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大灣區

大灣區有創新商機 稅制有待釐清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8-11-16
普華永道稅務及中國商務諮詢總監李志雲說,香港是全球名列前茅的金融中心,與深圳合併計的創新指數亦高,「為何會有大灣區的概念?其實就是整合11個城市的優勢,然後互補,好像踢足球11個人,一齊出去打。」
前海圖奪中轉貨 港碼頭合力自保
作者:編輯精選2018-11-14
深圳當局有意把前海發展為「海運國際中轉分撥集拼中心」,爭取業界把海外經香港中轉運輸的業務搬到深圳前海進行,面對吞吐量持續下滑的困局,香港港口業界更應自強,破舊立新地積極應對周邊的競爭。
三大校長談發展創科:要勇於嘗試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8-11-08
香港大學校長張翔認為,大學與社會應存在「容許失敗」的觀念,師生自然能夠勇於嘗試,若固步自封,科研水平只會停滯不前。
掌握數據新零售年代──如何在大灣區洞悉先機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8-11-07
權威多媒體灼見名家聯同大數據專家RADICA邀請三位頂尖精英,剖析大灣區將出現的商業新格局,以及零售行業巨頭如何運用前瞻思維,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發展創科求才若渴 各界要努力匯聚創科人才
作者:編輯精選2018-11-06
香港其實有不少對創科有熱誠人士,特別是年輕人,卻缺乏發揮和磨鍊的平台。有公司就舉辦了國際性的創科賽事,使本地人才可與世界各地的創科高手「過招」。
高鐵通車 特區政府要全盤規劃
作者:編輯精選2018-11-05
特區政府似乎尚未有一套協調各部門的完整規劃,若特區政府安排及規劃未周,必然會成為未來中港矛盾的潛在因素。
東京灣區發展經驗可供借鑒
作者:香港貿發局研究部2018-11-02
粵港澳大灣區在許多方面比東京灣區更多樣化。一國兩制、三個關稅區和四個核心城市是最顯著的特徵之一,因此在大灣區發展規劃中,協調溝通成為最具挑戰性的一環。
大橋沒有用好管好 大灣區沒有規劃好
作者:阮紀宏2018-11-01
三地政府各自為政,港澳特區政府都缺乏上級指示。而今中央領導人提出大橋要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用好管好這座橋,但在三地政府之間又缺乏一個更高層次的政府去監督。
張建宗:鞏固傳統產業 力拓創科產業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8-10-31
張建宗認為,香港得天獨厚,只有730萬人口,卻有四間大學打入全球百大學府殿堂,是不容易的,加上有好的治安、體制,是香港成功的地方。
港珠澳大橋到底有多重要?
隨着廣深港高鐵、港珠澳大橋相繼通車,粵港澳大灣區物理層面互聯互通,已基本實現。而要進一步促進人流、物流、資金流高效流通,又該從哪裏突破?
提早開放
作者:曾鈺成2018-10-29
上星期三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以來,每天行走大橋的車輛只有約2000架次,很難說得上對促進三地人員交流和經貿往來有什麼「重大意義」。
香港貨櫃碼頭應積極求變迎接大灣區內競爭
作者:編輯精選2018-10-29
香港港口於大灣區規劃和布局中,理應扮演更主動積極的角色,以鞏固香港港口在大灣區發展中,作為主要樞紐和通往世界門戶的角色。
大灣區別再泛泛而談
作者:呂大樂2018-10-10
現時在香港內有關大灣區的討論,談很多灣區如何幫助香港變得更好,而較少討論怎樣可以將灣區整體向更好、更有競爭力的方向發展。
結對姊妹學校的難題
作者:蔡世鴻2018-09-28
如要推廣香港學校與大灣區學校結對,首要讓他們知道香港學校的辦學背景,由於過往的發展,他們會常常接觸到具宗教背景的香港學校。
政策甜頭何處尋?
