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 Apr 27 2025 05:05:58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Tag: 大灣區

中大商學院副教授尹振英:政府應該多角度發展旅遊業 短期可推出更多日間活動
作者:編輯精選2023-09-19
短期內應該首先活化廟街、女人街等夜市,因為這些地方本身已經有相當的知名度和完善的交通設施。然後才考慮在其他地方建立新的夜市,以擴大遊客的選擇。
誰助華為衝雲霄 5G勝負見分曉
作者:陳鳳翔2023-09-16
隨着《粵港澳大灣區綱要》出台,香港將加速5G應用及一帶一路的輻射,期待和歡迎東盟等智慧之士,一起登上華為5G高速號,齊享經濟繁榮,共衝雲霄。
香港國際生物科技展2023開幕 翹晉科技促進互聯互通、全球數碼身份核證
作者:編輯精選2023-09-14
香港國際生物科技論壇暨展覽9月13日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開幕典禮,打開香港生物科技發展下一章節,翹晉科技有限公司和香港生物科技協會,借助BIOHK建立合作,達成諒解備忘錄。
香港和深圳更好地扮演各自的角色,是對國家和自己都最有利的方案
作者:王緝憲2023-09-14
嵌入式的融合,對香港融入大灣區發展和珠三角城市充分利用香港的優勢都有好處。而最重要的是,這種方式可以繼續保持「雙向雙城門戶」,完成國家需要、但通過內地城市直接與外部交往的通道不可能完成的事項。
從華北水災到夏威夷山火──香港可以從中汲取什麼經驗?
作者:編輯精選2023-09-08
由於氣候變化預計將帶來更嚴重的極端天氣事件,而香港住宅區多靠近山坡,且高度城市化,容易受氣候災害影響,故香港必須投資建設具氣候韌性的基建設施,以應對氣候危機。
金筆獎比賽完滿舉行 逾3萬同學參賽 發揚中國書法文化
作者:編輯精選2023-09-07
金筆獎2023年全港中小學中文硬筆書法比賽(忠義篇)8月31日於香港中華文化書畫藝術中心舉行頒獎典禮,鼓勵同學一同享受學習華夏傳統文化的樂趣。
香港和深圳如何走到今天?怎樣透視她們的成功與未來?
作者:王緝憲2023-09-06
世界上雖然有很多所謂「雙子城」的地方,但香港和深圳在70年的跨度裏如此快速崛起和成長,絕對是人類史上獨一無二的例子。究竟一國兩制下的港深兩制雙城將如何演變下去?
團結香港基金獻策 倡內地與香港高級文憑資歷互認
作者:編輯精選2023-09-05
團結香港基金9月4日發表政策倡議報告,推出多項建議,將香港打造成國際教育樞紐,包括推動內地與香港更多資歷互認,提高非本地生收生上限等。
推動創科為主軸 擴大應用谷經濟
作者:黃錦輝2023-09-05
去年公布的《施政報告》以及《創新科技發展藍圖》,已對本港發展為國際創科中心訂立了路線圖;在這個基礎之上,還需要不少進一步加強、補足的措施。
李子建教授接任教大校長 發信展望教大課程改革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09-04
香港教育大學校長李子建教授9月1日正式接任校長一職,他表示,教大首份《策略發展計劃》將於2025年完結,初步計劃在下一個六年計劃中拓展教育科技、開辦多元課程,以及推廣師德及價值觀教育等。
香港特區是否需要有發改委?
作者:關品方2023-09-01
香港特區面對的問題山積,挑戰不少。要及時改革所有涵蓋在公帑之下的運營主體和施政系統,才能確保由行政主導的持續健康發展,維持政治生態的蓬勃活力。
李成:中美避免軍事衝突 慎防人工智能戰爭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08-31
如果我們能將推陳出新的精髓,融入在我們的施政DNA裏面,不讓行政主導變成行政壟斷,那確實能夠透過治理,回饋我們的國家,進一步地開放。
李成:中美避免軍事衝突 慎防人工智能戰爭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08-31
如果我們能將推陳出新的精髓,融入在我們的施政DNA裏面,不讓行政主導變成行政壟斷,那確實能夠透過治理,回饋我們的國家,進一步地開放。
9月的惆悵
作者:何漢權2023-08-31
從宏觀的角度看,人口結構性下降,公營學校收生政策要作出結構改變,是世界性的趨勢,很多教育先進國家或地區,早要面對,香港也無法置身事外。
善用小紅書推廣旅遊 促文化融合
作者:黃錦輝2023-08-29
小紅書是不少香港「旅遊達人」的恩物,這現象亦反映出香港超級連繫人的優勢,中外社交平台都在香港共存。香港必須好好利用這角色,積極發展網上新經濟。
香港天籟敦煌樂團 大灣區巡演好評載譽
作者:編輯精選2023-08-25
香港天籟敦煌樂團於大灣區內舉行音樂巡演,是次音樂會的所有曲目均屬香港本地原創,以敦煌洞窟的壁畫和塑像、故宮的文物和建築,和其他中華傳統文化元素或故事為靈感創作而成。
陳茂波:客運量料明年全面恢復 航空業外勞料10月抵港
作者:編輯精選2023-08-21
機管局預計,本港機場的客運量會於今年年底恢復至疫情前約八成,並於明年全面恢復。總的來說,本港航空復甦的進展符合預期。
公民科考察團有感
作者:陳奕偉2023-08-21
公民科是重要的,考察團是艱鉅的,本校的同學也說參加考察團實在是獲益良多。期望香港政府及教育局,可以做好配套,讓公民科老師可以順利完成國家給予的任務!
