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西方媒體對中國的抹黑使得民眾對中國的好感度下滑,這突顯了媒體在國際關係中的關鍵角色。然而,利用媒體達成政治目的雖然能帶來短期效果,但卻可能導致國內的分歧與矛盾,限制政客的政策調整空間。
我想指出,與世界其他地方一樣,有關權利和自由並非絕對,新聞從業員與其他人一樣都有義務遵守所有法律。只要不違法,傳媒評論及批評政府施政的自由並無受到限制。
美國總統拜登譴責哈馬斯突襲以色列是邪惡,但香港城市大學客席教授陳鳳翔卻認為,西方主流媒體不公、立場偏袒,甚至與以色列合演一場造假「大屠殺」。一起聽聽他的觀點。
中國主流壟斷的報紙在發行量增多時,加上專業的廣告公司運作,廣告收益必定非常可觀,必賺無疑。關鍵只是利益如何切割?放權讓民營企業做試點運營會有多久?是否值得引入外資?
香港寬頻集團持股管理人及集團行政總裁黎汝傑(資深會計師)親身體會公司的寬頻服務如何惠及香港市民,尤其在疫情期間。他講述公司的發展、如何克服事業逆境,以及其多元技能與堅定決心如何助他領導公司。
媒體發展一日千里,中大工程學院副院長黃錦輝教授認為,未來媒體將按用戶喜好提供新聞娛樂,編輯周期將會愈來愈短,可靠性成問題,需要盡快推出假新聞法例監管。一起聽聽黃副院長分析。
一切陰謀論都會將真相迫入一個個死角,除非政治形勢轉變。當真相形同於所謂陰謀,「陰謀論」就是企圖掩飾真相的人,對於真相的最大抹黑。
許多時候在無意中運用錯誤不良的詞語或造句,造成語言或文字上的污染,是社會上語文水平低落的原因之一。
2021年經已啟動,筆者祈願新的一年,是敬慎生命、歲月靜好。
當國家內部分裂到水火不容的時候,傳媒已很難完全中立。各派力量都會借助傳媒進行自己一方的政策宣傳,不肯靠邊的傳媒,只會兩面不討好。
《港區國安法》強勢推出,勢要平息香港動亂。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劉兆佳教授認為,《港區國安法》可謂一箭多鵰。
理大校園受嚴重破壞,有些學生前途亦受重創,我是教育工作者,思之不免神傷,但我們卻不能不追究誰應負起這次動亂的責任,否則將來歷史難免重演。
香港原來有那麼多的傳媒機構是反政府組織,這是今次暴亂的驚人發現。香港教育的失敗,以及學生的激進化,不能單單諉過於通識科,問題的根源在於誰人在當教師。
自2017年以來,政府已經注資超過20億港元於設計業、創意產業及電影行業。隨着政府致力推動本港媒體、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媒體畢業生就業前景樂觀且出路廣泛。
讓「槍聲一響,法治收聲」,破壞香港法治的不作為者和始作俑者,是特區政府。
獅子山下、東江水流,內地與香港從來都是息息相關、密不可分,過去、現在與未來都如是。
美國的意圖,司馬昭之心;香港市民如何自處,必須認清事實。如果中美談判順利進行,矛盾暫時消退,曾經參與遊行的都會被出賣,到時再幡然醒悟,已經太遲。
筆者深信,香港很多學校的教師、校長們都能以學生為本,彼此尊重,辦好學校而無怨無悔的。若要有再高調呼籲,那就是「媒體報道自殺新聞必須低調」,這是生命教育的共同實踐。
電影《戰雲密報》反思新聞自由問題。大眾市民每天接觸不少媒體報道,要有足夠的分析能力、批判思維、尋根究底的技巧。這些知識技能只倚靠學校教育,足夠嗎?
看新聞如果只為獲取共鳴的宣洩,社會根本毋須再有專業新聞機構存在。專題及探索的深入報道無疑是出路,但靠的是一批有素質、有思考、有理念的傳媒人操刀,遺憾已買少見少。
你的「初衷」是什麼?
「夢想要長,但計劃要短」。你畢業時的生涯規劃是什麼?如今是什麼?
從政治層面看,林鄭月娥需要盡早撕去被污名「低民望」的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