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教育不是在「教」書,而是以自身的真誠與教學能量來感染學生,讓每個學生深深感受到前線教師的教學魅力。
一間名校的校長,枱上滿是宗教性質的擺設,面上冷冰冰,語氣像街頭的小混混,即是認為做教育最妙便是可以做得少,唯有靠嚇保證出品。說分數不重要,是自欺欺人!
每一位年輕人放學回家豪言自己想退學,父母面青,年輕人自負自信,說老師只是照書念,如今什麼也是上網學習,書本上的學識學生不懂自修嗎?幹嘛要上學?
教師在極為繁忙的教學生涯中抽出時間進修而導致疲累不堪,甚至影響教學素質,主因是兼顧教育政策和當中引致的行政工作令老師空間被擠壓。
如果跟一位大學畢業,初入職做老師比較,精英運動員的收入相對不算吸引,因為大學畢業新入職老師平均月薪是31676元。話雖如此,如果扣除每月的衣食住行的開支,相信這筆收入剩下可以儲存的部分也不會太多。
老師喜歡教,學生喜歡學,學校最重要的是能提供一個良好的教學環境,促成其事。
師生的情誼可以是很疏離的幾年,之後不再延續,但也可以親如家人,彼此關心,終其一生。
疫情是網絡課堂成為學生上課的主流方式。其實現實課堂與網絡課堂各有所長,亦各有所短。但無論何種方式,都應注意要令孩子能夠在如此疫情保持強健的身體與學習的心。
今期「教評心事」中嘗試從知識管理的理論觀點分析「課堂研習」如何促進學校教師共享知識。
究竟有什麼原則可以讓莘莘學子成為好學生呢?以下有十個原則可供參考!
尊重老師,老師也真正肯教你。現在的學生跟過去比差很遠,什麼原因?
今期「教評心事」中,筆者轉談如何應用知識管理的觀點在學校進行「課堂研習」以便教師間共享知識。
看似理所當然的事,最容易被忽略,教學也是。研究指出,老師要改善學生成績,得先改觀念,做法是讓學生知道,成績不好,應該歸咎於誰。
因為疫情關係,本年2至6月間的停課,當然對各校師生家長都是衝擊,在生活和學習上帶來很大的轉變,對新老師來說,影響更大。
老師不單留給學生改過的機會,也會照顧學生的感受,給人翻身的空間,是善良、是智慧、是慈悲、是無限的包容、是相信人的本質,是高尚的情愫。行為世範,當老師的應如是。
新課綱精神強調以學生為主體,但教室裏老師的位置仍很重要,老師的引導形塑學生的特質與素質。然而老師不應唱獨腳戲,要將學生邀請進來,進到教學情境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社會劇變,那不是你我可以操縱掌握的,更大的衝擊與挑戰也許還在後面。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如何在狂風暴雨之中,繼續履行我們的天職?
揣摩孔子所說的「德、禮」和「恥、格」的關係,筆者認為,要讓學生成為有品格、有正向生命觀的人,禮儀教育是起步點。
老師是我們「生命中的貴人」。有些卓越的老師甚至可以做到「亦師亦父」的境界。
在日常工作中,學校有沒有與家長和老師建立互信關係?如沒有,這次停課便什麼都做不了,還有,停課環境不斷改變,學校未必能每事應對,偶有不是,便要家長和老師體諒和包容,那是依靠平日建立的良好關係。
什麼叫教學專業?當有千條萬條教育學上的種種要求,但最簡約的說法:教學專業就是積陰德的行業。
如果身為老師只是想在亂世裏「獨善其身」,並沒有想為自己或下一代改變任何東西的話,那麼香港將會變成一個專出「庸才」的地方──無論去到哪裏,只能回憶、吹噓往昔的光輝,而後繼無力。
在「畫出想法來」的課堂,有一些非常重要的環節,是讓學生們哇啦哇啦地說個不停,和同學或老師之間對話,可以讓學生放聲思考,打通自己的思路。
現代社會,還很刻板的說尊師重道,就得看那是什麼樣的「師」和什麼樣的「道」了。只是出來「搵食」的師,個人沒有什麼修養,上課只照本宣科,不了解學生的需要,最擅長吹牛拍馬,這樣的師應沒有什麼可敬之處。
過去五個月的社會動盪中,學生的行為,完全反映出五育的失敗。當中「美育」的失敗,原因甚多,其中一個最基本的原因,是老師對「美育」的理解不足。
Kaman不光是出門遇「貴人」,中學時期遇到好老師,大學又得系主任鼓勵,讓她覺得沒有揀錯選讀學系。老師讓Kaman積極面對人生難題:「好老師,對一個人的成長,竟是那麼重要的。」
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過人之處:韓國的學生尊重師長,而且非常刻苦;香港坐擁世界一流的資源,學生隨手拈來都是寶藏。如果真的要比,越南無論在資源以及學術發展方面,都暫時無法跟以上兩地相提並論。
作者:
楊必興 P H Yang2019-08-17
2.2萬人在黃色暴雨下,參與教協「守護良知」遮打花園集會,遊行往禮賓府。有年青示威者在遮打花園天台冒暴雨躹躬致謝。
有人視教職為高薪假期多的好工作,孔聖堂中學訓導主任陳樹俊老師強調教育工作者不是教師,而是老師。「教師是一份職業,而老師是一份事業。我們的使命就是改變生命,亦以『生命影響生命』理念在教育工作走下去。」
標準答案可怕之處,在於它限制了創意。沒有啟發性的教育方式,我們還能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