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 Apr 17 2025 23:12:39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Tag: 建築

谷埔願景:一個香港村落的建築環境記述
作者:編輯精選2025-04-06
谷埔帶給我們的不只是理論的啟發印證,或者社會建築與設計的實踐,更是對人文物質與自然景觀的體驗。
受益「後生仔」的感想
作者:編輯精選2023-12-09
在那個百業待興的年代,香港大學建築學院以黎錦超教授為代表的先賢們架起了中外建築學術界的橋樑,增強了國際學者對內地建築學的認知。30多年前先輩撒下的種子,在今天結下了豐碩的果實,讓筆者這樣的年輕人受益。
八大古都 現代詮釋
作者:編輯精選2023-10-13
古代人什麼時候看風水?看的風水跟現代人有什麼分別?為什麼長安能夠成為十三朝古都?北京在第二個1000年後榮膺歷朝首都,有什麼大局原則值得今天參考?
停不了的創作火焰──訪建築達人許允恆
作者:編輯精選2023-08-22
建築,總是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置身於繁華熱鬧的香港地,從公共房屋、歷史建築,到環保建築、公共空間,再到近年大熱的西九文化區,你是否也曾了解過這些建築物背後的故事?
恒基辦多媒體互動展 AR 觀賞結合 NFT收藏
作者:編輯精選2023-05-11
恒基兆業地產集團於去年12月舉辦「築動你想像多媒體創作大賽」鼓勵大眾發揮想像。大賽成功徵集了數以百計創作,參加者來自不同背景,參賽作品均展現對未來的期盼,以及無遠弗屆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看港島街道與物業分布
作者:蔣匡文2023-04-29
香港島上因為地少,佷多平地都是沿着彎曲的海岸線而填海得來的,所以香港島上不少街道除了四正之外,都是四隅方向的。
建築形狀吉凶
作者:蔣匡文2023-04-15
本來建築是一個有功能的藝術品,它除了在功能上滿足當初構想時的要求外,它的外形是無可厚非的,其外貌往往是見仁見智。但是堪輿風水卻在建築上加了一個層次。
李商隱《碧城三首》之一的藝術美
作者:招祥麒2023-04-08
詩人沒有直截了當地把所要表達的說出,而是採用象徵、暗示、雙關、用典等手法。乍一讀去,似覺恍惚迷離,難明所指。然而只要反覆體味,便能曲徑通幽,捕捉到詩的旨趣。
矢志不渝 光影留痕
作者:編輯精選2022-06-10
從1953年起,查良鏞以筆名「林歡」來撰寫電影劇本和擔任導演。這時林徽因仍然在世,而世上亦未有以筆名金庸發表的武俠小說。可是,庚戌子發現查良鏞這時已運用了「倒轉」的啞謎。
「大國建造」展覽 穿越古今看廣廈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10-26
由中聯辦、特區政府、中國建築集團等合辦的「時代精神耀香江之大國建造」主題展覽周一(10月25日)開幕,展期至10月30日(周六)止。
「中環街市」項目建築師吳永順:政府宜定時與民共議,檢討完善香港保育政策
作者:編輯精選2021-08-31
活化後的中環街市,保存了1939年建成時的面貌。這座三級歷史建築內外的「定義特徵元素」,包括外牆的橫向窗戶及簷蓬、兩道水磨石大樓梯、中央光井、柱網結構和街市檔攤等,都保留下來並予以復修。
標誌性的美利大廈 Iconic Murray Building
作者:楊必興 P H Yang2021-04-21
美利大夏樓高27層,前身為政府辦公大樓,由當時工務局英國現代主義建築師Ron Phillips設計,於1969年落成,是當時最高的政府大樓。它已被重新用作酒店使用,並於2018年開業。
探索半山廢棄公寓 Exploring Abandoned Apartments at Mid-Levels
作者:楊必興 P H Yang2021-04-14
一個城市探險達人進入半山的一棟廢棄公寓樓。建築6層高,建於1955年,每層有2套公寓,每間面積437至1,284平方呎,帶有陽台。 距離中環商業區僅10分鐘。
竹棚架 Bamboo Scaffolding
作者:楊必興 P H Yang2021-03-27
竹棚架在香港被廣泛用於建築,以尼龍帶綁成結捆綁接合。建築行業每年使用逾5百萬根竹竿,每根竹竿長6至7米。成為一名搭棚師傅需要力量、技巧和才智。
會計師的建築之旅
作者:香港會計師公會2019-06-21
從台灣到吉隆坡,建築工程巨擘AECOM的馬來西亞總監兼亞太區全球主要客戶主管王錦良,憑着會計師的專長在亞洲區內擔任不同職務。他分享如何逐步涉足營運領域實現目標。
兩代建築師懷抱同一使命
作者:編輯精選2019-01-03
呂元祥坦言,建築物往往影響幾代人的生活,建築師需要具備多方面的知識,也要有體察用家需要之心,還有很強的責任心,才能築起為人設計的建築物,而非為個人名聲設計的建築物。
反轉香港
作者:國家地理雜誌2017-05-18
如果從兩個相反的角度看香港迷人的城市地景,會呈現出什麼樣貌?
地震後的夢魘
作者:李歐梵2017-05-12
災難之後,各種後遺症必定層出不窮。
後現代靈感來自傳統美學
作者:李歐梵2017-03-31
原來建築、文學和音樂三者是相通的,都是文化的一部分。
鳥巢屬於全民——奧運新建築探討
作者:李歐梵2017-03-24
鳥巢就是為了「百鳥來朝」,但「飛」來的不只是各國運動員,還有觀衆。
把時間具體化——談建築與文學
作者:李歐梵2017-03-17
語言是記憶的載體,而建築可以把每個人的個人記憶和感情空間和視野轉變成一種共同記憶。目前歐美學術界和文化界,建築與文學大師對話幾成一時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