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湯曉鷗教授在上海舉行的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發言時,談到曾與他共事的學生和教授時說:「我不是在最好的時光遇見了你們,而是遇見了你們,我才有了這段最好的時光。」

經過這次比賽,讓公司免費得到招募人才的機會,更可以藉眾包(crowdsourcing)方式,借助外力解決一些技術問題,正是一箭雙鵰。

第二屆大灣區國際科創峰會在沙田舉行。香港大學副校長(研究)申作軍教授與我們分享,大灣區跟上了矽谷的創科水平了嗎? 大學聯盟怎樣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

第二屆大灣區國際科創峰會在沙田舉行。香港城市大學首席及常務副校長李振聲教授與我們分享,香港城市大學怎樣全方位培養創科人才? 如何為博士生提供更多出路?

第二屆大灣區國際科創峰會在沙田舉行。南方科技大學金李副校長與我們分享,南方科技大學怎樣擔當中國教育改革先峰? 在深圳搞創枓有什麼好處? 新質生產力有哪三大要素?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副院長盧煜明教授相信,21世紀是生物學的世紀,香港創科產業也前所未有地擁有龐大資源,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時機。一起聽聽他對香港和中國創科發展的看法。

第二屆大灣區國際科創峰會早前在沙田科學園舉行。牛津大學Chas Bountra副校長分享該校怎樣致力解決人類目前的諸多挑戰,以及未來要怎樣推動培育創新科技人才。

第二屆大灣區國際科創峰會在沙田科學園舉行,陳繁昌教授在峰會上介紹沙特阿拉伯如何積極轉型,以及香港發展創科有什麼優缺點。一起聽聽!

我們理解學生的迷茫,學生現在要面對這些教育改變,是因為我們希望他們能夠更好地裝備自己面對不一樣的未來世界。

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要靠人才推動,而人才是否能出新意念,要靠他們的互相交流,思想激盪。中國是人口大國,在這方面佔有優勢,但若能繼續與世界頂尖人才交流,作用更大。

大灣區共同家園青年公益基金連續第四年推出「創明天獎學金」,經評審團選拔,最終決定16名得獎同學,每人獲發港幣5萬元獎學金,6月份更可參與北京交流團,認識國家發展。

香港生成式人工智能研發中心在香港國際創科展2024上,首度展示了10項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和應用,參觀者可親身體驗創新科技的成果。10項服務和應用均透過HKGAI自主開發的模型製作。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副院長盧煜明教授與研究團隊公布在母親的血漿中發現胎兒DNA,開創了一個新領域,之後不斷有新的研究突破,診斷成功率達100%,造福全世界,一起聽聽他的科研心路歷程。

人工智能、創新科技是高等教育界最盛行的關鍵詞,亞洲、中東各地一流大學都正在改革他們的課程以裝備學生駕馭這一波科技革命。

生產力局作為中醫藥發展基金的執行機構,在推動中醫藥發展方面,我們積極配合國家政策,充分發揮香港獨特優勢,以創新科技賦能業界,加強政、產、學、研合作,成就新質生產力發展。

第二屆大灣區國際科創峰會在沙田科學園舉行,在討論政策制定者怎樣加速建立全球教育夥伴關係時,創科及工業局局長孫東教授就強調正積極擴大本地人才庫,為合資格海外人才和企業提供快速通道安排落戶香港。

香港政府及市民對創科基礎設施都抱有愈來愈大的期望,政府的投入亦不斷增加,認為這是香港經濟的未來出路。因此,如何評估這些創科基建和政策的成效,增加其問責性,就顯得更加重要和急不容緩。

香港正發展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創新科技及工業發展的關係素來密不可分。而要推進香港的新型工業化發展、增強香港製造的優勢,人才培養是關鍵要素,需要社會各界共同努力。

科大2月22日(周四)舉辦傳媒新春團拜聚會,進一步介紹醫學院構思,以及在創新科技上的新項目和課程。

在現今工商營運環境中,ESG已成為企業策略不可或缺的一部份,以及衡量企業發展前景及價值的重要指標。我認為ESG三個英文字母亦可以解讀為:教育、策劃以及匯聚。

新一年新氣象,我們相信龍年整體市況可望穩中向好。外圍息率見頂已是市場共識,即使息率回落的速度預期不一,但這趨勢有利於緩解資產市場的壓力。

香港在發展國際創科中心的道路上急起直追,但在配合國家科創事業發展的效果確實不似預期。香港應同時在創科以外發展新動能,為經濟發展謀破局。

筆者希望港澳有更多的智庫、研究機構和相關團體能夠願意對公眾對大灣區的態度,進行更多的研究。此外,港澳兩地政府有必要加強對內地就業計劃的教育和宣傳工作,並給予適當津貼,鼓勵本地人到內地體驗工作和發展。

藉着新型工業化,傳統企業亦能乘創新洪流奮前邁進,生產力局在推動這方面的工作一向不遺餘力,例如為有逾60年鋼材供應經驗的和利集團引進數碼化技術,將專業焊工的焊接經驗轉化為圖像化程序等。

香港的創科發展正進入黃金時期,我相信實習生們將會在生產力局獲益良多,並得到改變人生的體驗。期待見證他們的蛻變及成長!

我深信,政府資助計劃不但是支援中小企應對挑戰的關鍵後盾,更能便民利商,為社會帶來正面影響,從而提升市民幸福感。未來,生產力局將繼續努力不懈,助力香港經濟及社會高質量發展!

商湯科技公司創始人、人工智慧科學家、浦江實驗室主任、上海人工智慧實驗室主任、香港中文大學教授湯曉鷗因病救治無效,昨晚離世,終年55歲。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對湯曉鷗教授表示深切哀悼。

都大校長林群聲教授讚揚4位榮譽博士,懷有不遺餘力為大眾謀求福祉的精神, 盡心竭力地貢獻自己的時間、精力、所長,甚至自己的人生,使香港變得更美好,成為社會的楷模。

今日學界上下都在為STEAM張羅,那是為未來科研發展鋪平道路,自當全力支持。不過,各方該注意在人才培訓上,態度尤其重要,不可不察,將關乎全局成敗。

特首李家超說,香港保持多方面優勢,港人不應妄自菲薄,不應該「唱衰」自己或自我「柴台」。反之,應該用好香港的實力,用好香港人堅韌不屈的毅力、靈活應變的能力、創新創意的力量,為本港的未來發展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