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園政治化是必然的,我覺得學生應該討論政治;政治化沒有問題,但表達手法則要檢討。

浸大不會變成港大,或者變成科大。浸大的定位是博雅大學,這個方向浸大上下都是贊成的。

香港的特色絕對是國際化,國際化已經植根香港,塑造了DNA,若香港不珍惜、不推動我們的優勢,便很可惜。

人淡如菊,素心常耐冷。沈校長形容自己步入金秋,細看人生百態。

最大的工業是房地產,令香港的人才對創新科技不大感興趣,大學能保持現有國際的大學排名好不容易。

雖然各所大學可能就資源、人才等方面存在競爭關係,但只要彼此通力合作,良性的競爭未嘗不是好事。

如學生因為有了現成的職業路徑而變得缺乏創意、不懂跳出固有思維模式,大學應正視這個問題。

公開大學有特別的使命和任務:是打破香港只有公立大學的局面。

三三四學制為大學課程帶來革命,由職業訓練,變為加入通識,並非只有本科,有助擴闊學生的視野。

雖然富士康負責生產高科技產品,卻與科技創新沾不上邊,因為研發新科技的是蘋果、微軟這類企業。

「提起香港的大學,很多外國人都會想起香港科技大學,這是我們一路累積的江湖地位。

理大早已規劃與內地大學及國際合作的策略,務求打開進入中國的門戶和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

即使面對製造業北移的驚濤駭浪,理大專注為製造業的高增值部分培育人才,於風浪中穩如
泰山。

如今,香港的政策討論相當沒效率,民生和經濟的政策存在不少爭拗,為推行帶來諸多阻滯。

如果覺得自己有做老師的耐性,有這樣的堅定信念,那才應該去從事教職。

他認為,宏觀視野能讓學生更容易為本地問題──如政制發展、貧富懸殊等等──尋找新的出路。

不是所有可數的事物都是重要的, 影響因子等是很易量化,但又是否代表只是需要這些東西?

政府投資有風險,不能保證有成效,鄭國漢同意這個說法,但他認為最重要的是成功多於失敗的政策,就是好的。

博雅只是一個基礎,在淵博的知識上,再發展一個專業,才是理想的教育模式。

浸大一直希望自資興建一所中醫教學醫院,以自負盈虧、非牟利模式營運,以中醫專科為主,西醫為輔。

香港的政治氣候,令校長變成一件高難度工作,是鐵一般的事實。

如果不用花時間面對政府的過度提問,學校可以更專心,發展亦會更快。

我心目中的博雅,就是希望同學們每天實際地生活,回到一條村落般的生活。

香港的私立大學不及公立大學普遍,歷史也短,但何校長相信私立院校在香港潛力甚大。究竟私立院校優勢為何?

郭校長相信一所大學必須有遠見,走在社會及政府之前,這也是他為甚麼堅持要開辦獸醫課程。

美國的大學有很多特色,例如在學科加入研究因素,但綜觀中港台的大學,學習模式較為單一,很少有延伸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