作者:胡孟青2018-09-20
香港人其實很易滿足,現狀及回報,既然前者不能絕對保證,如何令港人真正一嘗政策甜頭,有關方面要盡辦法想想。
只盯着現在 眼前一切難以忍受
作者:呂大樂2018-09-13
沒有願景,便不需要等待。沒有願景,眼前的一切都顯得難以忍受。耐性,似乎成為了少數人可以負擔的奢侈品。
段崇智:中大創新課程 應對未來挑戰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8-09-03
創新科技是近年的熱門話題,因此中大去年增設創業作為副修科,佔約20個學分,學習如何實踐知識投入創業當中。
陳茂波:粵港澳大灣區政策下 香港金融創新的未來八大方向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8-08-31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表示,為加強粵港澳大灣區內金融科技的合作,金融管理局去年跟深圳有關單位簽訂了備忘錄,加強深港金融科技合作。
大灣區規劃 先做餅後派糖
作者:陳景祥2018-08-30
大灣區首要任務應是制訂一個可以「做大個餅」的規劃,而不是由內地「派糖」,提供優惠吸引港人北上。
林鄭月娥:不容忽視大灣區的金融實力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8-08-30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表示,大灣區是國家金融發展的重要窗口,是關鍵的一着棋、主要的血脈,對推動國家整體經濟的發展將發揮無可比擬的作用。
平心論單程證
作者:王永平2018-08-29
特首林鄭月娥為10月發表的施政報告,在社交網站舉行首次直播諮詢。面對不少網民就每日150個單程證的提問,林鄭一口拒絕考慮,我想就她提出的三點理由,逐一討論。
創科發展:全球新態勢、國家新形勢與香港新機遇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8-08-29
譚鐵牛院士認為香港科研發展時機大好,既有中央政府的支持和特區政府的決心,亦有創科發展的需求和創科領域的基礎,社會各界更在創科上達成共識。
黑心疫苗
作者:陳景祥2018-08-02
疫苗造假事件雖在內地發生,但港人看在眼裏,也會造成心理衝擊。香港正在逐步融入國家發展策略,成為大灣區計劃的一員。選擇在內地工作或居住的港人,很自然會對這些造假惡行有切膚之痛。
大灣區規劃須思考三個問題
作者:呂大樂2018-07-31
時下關於大灣區的討論,大多數均屬客客氣氣,態度友善,盡量不要太過具體。但作為一個區域發展大計,只是很表面地談談互補優勢,其實不足以推動很實在的新嘗試。
大灣區︰香港再工業化契機
作者:許曉暉2018-07-30
大灣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及再工業化帶來的平衡發展,一定對香港和下一代有利。
香港應廣納國際人才 發展英美以外的人才
作者:陳文鴻2018-07-23
經濟發展,人才先行。面對一帶一路和大灣區新的國際化發展戰略,香港人才培養還是幾十年不變的面向英美嗎?
加快推進「中繼島」計劃 迎接大灣區發展機遇
作者:編輯精選2018-07-20
筆者建議在珠江口的桂山島大規模填海。在這接近6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住房、創客園地、會展中心,再引進深圳的科技文創產業,讓香港年輕人與祖國的產業、市場、服務完全融合在一起。
港深高校攜手合作 打造大灣區新型國際創新創業平台
作者:唐偉章2018-07-17
作為大學校長,我深知創辦高等教育機構的困難和責任。理大決定與深圳大學合作創辦大灣區國際創新學院,就是在大灣區發展的大前提,深化港深創新合作的模式。
陳新滋:香港別只顧自己,齊心建設粵港澳大灣區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8-07-15
浸會大學榮休校長陳新滋教授認為,如果每個人只考慮自己的利益,不理睬別人。香港只顧香港事,結果香港連自己也發展不好。將來要做好粵港澳大灣區的話,九個珠三角城市和兩個特區一定要互相幫助。
陳清泉:香港應積極發展科技 減少依賴地產股票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8-07-14
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清泉教授指出,目前內地、台灣、韓國和新加坡都把科技視為支柱產業之一,有明確的科技計劃,反觀香港的經濟過分依賴地產和股票,是不健康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