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官方在香港宣講「十四五」規劃,闡述未來5年國民經濟宏觀發展取向,並表示期望香港跟着步伐。不久前,國務院有浦東27條出台,打算把浦東建成國際金融中心的核心區,似有取代香港的預期。
西方企業不會長期為了政治正確而放棄經濟利益。因此,只要中國的產品性價比高,香港作為經紀人就不愁沒有生意做。香港的經濟前景,大體可以看好。
從現實角度看,美國短期內當然難以改變對華敵視的態度,脫鈎的呼聲仍會持續。但事實上美國減少對華倚賴並不容易,並可能付出巨大代價。
香港年輕人還有沒有機會?紀惠集團行政總裁湯文亮博士認為,香港年輕人不必急於出頭要積累經驗,要加強語言及競爭力 ,不要想得太偉大要腳踏實地,待有足夠經濟實力才入市買二手樓。一起聽聽湯博士的分析。
扶助上海超越香港,在2035年使它成為第三國際金融中心。——這是北京前財經高官的「預期」。
自2000年提出教育改革後,香港至今仍然未有引進適切國際大勢、應對未來變化的新教育內涵,以至再度審視現今課程、教學法和評估方式。這一狀況着實令人擔憂。長此以往,香港人的競爭優勢將會日漸衰落。
香港人現在有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他以為世界是理想的,他可以怎樣便怎樣,實際上並不是這樣。如果他知道不是他想怎樣便怎樣,他只能夠兩害取其輕。
筆者明白求職屢屢碰壁的應屆畢業生不在少數, 雖說今年比較艱難,但一些求職訣竅仍適用。
競爭力排名第一的美國,第二新加坡,第七香港。中國排得太後了。此次病毒大流行,才是世界上所有排行榜的試金石。所有數學模式,由於假設錯誤,結果都失效。
明天的價值取向需求,也影響着今天在決定學校政策上的定位問題,在訂定規則之餘,我們需有靈活與開放的態度處理教與學問題,矛盾與衝突需處理得宜,才可幫助學校穩定發展。
競爭力世界第一的美國,何以如今被預測今年第二季GDP成長可以是負30%?人權排名全球88的中國,何以人民生命安全權得到保障?還有力援助友邦?
創新創業是工商業界的必然選擇,幫助增長企業總生產。
自然學校是一所有很強價值理念取向的學校,在辦學理念的簡介中,「情意自然教育」和「兒童中心的教育思想」便佔有很重要的位置,亦是自校辦學信念的起點。
要有一個長期穩定的環境讓經濟發展,政府要令其人民生活上感到滿足快樂。近日的百萬人遊行示威和暴力衝擊立法會,都是社會對管治不滿,向當權者提出一次又一次的警號。
無論是特區政府、企業與港人都自我感覺十分良好,未有顧全「中國崛起」之局勢,以為可以複製以往成功的經驗來面對新世紀的挑戰。
在日常工作中,國際學校的教師享有較本地學校較大的自主權,同時也負有更大的責任。
在職場上能操流利英語,絕對是一項強勁的競爭力,有助擴闊青雲路及增加升職的機會。
家長意志高於一切的社會生態,民眾只是絕對服從的工具,社會不可能走向真正的文明之路。
國際觀不是會講英文而已,正如同中秋節的意義絕不只是烤肉,必須要了解其由來,才能培養文化的深度。
既然香港特區政府不會採用如內地般的銀彈政策,為保持碼頭的競爭力,出路是靠資源共享,從而產生協同效應,既可減省成本,亦可提升效率。
國家要強健,不僅要硬體建設,還要軟體人才。政府經費應該花在哪,才有最大投資報酬率?執政者的遠見,攸關國家未來競爭力。
美國以貿易制裁手段壓制中國發展,中央政府在短期內亦難以招架。筆者認為,在這困境之下,香港可以發揮軟實力的優勢,協助國家渡過難關。
香港在2018數碼競爭力排名榜的表現比在2018世界競爭力排名榜遜色得多,這不禁令人懷疑香港所擁有的一流世界競爭力主是靠「食老本」維持,數碼含量極低。
激情是社會和國家進步的原動力,但香港年輕人的激情缺欠視野和基本規範的理念,淪為互相罵戰,甚至動亂,影響國際形象。
很多國家都有標準工時,如新加坡就有標準工時及最低工資,並不影響其經濟生產力或GDP增長。如果香港以降低競爭力為由,反對標準工時,實不合理。
小國「不弱」、強國「不霸」,就取決於軟實力的運用。
人的生命有限,不可能去經驗到世界上所有的事情,所以必須透過閱讀去內化別人的經驗。
政府需要有全盤計劃才可以優化香港教育制度,否則只會浪費公帑。
香港人需認識自己,認識香港的能量與條件,不能生活在幾十年之前。
現今青年沉迷手機,不滿蝸居,工作節拍急促,對前路茫茫,忐忑憂患。新一代如何提升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