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 Mar 31 2025 14:36:27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Tag: 香港大學

港大校委會調查張翔校長報告為何不公開?
作者:文灼非2024-05-09
這次的專責小組報告選擇不公開究竟有何難言之隱?是否如一些報道所説,港大風波引起有關方面的高度關注,由具影響力人士從中調停,不希望事件繼續發酵,影響港大以至香港高等教育界的聲譽?
王賡武回憶錄評析:變遷的時代中 心安即是家
作者:張灼祥2024-05-02
因為工作關係,王賡武與妻子林娉婷由一個國家搬到另一個國家。他說:「無論我們在哪裏生活和工作,從未發現有什麼地方不能成為我們想像的家。」「家就是我們所在的地方。」
港大舉辦首屆「香港氣候論壇」 中美專家共探碳中和新策略
作者:編輯精選2024-03-27
首屆「香港氣候論壇」不僅突顯了香港在氣候變遷研究、綠色科技創新及金融方面扮演的關鍵角色,也證明了其作為聯結內地大灣區與國際社會的獨特地位。會議討論集中在幾大主題,包括大灣區的氣候政策等。
大學的影響
作者:程介明2024-03-22
但是更重要的一點:這些知識、眼界、素養,學生不是被動的接受者,他們也在這些方面不斷發展與提升。他們不只是傳承,而是在創造未來,可以遠遠超過我們上一代。
科大與港大DNA研究 入選2023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與拉索及AI精準天氣預報並肩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2-29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今(29日)公布2023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香港科技大學(科大)與香港大學(港大)等領導的「DNA複製起始新機制研究」入選,是唯一入選的香港團隊。研究有望選擇性殺死癌細胞。
財政預算案2024|60億元資助生命健康科技 促進大學環球合作、科研成果轉化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2-29
新一份《財政預算案》提出發展生命健康科技,將動用去年預算案預留作相關發展的其中60億元,資助本地大學與環球機構合作,設立生命健康研發院,促進科技研發及成果轉化,多間大學對此表示歡迎。
陳文鴻教授:港英時代香港大學生為何敢於反殖愛國?從反中亂港到黑暴 香港教育出了什麼亂子?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2-20
香港珠海學院一帶一路研究所所長陳文鴻教授認為,大學學生會在回歸前一直發揮移風易俗的作用,因黑暴而學生會只是因噎廢食,我們更應該改變大學體制。一起聽聽他的分析。
港大教育學院電腦伺服器遭入侵 涉約7400師生資料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2-08
香港大學教育學院的電腦伺服器1月30日(周二)遭受網絡攻擊。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表示,已收到港大教育學院方面通報,暫時未有接獲相關的查詢或投訴。
王于漸教授:今年經濟增長不樂觀 樓市短期恐難回春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1-13
王教授指出,儘管2024年增長前景不可以太樂觀,隨着國家政策能進一步放寬和改革,令市場消費意欲回升,香港有望於2024年後,受惠於內地穩定、開放和較明確的經濟政策環境帶動,經濟將有所恢復。
港大研究:疫後本港人口回升 人才流入多過流出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1-11
香港大學團隊研究引用LinkedIn的數據,統計發現香港近幾年來雖有人才流出,但也有人才流入。
香港大學對中國改革開放的貢獻
作者:文灼非2024-01-09
拜讀《香港大學世紀之問──改革開放初期與內地交流的人和事》,讓我回憶80、90年代與內地高等教育界的交往。
香港大學成立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中心 李成教授:聚焦關鍵領域,探討地緣政治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12-19
香港大學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中心召開「新樞紐、新格局」大會。創始主任李成教授指出,智庫以大學為基地,重視學術研究與公共政策和社會演化之間的聯繫,並在跨學科小組中得到體現。
劉銅華教授:重視「抑病毒」與「抗發炎」 新冠疫情不重來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12-08
劉銅華教授坦言,近年大規模流行的傳染病,需要更具系統性的防治方法。在中醫藥防治方面,要抓住「病毒」和「炎症」兩個重點,着重消炎和提高免疫力。
仝小林院士說「態靶辨治」:中西醫結合未來之路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11-30
