敵我思維壓倒一切,只要能打擊對手,什麼都可以做。而香港對中國大陸的最大貢獻,正是金融市場連接全球的功能,一旦到了美國要決定「重擊」中國的時候,難道會放過香港的金融體系嗎?
香港的本地平台必須佔據主導地位,才能對抗西方媒體肆意制裁本地政要的手段,杜絕外國勢力干預,亦能避免以中國大陸媒體作為替代品,將極端民族主義和篩選言論的影響力降至最低。
中美角力不斷,香港變成其中一個戰場。香港科技大學經濟學系榮休教授雷鼎鳴認為,中央必然選擇武官做特首,更能令香港政府果敢決斷。半年前已判斷李家超會勝出,為什麼?
隨着林鄭表明不會爭取連任、政務司長李家超辭職出選,獲中央支持後,香港特首選舉局勢已經完全明朗化,「提名期結束、選舉同時結束」,必須要及時説説。
半導體行業作為明星行業,既有前景,又是大勢所趨。此行業將壯大本地再工業化人才庫,為工業4.0和工商界注入新動力,提升香港的競爭力。為年輕一代提供合適的工作機會和新技術知識,促成技術開發與學術研究合作。
如果說過去的50年,中美關係的發展以及中國的改革開放為今天的繁榮奠定了基礎,那麼未來的50年會是什麼樣子?
時事評論員霍詠強指出,美國立國以來,對付過不少大大小小對她具威脅的國家,可謂不惜手段。而今次借挑起俄烏戰爭,最終希望孤立俄羅斯、圍堵中國。
俄烏戰亂持續超過3個星期。時事評論員霍詠強指出,俄烏戰亂早在半年多前埋下禍根,而且美國借制裁俄羅斯的同時打擊中國,一箭雙鵰。
鄭永年教授認為,美國出兵烏克蘭加入這場戰爭的可能性不大,但美國真正認識到自己的戰略判斷失誤,意識到普京和俄羅斯依然不可小看。這將大大延緩美國的戰略精力從歐洲轉移到印太地區的步伐。
1959年美國國務卿拒絕和周恩來握手,那是「抗美援朝」剛結束的第二年,美國人小器是無法的,尼克遜在書中說了:「我們的分歧是巨大的,但我們的共同利益更大。我們的任務是減少分歧,而不是使其加劇。」
谷愛淩橫空出世,在本屆冬奧為中國舉奪得自由式滑雪金牌,萬眾矚目,成為中國滑雪界的領軍人物和世界級運動明星,前途無可限量,媒體將之稱為「谷愛淩現象」。對我來說,谷愛淩現象反映出四大意涵。
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強調以東盟為中心解決緬甸危機方法,但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看到東盟究竟如何幫助改變緬甸軍方想法。可是,不作為則使得中國陷入極度被動,反而會導致緬甸公眾排華。
埃及貝尼蘇韋夫大學副教授娜迪亞・希爾米博士認為,當今中美在意識形態上的衝突,類似漢帝國與匈奴的衝突,意思是「匈奴弱則漢強」,反之亦然;中美關係亦是一種此消彼長的關係。
真正惹毛美國,有珍珠港的先例,後果非同小可。普京會在最後一刻,找一個下台階,與同樣不想打仗的拜登尋求最後妥協。烏克蘭應該有驚無險。
其實,中國的經濟規模已遠超過美國。若以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的GDP早於2014年已超越了美國。再加上這幾年的增長差距,中國的綜合國力已有機會比美國高出1/4。
由中美交流基金會與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聯合舉辦的「香港中美論壇」大型國際研討會, 以「超越分歧 聚焦合作」為主題,聚焦討論中美關係的目前發展、未來走向, 以及對世界的潛在影響。
特首林鄭月娥連續兩屆於LIVAC京港台新聞人物榜上有名,是歷任特首之冠,反映香港2021年局勢仍是世界關注的焦點,尤其是《港區國安法》實施情況和疫情防治,中美元首則備受兩岸三地關注。
美國對中國貿易的打壓一直沒有停過,除了不斷把一些新的公司列入要制裁的實體清單內之外,還不斷威脅盟友也得跟着他們一起抵制中國。
立陶宛前總統說得好,台灣是中美關係一環,不是立陶宛這種小國可以決定的,德薄者必自私。
地球正經歷了一個特別的「格局」現象,古人稱為「攔截」。只有月亮因為每月遷移而有半個月突破此局,這現象由2012年中開始至2022年4月底。
人們期盼一個不太糟糕的2022。 只因2021年相當糟糕,在中國大地上的人只能慶幸在華夏, 不必咬緊牙關!
如果從冷戰的角度看,美國跟中國的爭鬥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也不會止息,美國從來沒有放棄利用香港這枚棋子,新選舉制度就是要防止美國繼續在香港施加影響,因而立法會出現「清一色」的愛國愛港力量,又有何不對?
在大變局之中,企業家必須建立戰略的思維,對未來局勢的發展有清晰的觀察和判斷,始終注意到較為複雜的問題如地緣政治等,同時也掌握較為成熟和有技巧的方式應對方式。
歷史學者出身的劉智鵬,自言習慣用歷史的眼光看問題。他形容這次參選立法會,是「應用歷史」(applied history),把自己20多年來在香港史研究方面的經驗貢獻社會。
中美脫鉤是一個集市場、政治、經濟、能源,以及全球化結構重組等因素多重影響的一個科學過程,不是美國想脫就脫得成,也不是中國抗拒脫就脫不成。
中國的執政者必須重新檢討中國的分配方式,不能再容許經濟發展的得益,大部分落入少數商界手裏。共同富裕於是成了增加內需,促進經濟內循環的必由之路。
中國要珍惜拜登現時的政策緩和,可借機會整頓國內,修補國際關係,或許可助拜登一臂之力,但不能忘記美國對華的戰略敵視。
中美關係形勢緊張,但似乎有一線和平之機。資深銀行家、專欄作家張建雄剖析美國國運如何牽動中美外交關係,並指出中國已經向美國攤牌,包括兩張清單、三條底線,留待美國應對。一起聽聽張總的分析。
日本政治派閥之間今後的競爭,應該就是岸田派和安倍派之間的對壘。關鍵是日本在美國和中國之間怎樣尋求新的平衡點。
鄭永年教授提醒,東南亞國家應以自身利益為重,避免成為美國同中國發生代理人戰爭的代理,因為這對任何東南亞國家都沒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