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 Apr 14 2025 10:03:04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Tag: 一國兩制

中聯辦座談習近平講話 駱惠寧:香港要把握發展機遇 「蘇州過後無艇搭」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7-02
中聯辦主任駱惠寧表示,國家主席習近平的講話一錘定音,給香港派了一顆「定心丸」,增強港人和國際社會對一國兩制行穩致遠的信心,讓擔憂一國兩制方針會改變的朋友可以安心,讓抹黑謠言不攻自破。
25年香港政治的回顧
作者:雷鼎鳴2022-07-02
香港政治第一類參與者是香港的反對派;第二類參與者是中國官方;美國及部分西方國家是香港政治的第三種玩家;而不支持反對派發動的政治鬥爭的大量香港群眾,則可視為香港政治的第四種參與者。
習近平:一國兩制是好制度,沒有任何理由改變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7-01
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劉兆佳認為,習近平講話是向香港人及特區政府重溫一國兩制的初心和基本原則,並清楚指出,日後香港要遵循的發展路向,中央會大力支持,為香港提供發展機遇,希望香港珍惜來之不易的穩定局面。
新一屆政府宣誓就職 李家超:以結果為目標 迎難而上解決社會問題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7-01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周五(7月1日)出席慶祝香港回歸25周年大會暨第六屆特區政府就職典禮,為候任行政長官李家超及第六屆主要官員監誓。
習近平訪港: 香港歷經風雨浴火重生 證明一國兩制強大生命力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6-30
中共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周四(6月30日)下午3時乘搭高鐵專列抵達香港,並在高鐵西九龍站發表講話,形容香港歷經風雨,浴火重生,呈現出蓬勃的生機。
一國兩制憲制秩序的守護者
作者:陳弘毅2022-06-30
雖然《基本法》沒有明文列出,但由於中央對港享有「全面管治權」,而根據中國《憲法》,特別行政區裏的制度由全國人大決定,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都享有對於重大事項的決定權,因此,她們有必要時可作出涉港決定。
官媒:《香港國安法》築牢維護國家安全法律制度屏障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6-29
內地官媒《人民日報》發表記者集體署名文章,指出只要不忘初心,始終牢記一國兩制的根本宗旨,始終堅持一國兩制的正確方向,務實有為、開拓進取,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必將繼續取得更大的成功。
潘燊昌:冀新班子務實辦事 不負中央及港人所望
《人民日報》近日發表的通訊,當中顯示國家主席習近平對香港的關愛,多次強調祖國是香港堅強後盾,中央政府定必大力支持香港發展。相信新一屆政府都會不負中央及市民的信任,盡力促進香港各方面發展。
周永新:國民身份認同意識薄 引發矛盾與猜忌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6-29
周永新認為,過去25年,香港與內地居民之間出現矛盾和猜疑,很多時都與港人對自己的國民身份認識不足有關;因為港人對自己的國民身份認識不足,也缺乏認同感,因此往往與內地居民產生矛盾,甚至出現不必要的歧視。
功高不改忠貞志 位專難移公僕心
作者:關品方2022-06-27
在特首的領導下建立核心團隊,做到立場一致,真正為人民服務,和國家的執政黨同向而行。一國先行,兩制隨後。寄希望於候任特首的感染力及親和力,還有就是公務員學院的具體引領,可謂任重道遠。
民主與民權
作者:馮應標2022-06-27
香港人對民主的企求,也許受到鄧小平的過分樂觀影響,他期望2047年大陸的民主進度,會與香港的接近。而港人對民主的錯判,主要是對大陸、共產主義和中國近代史的了解,委實不夠透徹。
香港人才流失比失業更令人擔心
作者:施永青2022-06-23
他們不習慣凡事都要上綱上線,用國家安全與社資競爭的角度來看問題。他們的觀點雖不一定完全正確,但香港要挽留人才,那就得照顧他們的看法。
珍寶一別成永訣?狂瀾欲挽或未遲
作者:關品方2022-06-22
有認為珍寶海鮮舫沉沒事件極具象徵意義。它看上去高大威猛,華麗璀璨,那是因為停靠在母港,大樹底下好乘涼,一旦走出去,根本沒法生存,瞬間沉沒。這條船簡直可以說是香港命運的寫照,是一則生動的無聲寓言。
50年一起走過的日子 期許香港重新出發
作者:張量童2022-06-22
筆者盤點平生際遇,多得益於本港經濟高速發展期;同時有感於近年年輕人上流機會減少,亦不只是個人努力與否,而是經濟發展放緩的大環境以及嚴重的貧富差距所致。香港需要如何重拾經濟發展新動力?
