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 Apr 27 2025 00:58:49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Tag: 一國兩制

林鄭月娥:香港在中美鬥爭風暴中須保持警覺性 有志之士參選立法會要為市民辦實事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11-29
灼見名家7周年以「香港下一個5年」為題,廣邀政商學名人,共聚一堂為香港未來把脈。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致辭時表示,香港在中美鬥爭風暴中須保持警覺性 ,而有志之士應參選立法會,要為市民辦實事。
張炳良倡用新思維看香港轉變:10年後回望 2019年或不算什麼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11-26
張炳良教授近日出版新書,新書包含了他數十年來從學術角度對香港的觀察、個人的政治經歷,以及對於政府管治的回顧和反思,從而幫助讀者更好地了解香港在「一國兩制」下的發展方向和軌跡。
中共六中全會歷史決議對香港和澳門的影響
作者:盧兆興2021-11-15
11月8日至10日,中共十九屆六中全會在北京召開,並通過第三份歷史決議,總結了中共過去的奮鬥歷程和取得的成就,使黨的現任領導人及其政策措施具認受性,同時勾勒了中共未來政策方向的基調。
叛離、抗議與忠誠:透視一國兩制的過去與未來
作者:袁彌昌2021-11-09
市民無論怎樣選擇,事實上北京也會對香港擁有無限權力(無限政府),如市民、企業或外資願意繼續投資的話,經濟將繼續向好,不然的話,經濟便將停滯不前。所以一定程度來說,北京就是在賭這一把。
呂大樂:虛詞無助講好香港故事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11-08
在未來的日子裏,恐怕愈來愈多人會提問:香港的「兩制」容許它對外保持哪種程度的開放?在一國的框架底下,需要有怎麼樣的一致性?要講好香港故事,需要我們對這類提問有很實在的答案。
香港下一個5年是關鍵時刻
作者:文灼非2021-10-28
過去四分之一世紀香港歷盡經濟蕭條、金鐘佔領、修例風波、世紀疫情⋯⋯最後都能夠化險為夷,香港氣數未盡,下一個五年,我們將有新的機遇、新的發展,走出困局。
林鄭月娥:施政再沒停頓藉口 呼籲有志之士參選立會
作者:編輯精選2021-10-27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指出,我們已經沒有藉口不去做事。如果是有志的人士、有能力的人士、時常在灼見名家批評特區政府的意見領袖,是時候要身體力行,歡迎參與立法會選舉。
港府管治階層缺乏國際外交視野
作者:孫明揚2021-10-27
大家可記得「河水不犯井水」是回歸時的主流意見,這種取態當然無助特區管理階層着眼與祖國在政策上聯繫的各種措施,只是着眼於香港本身的狹隘、內向觀點,無助他們培養及發揮背靠祖國面向世界的視野。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出席灼見名家七周年論壇:「只要有信心,香港下一個5年、10年、15年必將稱心滿意」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10-25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出席「灼見名家」7周年論壇,指出過去四年多擔任行政長官的感受是,「香港同時受到這麼多的衝擊,的確是很嚴重。現在正是復原、重生的機會。」
香港選舉中溫和民主派的政治參與和實證主義
作者:盧兆興2021-10-25
民主思路和新思維早前共同提出「四大綱領」並參加12月立法會選舉,有幾方面的重要政治意義,值得大家思考。
一個國父,兩種解讀
作者:盧兆興2021-10-18
在大陸執政的中國共產黨政治自信滿滿的當下,弱勢的台灣反對黨國民黨仍然堅持他們對一國兩制的看法,大陸智庫和台灣問題專家怎樣提出一國兩制台灣方案的細節,可以讓更多台灣同胞較以往更認真地考慮,仍然深具挑戰。
願港人找到出路 良知善性存心中
作者:王永平2021-10-13
只要絕大多數港人,尤其是治港的「愛國者」對人處事時秉持良知善性,我相信香港最終可以走出困境,再次成為中國和世界一顆璀璨耀目的明珠。
美育課程應大力推動 嶺南文化應創新弘揚
作者:關品方2021-10-13
期望下屆特區政府負責文化、教育和輿論界的領導能夠跳出巢臼,以廣闊的視野,深刻的思維,引導年輕人尤其是大學生,不要忘記美育修養和嶺南文化的重要。
教師《基本法》基準試
作者:何漢權2021-10-12
特首《施政報告》提出,下學年起新入職教師必須通過《基本法》基準試,方能註冊成為教師。筆者提出,新舊教師都應知道當中內容,新舊教師都應一視同仁,他們影響下一代,角色與功能等同。
兩岸紀念辛亥雙十110年 蔡英文投訴「共機繞台」 習近平重申和平統一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10-10
台北總統府前廣場早上舉行「雙十國慶大典」,總統蔡英文表示,台灣願意為區域的和平發展,貢獻一己之力。在兩岸關係上「善意不變、承諾不變,維持現狀就是我們的主張,我們也會全力阻止現狀被片面改變」。
中共如何領導香港 值得關注深入討論
作者:阮紀宏2021-10-06
證諸中共在過去40年間可以帶領整個中國從貧窮落後走向繁榮富強,香港為何要抗拒中共的領導?只要中共的領導方式並非取代或者凌駕香港特區政府的行政管理權、立法權和司法權,也就沒有違反《基本法》所作出的承諾。
國民黨主席選舉:對探索「一國兩制」台灣方案的啟示
作者:盧兆興2021-10-04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9月26日給新當選的國民黨主席朱立倫發賀電,這是繼2015年1月17日朱立倫當選國民黨主席之後的慣例。表明中方期待海峽兩岸兩黨短期內應該並將會加強合作。
張炳良:新現實下一國兩制的轉折──樂觀?悲觀?
