助香港要感恩,但大灣區不是香港發展的方向,香港的優勢是外引內聯,走往世界。內地是香港的後盾和服務對象,香港的發展戰略只能是與世界連接。
疫情應對
作者:陳文鴻2022-08-26
精準防疫主要是紓減,不是解決。解決還靠動態清零,防疫的手段日常化,讓市民與之並存,爭取動態清零或病毒馴化。我曾建議的深港通關,防疫與經濟民生一體化是大的變革,卻可使香港借深圳有更大的經濟民生迴旋空間。
新政府、新思維
作者:蔡世鴻2022-08-26
我們教學生創意解難,希望新政府也要打破舊思想、打破以往的諸多限制,以新思維行事,為香港創造一個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