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 Apr 14 2025 10:22:44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Tag: 人工智能

從政策與倫理角度探索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
作者:謝祖墀2023-09-20
僅僅依靠法律規範無法從根本限制生成式AI對社會造成的負面影響。在這個時代,社會需要建立新的規範來適應生成式AI技術的發展,而人類的監督或許比法律的規範更加有效。
人工智能罪案元兇
作者:劉銳紹2023-09-18
最恐怖和可恥的AI,是扭曲了的利益、政治、實力和權力的混合物。
美國CEO對AI的憂慮
作者:譚新強2023-09-18
今周就來到華盛頓參加我是常客的CEO峰會,今次峰會的焦點全都放在如何監管AI。會議上提到六大主要AI風險,大部分從前我也討論過,但也有一些頗有新意的。
具有全球影響力的轉折點事件
作者:謝祖墀2023-09-14
全球的權力動態正在尋找一個新的平衡點──西方仍然不可或缺,與此同時,全球南方的影響力亦日益增強。世界新秩序將會豐富世界的多樣性和多層面性。
創科為主軸 帶動經濟新增長點
作者:黃錦輝2023-09-12
創科的發展步伐急速,《施政報告》必須捉緊因應創科衍化出來的新機遇,辨清社會未來發展所需,制定恰當的政策,為經濟帶來新動力、為市民帶來高質就業機會、配合國家發展,發揮香港所長,貢獻國家所需。
張仁良教授:處身中美夾縫的香港 如何把握經濟機遇?怎樣繼續吸引人才和錢財?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09-11
香港教育大學前校長張仁良教授認為,國家與國家之間鬥爭或者互動是不會停止的,但是民間會有更多作用,尤其是香港8間大學。香港要講好香港故事,民間活動應該繼續。
推動創科為主軸 擴大應用谷經濟
作者:黃錦輝2023-09-05
去年公布的《施政報告》以及《創新科技發展藍圖》,已對本港發展為國際創科中心訂立了路線圖;在這個基礎之上,還需要不少進一步加強、補足的措施。
如何在ChatGPT內暢所欲「問」?
作者:馮穎匡2023-09-05
在過去幾個月裏,看到網上一些IT專家的提問示範,發現給ChatGPT適當的「提示」,比提問更重要!筆者有幸在這裏與大家分享。
做老師要高EQ、擁抱新科技──香港教育大學校長張仁良教授臨別專訪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08-31
香港教育大學校長張仁良教授臨別贈言,希望新一代繼續創新,不要阻止他們使用創新科技。老師也應該有迎接新科技的態度,考慮怎樣令到下一代更加適應新的科技,這樣的國際都會才是成功的。
李成:中美避免軍事衝突 慎防人工智能戰爭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08-31
如果我們能將推陳出新的精髓,融入在我們的施政DNA裏面,不讓行政主導變成行政壟斷,那確實能夠透過治理,回饋我們的國家,進一步地開放。
李成:中美避免軍事衝突 慎防人工智能戰爭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08-31
如果我們能將推陳出新的精髓,融入在我們的施政DNA裏面,不讓行政主導變成行政壟斷,那確實能夠透過治理,回饋我們的國家,進一步地開放。
推展創科發展
作者:何劍輝2023-08-31
各國都好像在科創上你追我趕,不願落後於人,似乎大家都以行動去認同「落後就要挨打」的見解。大國博弈,競爭的不再只是經濟、軍事及科技,更重要的是科研及人才。
國際青少年創科奧林匹克大賽2023完滿結束 推動本港創科教育發展
作者:編輯精選2023-08-29
本年度比賽項目豐富,包括機械人、遊戲編程、無人機、擴增實景、人工智能、物聯網及數碼藝術項目,是本港唯一一個同時舉辦7個比賽類別,共12個項目的大型創科比賽。
科技創新和文化藝術有什麼關係呢?
作者:李大齊2023-08-29
第三代互聯網,之於藝術文化產業有什麼作用呢?區塊鏈相關技術對收藏家又有什麼好處呢?筆者覺得這些改變還是正面的,大家都需要認識。
美商務部長雷蒙多訪華 外媒料不會空手而回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08-28
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Gina Raimondo)晚上抵達北京,展開一連4天的訪華行程。到底雷蒙多會和中方談什麼?