一國兩制的可持續性
作者:陳弘毅2022-06-21
一國兩制原是雙贏的安排,既對香港有利,也對內地有利。但由2014年開始,香港出現不同政治風波,威脅一國兩制的存在,到底一國兩制能否一直持續不變?
「六四」民研與「三無感」
作者:劉銳紹2022-06-21
如果官方繼續只重經濟而忽略市民的政治權利訴求,實在難以解決存在已久並積累愈厚的深層次矛盾。沉悶的炸彈仍然存在,如何實現官方冀望的「一致對外」呢?
教育界撥亂反正 要大刀闊斧先從整頓教材做起
作者:關品方2022-06-20
教材是教師教授學生的主要憑藉,是教師進行教學,從事教育工作的武器和依據,更是學生獲得系統知識以啟迪思想,致力提高思想品德覺悟的重要工具。因此,教材內容的正確性和高素質決定一切。
林鄭月娥專訪:5年任期「大起大落」沒有遺憾 反修例風波學到一國兩制真諦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6-20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即將卸任。她形容,過去的5年是「大起大落」,反修例風波讓她學到一國兩制的真諦。在應對新冠疫情方面,她認為香港與內地實際情況不同,因此方法也有差別,不能算是陽奉陰違。
紫荊辦一國兩制論壇 林鄭月娥:香港經濟未來更穩固 李家超:由亂及治處繁榮階段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06-16
「紫荊文化國際論壇──一國兩制的成就與展望」周四(16日)舉行。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致辭時表示,一國兩制在香港回歸以來經得起時間考驗,克服了重重挑戰,相信香港未來在政治上將更穩定。
中國不能重蹈明清時代的覆轍
作者:袁彌昌2022-06-15
中國近代史與現代史刻劃着中華民族變法圖強、洗刷百年國恥的嘗試與苦難,本質上是為了令國家擺脫明清時代的厄運,以達至民族復興。可是,現在國家卻有可能在重蹈明清時代的覆轍,這無疑是對歷史的一個極大諷刺。
公務員加薪為何留待下屆處理?
作者:施永青2022-06-13
行政會議臨時決定,抽起公務員薪酬調整的議程,留待下屆政府作最後決定。現在薪酬趨勢調查已經做完,政府為何不打鐵趁熱,及早拍板了斷,還要把包袱留給下屆政府?所以有人覺得事情有點不尋常。
銀髮產業潛藏巨大發展空間
作者:關品方2022-06-13
香港特區過去一直以來最關鍵的問題,就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一貫短視,沒有長遠規劃。政府力量在這方面長期失職失責,沒有大視野和大格局,最終影響了老人的生活素質,辜負了香港作為全球最長壽地區之一的美名。
專資會專題講座 鄭若驊籲珍惜一國兩制
鄭若驊表示,中央領導一直明確支持和堅決在香港落實一國兩制,她亦很有信心一國兩制在香港行得好、站得穩,「前50年是不能變,50年之後是不需要變」,並會行穩致遠。
跨境數據轉移合約 要考慮一國兩制需求
作者:黃錦輝2022-06-08
數字經濟是全球經濟發展的大趨勢,國家亦不敢怠慢,強調要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然而,在一國兩制之下,不少香港中小企業對數據「過河」無不戰戰兢兢,恐怕一不小心會觸犯內地法律,如何是好?
從李家超北京之行到港府主要官員選拔
作者:盧兆興2022-06-06
李家超北京之行反映,新政府領導下的香港,不僅要堅持維護國家安全,更要提升治理和改善民生,令受到疫情削弱的香港經濟恢復繁榮。如果疫情真的在香港得到控制,內地與香港通關便是指日可待。
冀新政府貫徹一國兩制 以民為本 改善民生
國家主席習近平周一(5月30日)會見候任行政長官李家超,專資會冀望新一屆特區政府繼續善用兩制優勢,扮好連接內地與國際的橋樑角色,同時施政着重以民為本。
危機四伏的後疫情時代
作者:袁彌昌2022-06-01
這次疫情本來是推動線上終身學習、遠距醫療、數碼政府等新舉措的絕佳機會,也是將香港進化成知識型經濟的重要契機,但政府就這樣白白浪費一場「好的危機」。但面對政府能力低下,其實還未至於一切皆休。
新特首還需要做的一件重要工作
作者:謝祖墀2022-05-30
除了已發表的政綱和其他重要看法之外,作者認為李家超亦需要思考和確立香港未來的新定位應該是什麼。而在新定位的基礎上,特區的戰略,以及相關政策和執行方式應該如何建立和實施。
從民族主義到社會主義到中華文明
作者:關品方2022-05-21
「一國兩制」不表示香港要取消資本主義改行社會主義,而是要明白到中國在發展自具特色社會主義的同時,資本主義制度其合理性的一面有極佳的可供參考對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