青年人才如何融入香港在國家新發展格局的戰略定位?
作者:顏雋2023-08-17
青年宜放眼大灣區的區域協作可能,及早融入大灣區建設,從而提升自身的競爭力與經濟實力。
阮博文教授:政府的醫療公帑應該跟病人走 便利跨境醫療發展
作者:編輯精選2023-08-14
我自己的看法是,政府的醫療公帑應該跟病人走。如港人已經定居內地,又沒有打算回港就醫,我認為政府可以對簽署了不回港到公立醫院就醫的人士提高他們的醫療券金額,以幫補他們在內地的醫療費用。
香港引優才吸財無憂 大灣區雙向移民重現
作者:阮紀宏2023-08-10
港人到內地退休,加上留在內地發展的香港年輕人,而移居香港的有優才與有財之士,雙向移民重現,只要特區政府與大灣區各地政府合作將事情做好,也是體現共建大灣區的精神。相信隨着時間推移,雙向流動的質量將改善。
專訪孫玉菡局長 剖析香港人才及勞動力政策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早前接受廠商會會長史立德訪問,為香港勞動市場把脈,並分享特區政府吸引人才和應對勞動力不足的最新策略。
李家超晤李顯龍:重視港星長期密切關係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07-24
李家超也在社交網站帖文表示,新加坡一直是香港在東盟最大的貿易夥伴,去年雙邊貨物貿易額達4815億港元,即使受到疫情影響,2018年以來年均增長率達5.9%。
研資局撥款4.6億 資助11科研項目 涵蓋永續發展、疾病預防
作者:編輯精選2023-07-14
研究資助局7月13日公布卓越學科領域計劃及主題研究計劃的撥款結果,撥款予11份研究建議書,總值4.67億元。
大灣區數據跨境流動機遇
作者:車品覺2023-07-10
今年正值香港回歸26周年之際,《促進粵港澳大灣區數據跨境流動的合作備忘錄》為香港擢升國際數據港邁進一步。這可能是香港再一次成為國際間超級聯絡人的機遇,讓國內外資料優先匯聚香港,變為資料安全流通的天堂。
特首就任一年看績效 大灣區服務效果難測
作者:阮紀宏2023-07-06
駐粵辦人員確實也很落力去聯繫一些香港在內地運作的企業與機構,還在該辦事處「加碼」成立大灣區發展推廣中心;惟從其介紹內容看,側重點似乎在於向內地企業推廣,促使他們到香港投資與貿易居多。
港車北上新體驗
作者:胡孟青2023-07-05
郭先生是在凌晨零時後第一位「港車北上」的車主,作為第一架車「港車北上」通過港珠澳大橋,意味將來可自駕遊穿梭廣東省,人通、車通、財通,港人要融入大灣區、融入國家,通車是最低要求。
理大舉行創科論壇 分享初創企業成功關鍵心得
作者:編輯精選2023-07-04
香港理工大學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7月3日舉行創科論壇,與會者提出促進香港初創企業科技發展的政策建議,以及分享初創企業成功關鍵心得。
香港創業青年內地行2023啟動 百名香港青年灣區逐夢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07-04
香港創業青年內地行近日啟動。100名香港初創及準備創業的青年企業家將在基金會帶領下,於7月9日至15日往海南和南沙考察。活動旨在幫助香港青年了解內地創業環境,同時擴寬視野,助力夢想成真。
首季GDP成長率稱霸亞洲四小龍,香港憑什麼風雲再起?
作者:編輯精選2023-07-01
香港風雲再起,或許再次印證了那個有名的「門窗理論」:當上帝為你關上一扇門,同時也會為你打開一扇窗。香港的失去,焉知不會在另一方面有所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