全球企業搶AI人才
作者:車品覺2023-08-28
人工智能(AI)在全球各地迎來新一輪快速發展。儘管經濟增長放緩令人擔憂,但人工智能賽道相對保持速度。
AI 會懂得愛嗎?
作者:楊佩珊2023-08-28
人工智能正急促發展,人類視人工智能為彰顯人類智慧成功的里程碑。在日常生活努力利用人工智能幫助人類工作,但卻不知不覺地取代着自己。筆者從大導演史提芬史匹堡的作品《人工智能》中探討人工智能與愛。
醫療教育範疇 應廣泛運用人工智能
作者:黃錦輝2023-08-22
香港醫療和教育在運用人工智能上比較保守,特區政府可以考慮大幅運用人工智能系統,應對醫護人手不足,以及師生比例過高的現實問題。
人工智能推動教育創新
作者:楊立明2023-08-21
人工智能工具為全球教育開拓出一片新天地,但教育持份者必須支援學界全面推動人工智能教育。
書展動漫節狂想曲
作者:許志榮2023-08-18
書展與動漫電玩節接踵而來,若按表面觀感,無論作者、內涵和受眾都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文化樣本,甚至是兩代之間的鴻溝。不過宏觀地看,兩者接力其實正好體現社會兩翼發展的微妙關係。
產學研AI科研合作 實踐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
作者:黃錦輝2023-08-15
人工智慧技術在環境、社會、管治(ESG)研究領域大有作為,全球有許多不同應用場景,與此同時香港政府亦大力發展智慧城市,因此這正是大學與產業界研究合作的大好良機。
官商專家減AI失控風險
作者:車品覺2023-08-14
考慮到技術發展的快速步伐,以及對AI可能破壞經濟並增加社會風險,美國商業領袖們已經表示需要對AI發展提供指導。
陳茂波:搞活搞旺夜市 保持復甦動力
作者:編輯精選2023-08-14
短期內我們還要與業界合力把香港的夜市搞活搞旺,更好鞏固復甦中的各個經濟環節,保持復甦動力。中長遠而言,我們要繼續為香港發展增添動能。
余華:文學還是要與人為善 偉大作家都有一共同點──「文學自由談」座談錄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08-09
我始終覺得,文學最基本還是要與人為善。我們可以去寫一些醜陋的東西,但是也要發掘一些美好的東西。什麼是人性,什麼是生活,有什麼事讓我們賴以生存的?就是人的同情和憐憫之心,這是動物所沒有的。
AI治理只是開始
作者:車品覺2023-08-07
大家很容易感受到人工智慧的發展潛力很大,帶來的問題應該還未浮現。我們期待的通用人工智慧也許不遠了,治理的方式可能還僅是個開始。
「人工智能」和「數據分析」雙生的力量(The Twin Power: AI and Data Analytics)
關鍵是最終成功或最終消亡取決於「數據的可用性」。 海量的數據、完整性數據、不同類型的數據、不同來源的數據,將增加人工智能的準確性;在商業智能趨勢、預測方面的準確性更高,並添加更好的判斷。
聰明反被聰明誤?當GPT發展到第N代時會發生什麼事?
作者:馮穎匡2023-07-27
人工智能工具獲取愈來愈多的數據,從而訓練及提供不同服務。但有專家警告,AI或會出版逐漸扭曲數據現象,那麼人類應該如何面對?人類的創作是否仍有價值?
黃金耀博士x黃靜雯校長:AI工具為教育界帶來什麼挑戰? 如何教導學生發揮創意?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07-20
人工智能(AI)發展迅速,2023年更被形容為「AI教育年」。但這是一把雙刃劍,香港資優教育學苑院長黃金耀博士將在本期分享AI工具為教育帶來的好處和挑戰。
香港創科怎樣做?|劃燃創科引擎 新田科技城迸發經濟新動力──專訪文効忠教授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07-20
2023年的《財政預算案》中提及「南金融,北創科」政策綱領,但在創科發展上卻被人詬病欠缺焦點。本社為此專訪香港理工大學工程學院院長文効忠教授,今日率先刊登他對香港創科發展的機遇及挑戰的看法。
生成式AI將為企業帶來什麼顛覆性影響?
作者:謝祖墀2023-07-19
在投入大量時間、金錢和精力來應用該項技術升級商業模式的同時,企業需要平衡生成式AI投資的成本和收益,重視可能會出現的道德倫理和相應監管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