仝小林認為,中醫長於「調態」,西醫強於「打靶」,二者各有利弊,可取長補短、互為補充。
解讀港大「世紀之問」
作者:陳婉瑩2023-11-28
自百年前「為中國而立」這命題的提出到今天,不同的人在不同時期對「港大為誰而立」提出了不同的說法,他們有是為了考量昔日大英帝國的利益,更多的是基於對國家和香港的的關懷和熱愛。
香港大學北上神州之開端
作者:鄭明仁2023-11-23
陳婉瑩說,港大校史著作不少,但都聚焦早期創校和二戰之前的事蹟,《香港大學世紀之問》關注的是一個被忽略的時期,她和團隊希望通過書中各人的記事,向讀者提供一份歷史圖像的初稿,「繼往開來,從認識歷史起步」。
張翔:港大要與劍橋哈佛齊名 未來聚焦深科技及持久影響力研究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11-16
香港大學校長張翔教授續任後曾稱要帶領大學再創高峰,繼QS亞洲大學排名重返亞洲第二後,最新「2023年度最廣獲徵引研究人員」排名全球第13,未來將聚焦深科技及持久影響力研究,增國際競爭力。
張愛玲在港大的求學歲月
作者:張灼祥2023-11-16
張愛玲在香港大學的日子到底過得怎樣?唱不完說不盡的張愛玲從來就不是目的,也不是終點,而是一個窗口,一套方法、一條蹊徑,從張愛玲重新出發,我想看看她還能將我們帶到多遠。
馮煒光回憶李克強訪港大學生會:平易近人,沒官架子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10-28
國務院原總理李克強於10月27日因病逝世,享年68歲。曾任特區政府新聞統籌專員的馮煒光回憶,1984年在香港大學接待李克強一行人的情況。
3抗疫顧問4社會人士 膺港大名譽院士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10-21
香港大學10月20日(周五)為7人頒授名譽大學院士,獲頒授的7人來自不同背景及範疇。張翔教授致辭時讚揚一眾名譽院士致力於醫療、教育、慈善及扶貧,榮幸邀請他們加入港大的家庭。
港大校委會委專組調查投訴 特首稱做法適當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10-10
身兼港大校監的行政長官李家超周二(10日)出席行政會議前說,港大要處理今次投訴,最適宜是基於事實作出公平公正的調查,不涉及任何猜測性或個人猜想性的情況,他有信心港大可以處理好今次大學內部管理的事務。
港大校委開會處理投訴 張翔:有人倡設「校委會主席辦公室」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10-09
校委會本科生代表戚由康在會前表示,事件連日發酵後,顯示校內不同持份者對管理層積累不滿,若有證據指張翔「有做且做錯,校委會就要採行動;如他沒做錯,就要檢討有何跟進行動」。
袁國勇、許樹昌等8人 獲香港大學頒授名譽大學院士
作者:編輯精選2023-10-09
香港大學宣布,將頒授名譽大學院士銜予8位人士,今年名單包括3名醫學教授,在新冠疫情期間向港府提供抗疫及疫苗建議,包括袁國勇教授、許樹昌教授,以及福田敬二教授。
港大校委會主席王沛詩:下周一開會處理匿名電郵投訴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10-05
王沛詩在聲明中重申,校務委員會定必按照大學政策及程序,以事實為基礎,以對事不對人的態度,公平公正、嚴謹地處理所有投訴。
港大田家炳圖書館重開 舉辦六大價值觀工作坊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10-04
香港大學田家炳教育圖書館重開,香港大學校長張翔教授、副校長王于漸教授亦有出席,親身答謝基金會對圖書館的支持。
張翔就有關指控發聲明 指涉及嚴重誹謗 要求校委會押後會議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10-03
香港大學校長張翔教授早前被指在更換校長座駕時指定選寶馬,且沒有招標。據悉,有人亦不滿他處理遴選副校長和醫學院院長時的程序、處理校內設施裝修工程時使用校方資金,以及處理捐款的手法。
港大舉行海牙會議亞太周 李家超:香港在促進亞太等地司法公正發揮作用
作者:編輯精選2023-09-18
海牙國際私法會議(HCCH)2023年亞太周於9月11至14日在香港大學舉行,行政長官李家超在致辭中表示,本次亞太周是香港疫情後首次現場舉辦如此大規模的法律專業會議。
港大亞洲環球學人計劃 邀18位環球精英來港交流研究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09-06
香港大學亞洲環球研究所連續第六年舉行亞洲環球學人計劃,旨在培育具國際影響力的環球領袖,致力於幫助未來領袖和決策者,以亞洲視野深入了解全球政策議題的獨特平台,促進學人建立和發展與亞洲各地的長期聯繫。
港大醫學院加入《刺針》委員會 促減低心因性猝死風險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09-01
心因性猝死(SCD)每年奪走全球400至500萬人的性命,35歲以下猝死者多為表面正常的健康人。港大醫學院夥《刺針》減少全球心因性猝死委員會磨劍3年,推出首份報告,籲以科技及篩查降低SCD致命風險。
香港版的鐵姑娘
作者:廖書蘭2023-08-11
黃淑儀可以說是在獅子山下長大的香港鐵姑娘,刻苦上進,獨立自主,勇往直前,不屈不撓,有鋼鐵般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