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來AI技術只會不斷成長,面對這種狀況,我們的教育如果沒有認真看待,如此對未來生活舉足輕重的產物將會威脅到下一代的生活,以至生存空間,故優化課程,使其與時代接軌,才能有助學生與AI的時代接軌。

當獎勵策略是強化學習的關鍵,如果關注太單一的任務及目標,而沒考慮到在完成任務過程中的不合理情況(例如作弊或意外),讓獎勵變得不合理。這漏洞最終會影響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應用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隨着人工智能崛起,不少人正使用人工智能應用程式繪畫。這種預見逐漸常態化的藝術創意活動,除了語文、邏輯能力外,個人藝術修養和審美判斷更形重要。

樓宇建築佔全港碳排放超過50%,當中空調系統佔三分之一,因此建築節能減碳對落實碳中和目標至關重要。

即使有了規管,也還有很大的一片空間,人工智能研發者需要考慮「應該做什麼」。假如沒有規管,就更加需要考慮「應該做什麼」。

行政長官李家超早前率領立法會議員和其他高級官員,赴4個大灣區內地城市考察,這次考察的行程安排非常多元化,涉及了智慧交通、人工智慧、無人機、智慧物流、文化創意、資訊通信技術、醫療工程和環保等多個領域。

2017年度圖靈獎得主、史丹福大學前校長John Hennessy教授,就「深度學習革命」進行主題演講。他表示人類面臨的挑戰是思考如何利用深度學習人工智能技術,並以改善全球人類生活的方式使用它。

「功能蔓延」是技術或系統超出原本預期功能範圍的現象。蔓延後的智能系統可以提高效能,變得更加靈活和能夠處理更廣泛的任務,隨着應用變得更加複雜、數據的流通更廣泛,普通市民的數據安全和私隱可能會受到威脅。

AI工具的使用,絲毫不會動搖我們學校的運作根基。AI工具甚至不會影響正規課程的學習,運用得宜,說不定還會提高學生的成績,何樂而不為?

事實上,AI聊天機器人依然存在許多錯誤,這場AI大戰只是開頭,投資人可以透過線上股票交易服務即時洞察市場變化,強得先機以獲取最佳收益。

應科院於今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中勇奪34個科研獎項,包括特別創意大獎,由應科院物聯網感測及人工智能技術高級經理黃嘉瑤博士研發。

隨着技術發展,當人工智能系統具有強大的學習及自我改進能力時,它可能會使用一些方法來逃避或改變其初始原意,以達成其認為更符合自身利益的任務,科技界有解決辦法嗎?

學生都加入用AI工具了,就無法測到學生的真正能力,令人擔憂。但最根本的問題是為什麼要考試?我們馬上會說,不考試,怎麼知道學生學得怎麼樣?但我們不妨追問,我們希望學生學到什麼?

ChatGPT帶動的人工智能熱潮對教育界衝擊巨大。香港科技大學經濟學系榮休教授雷鼎鳴表示,在學校掌握到應用方法前應禁止,但長遠需要擁抱AI,迎接帶來的改變。

香港智能電子書庫計劃網上一站式服務平台於4月23日「世界閱讀日」正式開放登記,出版業界成為登記用戶後便可免費使用,享受將紙本中文出版物迅速翻譯成英文等服務。

美國被中國超越,或快將被超越,還要去搞制裁搞封鎖,不會持續得了多久。這種趨勢愈到將來便愈為明顯,我們大可拭目以待。

香港現時在數據監管和推動數碼化的工作上,沒有一個類似國家數據局的高層次統籌機構,而且在政策層面,也欠缺了整體觀、大局觀。

大家試想像一下15年前,如果沒智能手機的出現;30年前沒互聯網的開展;50年前沒個人電腦的發明,今天的人工智能發展會是如此強大嗎?從這個角度看,大家不難想像未來10年是一場什麼樣的科技盛宴。

無論GPT工具是好是壞,來勢洶洶,任何人都難以力挽狂瀾,更何況是我們教育工作者。我們教育工作者可以做些什麼?

基礎研究成本高、風險大,令工商業界對科技創新發展卻步,要紓緩這個問題,企業可以「假手於人」。大學是基礎研究的基地、創新科技的搖籃,企業可以投資或購買大學的科研成果,再把它們加工轉化為產品。

香港是創新者開拓內地市場的橋樑,有利促進國家「十四五」規劃和大灣區發展帶來的機遇。本文旨在分享洪為民教授對香港創科發展的分析,包括優勢和機遇,如推動新型工業化,發展醫療及生物科技和培養、吸納人才等。

不斷有新一代的年輕人在高科技和虛擬世界中孵化出來,但是舊一代的年輕人也會變老,也會成為被排斥的目標。世代循環,報應不爽,直到第三次世界大戰。

隨着數碼技術進步及互聯網普及,數據主義愈趨明顯,過程中產生更大量數據,這種數據化的現象(Datafication)在不同領域都有相同例子。

作為教育工作者,既不能影響科技的發展,卻可以積極發揮科技的積極效用,也應該研究(尤其是對學生的)負面風險。這方面,香港的教師,看來也是頗有優勢。

自從馬雲去哪兒有了新的答案,阿里巴巴(9988)為股價創造升幅與保溫的的連串行動有如連續劇,令股東不寂寞。復活節假期期間,阿里再祭出阿里版ChatGPT為股價保溫!

中國的美妝行業將會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企業家更加需要戰略思維,在大變局中找出致勝之路,同時加強企業的能力,迎接未來的機會和挑戰。

筆者認為,在虛擬資產交易這樣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創新金融課題上,香港既要「跑得快」還要「跑得穩」,就必須要秉承「開放、兼容、共贏」的理念。

面對無可逆轉的人工智能趨勢,未來教育應該積極地提倡工藝精神。如何製造一片培養工藝精神的土壤?筆者在此提出教育工作者需要注意3個「I」。

馬斯克聯署建議暫停AI科研6個月,共同訂定和實施先進AI設計和開發的安全協議。制定安全協議是應該的,也是必須的,但是否一定要叫停開發更高階、更先進AI系統的步伐?

作為科技發展的承受者,我們沒有能力去影響科技發展,就要考慮,是否可以充分發揮其好處。這倒不一定是「逆來順受」;勉強接受,一定不會有好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