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要介紹的書是《見證亞洲世紀:馬凱碩回憶錄》,作者是馬凱碩。他是新加坡國立大學亞洲研究所傑出研究員,曾任新加坡駐聯合國大使、聯合國安理會主席、新國外交部常任秘書,從事外交工作長達33年,經常應邀在世界各國發表演講和文章,曾在許多知名刊物發表文章。

特朗普對俄示好,欲「聯俄抗中」。分析人士認為,美俄真正走近可能性不大,因美俄結構性矛盾難解,且俄羅斯不會為迎合美國而疏遠中國。資深傳媒人趙靈敏認為,中俄關係的挑戰在於如何應對實力對比的歷史性變化,而非具體矛盾。

中美競爭既不可避免,也不可怕。不過,對中國來說,一要意識到競爭的核心是現代產業體系,二要意識到在今後很長的一段歷史時間裏,無論是貿易、投資、技術,還是地緣政治等各方面,競爭的焦點在於哪一個經濟體系具有更大的韌性。

王賡武教授認為,中國要培養嶄新的、均衡的全球史觀。中國要想真正保衛自身的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就一定要有效控制東海、南海、台海,以及經營北極航道和南太平洋航道,部署全球港口運營暢通的安全網。

香港政府在輸入人才時,請先弄清楚想吸引技術人員還是創意企業家,不要盲目信奉100強大學畢業生就是好。吸引具高承受風險能力的移民,可能是推動創新企業的鑰匙。

貨櫃碼頭易手,中聯辦與《文匯報》一再發聲,引發全球關注,究竟誰會成為最終贏家?一起聽聽陳鳳翔博士的分析。

美國的政客十分愚蠢,歷史上常錯誤以為可利用關稅去保護自己,打擊假想敵。雖屢試屢敗,毫無成績,但他們總還是要試的。

中美如何爭奪國際有利位置?策略上有何不同?美國總統特朗普為什麼要全方位發動貿易戰?一起聽聽立法會議員黃錦輝教授的分享。

中美博弈是無硝煙戰爭,港人再難在商言商?發展新界北部都會區,為何建立產業是重中之重?一起聽聽資深投資專家邵志堯博士的分析。

巴拿馬港口的交易或涉國安風險,怎樣緩解中方憂慮?為何定性貝萊德「不受歡迎」,不利中國對外開放政策?一起聽聽國際關係學者趙雨樂博士的分析。

陳文鴻教授認為美國對中國咄咄逼人,一起聽聽他分析美國總統特朗普還未對中國全面開戰的原因。

今年全國人大會議,李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港澳要「深化國際交往合作」。因此,如何合情合理也合法合規地處理長和事件,關乎釐清原則與利害關係、穩定企業界信心,對國際交往及投資合作具指標作用。

特朗普為何急須霸佔巴拿馬運河? 中國怎樣透過多元運輸戰略,不受美國牽制?一起聽聽前民政事務局局長何志平的分析。

特朗普於3月4日發布行政命令,凍結多家美國全球媒體總署(USAGM)的資金30天。此舉無疑宣布美國冷戰年代的文宣方式和心戰技巧已過時。同時,中國軟實力崛起,人才培育也漸成氣候,中美或從競爭變為合作關繫。

英國使用「戰艦外交」在中國掠奪,將中國尚在萌芽發展階段的民族資本與民族工業扼殺於無形。而今,中國已經有能力抵禦任何外國的武力脅迫,國企、民企不但在國內有自由發展的空間,還有充裕資金、技術及管理能力對外投資。根據長和集團出售港口的交易所透視的問題,比併是在中美以外的第三方。

美國打關稅戰自我孤立 將令美元霸權自殺? 中國經濟底氣足 可壓制特朗普控制人民幣升值欲望?一起聽聽譚新強的分析。

最大危機是巴基斯坦與阿富汗,阿富汗北部接連塔吉克斯坦與中國邊境,大部分地區有伊斯蘭國呼羅珊分支的據地,連同巴基斯坦西部部落地區和南方俾路支地區,巴國塔利班和俾路支獨立軍擴張頗快,都以中國人、中國項目為攻擊對象,影響瓜德爾港和中巴經濟走廊運營。

有港媒稱和黃千億賣港口並非純商業交易,背後有何玄機?買方貝萊德財團與美政府關係如何千絲萬縷?一起聽聽國際關係學者趙雨樂博士的分析。

中國不再寄望美國改變對華政策,不給特朗普表演機會?北京莫斯科合力 軍事經濟實力足以扺抗美國?一起聽聽政治學者陳文鴻教授的分析。

陳香梅女士:「在華府政界打拼,驚濤駭浪。政客們無非是籌錢、拿選票、做高官。我口袋有錢,手中有筆,無求於人,做人講良心,做事講原則,才保平安。」

隨着政策的調整和再平衡,市場對中國經濟前景的樂觀情緒有所回升,這對於民營企業和整體經濟的健康發展都是一個積極的信號。

俄烏戰爭恐將落幕,澤倫斯基或遭美國拋棄。歐洲力求體面退出,烏克蘭命運堪憂。顏色革命後果自負,香港曾有盲從者,今成笑柄。特朗普趁火打劫,歐洲損失慘重,應拒絕烏克蘭加入北約,烏克蘭宜永久中立並割地求和。美國應聚焦國內問題,勿擾亞太。

DeepSeek效應持續,帶動中港股市上揚。兩會在即,刺激經濟或結構性改革的爭論白熱化。筆者建議中國應把握時機推動結構性改革,包括:解決地方債、刺激內需、開放資本帳、開放互聯網及改善國際關係。

特朗普再次就任美國總統,全球忐忑,恐國際秩序劇變。中美關係前景難料,但相較其他國家而言,中國擁有較強和有效的反擊美國的能力和決心,雙方料將在競爭中尋求某種平衡。

美中科技對抗加劇,中國在半導體、AI等產業仍面臨嚴峻挑戰。貿易戰影響持續,中國需轉型高端製造、刺激內需並堅持改革開放。加上地緣政治風險增高,南海及台灣問題亦需密切關注。

拜登TikTok禁令期限屆滿,TikTok拒絕出售並暫時下架。此舉將燙手山芋丟給特朗普,因TikTok在美用戶眾多,禁用將引發反彈。特朗普十分清楚,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如果字節跳動要繼續在TikTok有控股權,美國必須為它裝防火牆,以免美國人的個人資料落入中國的手裏。

中國經濟面臨轉型挑戰,恰逢特朗普再次上台,開啟了一個新時代。特朗普的決策對美國及全球都產生了重要影響,他決心在本土延續8年前的改革,並努力解決俄烏戰爭和中東戰爭等問題。

陳文鴻教授指出,特朗普當選後,先撇除近日中美在外交商討事項的態度轉為較友好,特朗普2.0跟拜登在位的美國對華政策相比,基本上無分別。而商人思維和背景的特朗普奉利益為先,行事更狠,針對企業加強圍堵中國的程度料更提升。

中美關係如何決定台海政局發展?為何台灣民進黨將長期執政,而國民黨難有效制衡?一起聽聽香港智明研究所研究總監許楨教授的分析。

歷史上發生大戰的原因諸如爭奪資源(中東戰爭)、爭奪土地(俄烏戰爭)、宗教衝突(以色列跟哈馬斯之戰)、大國爭霸(中美)等衝突都漸趨激烈。小規模戰爭其實已打起來,積少成多,這些局部衝突會否為世界大戰埋下伏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