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今日(24/2)宣讀2021年財政預算案,其中針對教育、科研與就業提出許多計劃與措施,香港浸會大學校長衞炳江及嶺南大學校長鄭國漢均表示歡迎,並樂觀其成。

嶺南大學將頒授榮譽院士銜予四位傑出人士,包括:詠春大師葉準、著名藝術倡議人龐俊怡、創新資訊科技企業家鄧淑明,以及國際知名指揮家梵志登,以表彰他們在其專業領域的卓越成就及造福社會的重要貢獻。

作者認為家庭教育比學校教育重要。如果父母親能夠給予兒女良好的家庭教育,等到兒女進了學校以後,他們便有充分的能力接受學校教育。

嶺南大學心理學學者特別為市民提供抗疫小貼士,從而提升抗逆能力和正能量,以充足心理資本抗疫。

嶺大「工作壓力對香港社會和經濟的影響」研究發現,僱員的工作壓力對香港社會和經濟造成負面影響,總體經濟損失約等於53億至148.9億港元。

嶺大來年將繼續推陳出新,開辦三個切合社會需要的嶄新課程,包括「嶺南教育機構陳斌博士數據科學(榮譽)理學士課程」、「環球博雅教育(榮譽)文學士」和「動畫及數碼藝術(榮譽)文學士」。

積金局主席黃友嘉認為中國如今擁有全世界最大的中產階級,其消費是美國的三倍,規模和實力將決定貿易戰的結果。

認識陳明銶教授的人,都能夠遠遠就在人群中認出他的身影,不過,一定更不會忘記的,是他響如洪鐘的聲音。

記憶可說是學習的基礎,學習是尋求及發展知識,沒有記憶,知識追求成功不可能。年青人記憶力強,更應在少年時期多加運用。

為什麼「積極不干預政策」長年遭誤解,真正含義鮮為人知?陳坤耀教授指,政府根本不知道正確的理解,這個誤會是由上而下的。

1930年代,中國遭列強侵害,政府和知識分子提倡科教興國,中國的知識分子才開始攻讀科學,大學(包括廣州的嶺南大學)亦開始注重科學的教育與研究。

鄭國漢校長表示,嶺南大學是高度國際化博雅大學,注重培養學生國際視野,正計劃開設名為「環球博雅教育」的精英本科課程,讓學生到位於全球三大洲的夥伴院校學習,為未來挑戰和機遇做好準備。

最前線的大學負責收生部門做了些切實的微調,希望是能協助解決複雜問題的一個小缺口。

王耀宗教授在嶺南三十三年,遇上四件人生大事,有高興的事,也有辛酸的事。他有幸與五任校長共事過,可說是嶺南的「五朝元老」。

王耀宗教授的榮休致謝詞中,用「三」字,回想過去三十年,嶺南的三次重大發展。

王耀宗教授任教嶺南大學三十三年,曾經在灣仔和屯門兩間校舍工作過,退休在即,用五個數字形容自己在嶺南渡過的歲月。

嶺南大學復校50周年,希望做到承傳過去,再創輝煌的印證。

這需要同學們多學習,了解自己的長處和短處,積極裝備自己,以開放的態度考慮眼前的機會,並勇於發掘其他潛在的可能。

出身於草根階層的鄭教授全憑「愛拼才會贏」——不服輸的刻苦精神,克服學習階段遇到的種種挑戰

嶺大亦落實和英國牛津大學合辦在今年暑假舉行一個為期三星期的國際研究生暑期課程,增加研究生的學習經驗。

根據《福布斯》的最新的排名,嶺大獲評為2015年「亞洲十大頂尖博雅學院」之一,排行第九。莫家豪表示消息令人振奮,認為能反映嶺大作為博雅大學的真正實力。

全球高等院校之間的競爭將會比今天更為激烈,每所具分量的高等院校將會面對更大的國際性競爭。

博雅只是一個基礎,在淵博的知識上,再發展一個專業,才是理想的教育模式。

博雅教育並非只是在已有的課程中增加科目,而是關於不同科目的交織,目的是要製造文化復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