作者:編輯精選2021-09-29
以為聚焦解決社會分配、避開政制問題,就可長治久安,過於一廂情願。現實上,政治之結解不了,社會深層次矛盾也難全城一心去解決,這是迴避不了的循環。去除泛政治化不等於去政治化。
周永新:3個途徑重塑港人價值觀
作者:編輯精選2021-09-27
如果互不相讓,各走極端,香港不會是公平和關愛的社會,更可能返回上世紀60、70年代的情况——港人的價值取向,一切以金錢(搵銀)為準,所謂香港精神,離不開個人的財富和享受。
中央要地產商配合 非要向地產商「開刀」
作者:施永青2021-09-23
香港樓市情況與內地剛剛相反,我們是供應不足,極需要地產商增加規模,加快興建,否則根本沒法解決香港的房屋短缺問題。
澳門─橫琴及香港─前海一體化對2049、2047及台灣的影響
作者:盧兆興2021-09-20
如果粵港澳大灣區規劃以融合港澳的方式來塑造、構建和發展,那麼橫琴─澳門和前海─香港的一體化,很可能分別在2049年和2047年發展成可能的邊界合併。
中國共產黨如何領導特別行政區?
作者:曾鈺成2021-09-20
中央過去一直對一國兩制持有的某些觀念,非但不能推動一國兩制成功向前發展,反而給特區帶來一次又一次政治危機。「特區政府不需且不應由政黨領導」這個觀念,是否也應該改變呢?
選委會選舉近九成投票 點票時間長被轟效率低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09-20
完善香港特別行政區選舉制度後的首場選舉,選舉委員會的13個界別分組選舉周日(19日)舉行,政務司司長李家超表示,選舉總體暢順,符合預期。
培養家國情懷 說好中國故事 The China Current教育頻道正式啟動
作者:編輯精選2021-09-18
專門講述中國故事的網上平台The China Current教育頻道周五(17/9)正式啟動,希望透過大量優質影片、文稿和教材,為全港中小學師生,呈現一個看得見、聽得見、感受得到的真實中國。
前海擴面積 琴澳一體化:中央促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09-07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本周一(6/9)率團,與深圳政府代表團,在深圳舉行深港高層會晤暨2021年深港合作會議,並見證港深雙方簽署多份合作協議。深港兩地政府展望來年合作方向。
《國安法》時代的反暴亂政治
作者:袁彌昌2021-08-31
北京可能認為,如不先取得作戰的勝利,有效控制該地,「贏得人心」根本無從說起。簡單來說,把「贏得人心」置於戡平叛亂之上是本末倒置,最後只會令兩者皆失。
鄭若驊:法律界應把握機遇發揮專業所長
作者:編輯精選2021-08-17
香港作為國家唯一實行普通法的司法管轄區,法律及爭議解決業界應該在大灣區積極發揮「一國、兩制、三法域」的獨特優勢,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政務官逃亡潮 港府能否轉危為機
作者:葉劉淑儀2021-08-10
回歸24年後的今天,「政治中立」、「三權分立」、「不做政治工具」的觀念仍根深柢固。在當前的政局下,若政務官不甩掉這些想法,便難與中央及特區政府繼續攜手前行。
黃均瑜:中共執政事實不能迴避 愛國教育須更名正言順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08-05
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會長黃均瑜指出,在一國兩制下,不推動國民教育,必定會導致分離主義或港獨思潮。今後需要更加明確的,不僅是愛國教育的切入點,而且是希望下一代認同自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
周永新:比較港人兩次「移民潮」 有3點不同
作者:編輯精選2021-08-02
今次移民潮,移民是基於已經發生的事,他們覺得香港不再一樣,移民的目的並非為了買個保險,而是離開一個他們相信自己和家人無法生活下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