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框的影像故事

地球50年後會怎樣?
作者:國家地理雜誌2020-04-26
新型冠狀病毒短時間內讓我們看見了人類活動對地球的影響,然而工業化與全球化帶來更多長久且無法逆轉的改變,適逢今年是世界地球日50周年,未來的50年地球又會是什麼樣子呢?
影像說香港故事 細味光影藝術
作者:國家地理雜誌2020-04-13
香港是一個多元城市,透過攝影師眼光和鏡頭,無論是個人的生活點滴或是社會大事都變成了令人細味的光影藝術,刻劃出動人的故事。
垃圾的終結
作者:國家地理雜誌2020-03-29
一個沒有垃圾的世界,聽起來像天方夜譚。但是,節約使用資源並不斷回收材料的循環經濟願景,啟發了各行各業也鼓舞了環保人士。我們能做到嗎?我們負擔得起做不到的代價嗎?
奴隸和他們後代的故事
作者:國家地理雜誌2020-03-06
奴隸與船克羅蒂德號一事,讓人們明白要正視種族議題的本質,就必須從承認歷史開始,否則人們的傷口永遠無法痊癒。
疼痛的世界
作者:國家地理雜誌2020-01-30
醫學向來認為疼痛是因為受傷或疾病所造成,並不如病因那麼重要。但事實是,許多病人源自受傷或疾病的疼痛,卻在病因消除之後依然存在許久。
眾人競逐的歷史遺產──耶路撒冷
作者:國家地理雜誌2019-12-20
自2004年起,考古學家便開始篩檢挖出來的泥土,至今已發現超過50萬件文物。埋藏在耶路撒冷底下的一切,顯示這座城市的歷史太過豐富與複雜,不可能符合任何單一論述,無論是猶太人、基督徒或穆斯林的。
聽她們的聲音
作者:國家地理雜誌2019-12-09
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的女性已經達到真正的平等,她們面臨的阻礙在不同地方也不盡相同。但無論身在何處,去除阻礙的第一步都是深入了解。
無聲的滅絕危機
作者:國家地理雜誌2019-10-29
目前的滅絕速率是人類出現之前的數百倍──或是數千倍。如此高的滅絕速率令科學家認為我們正瀕臨物種的大滅絕,我們正走向地球生命史上可能的第六次大滅絕。
2036年﹐北極無冰
作者:國家地理雜誌2019-09-20
氣候變遷開啟了北極新疆域,西伯利亞、阿拉斯加的永久凍土融化速度已超越科學家的預期,凍原即將釋出的大量溫室氣體,尚未完全納入過去的氣候模型。
遷移中的人口,如何塑造出另一個人類群體?
作者:國家地理雜誌2019-08-20
飢餓、抱負、恐懼、政治抗命——遷徙的原因並不是保羅想探究的問題。更重要的問題是了解這些旅程如何塑造出另一個人類群體:這群人如今對「家」的概念,也包括一條開放的道路。
發射升空!接下來呢?——阿波羅登月50周年重返月球
作者:國家地理雜誌2019-07-31
現今火箭發展有許多都是由少數超級富豪間的激烈競爭推動的。他們的太空船不同以往,開發目的並非純為科學探索。
香港書展2019「嶺南藝粹‧南粵光影」展覽
作者:國家地理雜誌2019-07-16
在平靜的夕陽下,襯托出香港日夜繁忙的汀九橋,在剪影中看見前往機場的乘客及大大小小的車輛。
要塑膠,還是要地球?
作者:國家地理雜誌2019-06-24
微小的塑膠顆粒,隨着海流聚集到幼魚覓食的海水表層,引發更多我們看不見的問題。
從達文西手稿,看天才腦中的靈光
作者:國家地理雜誌2019-05-16
紀念達文西逝世500周年之際,這位藝術家的筆記本也經歷了一次復興,歐洲各地博物館紛紛換上了達文西手稿的展覽。
構思超級城市解決方案
作者:國家地理雜誌2019-04-22
都市人口稠密的問題會在生態、水資源、能源、宜居、廢物處理、生產食物、交通運輸、基礎建設、生活文化及傳統、經濟活動等方面,產生關連性的影響。
影像說香港故事
作者:國家地理雜誌2019-03-05
香港是一個多元城市,透過攝影師眼光和鏡頭,無論是個人的生活點滴或是社會大事都變成了令人細味的光影藝術,刻劃出動人的故事。
塑膠危機
作者:國家地理雜誌2018-06-15
我們的地球正在被塑膠吞噬。全球每年使用1兆個塑膠袋,而每個塑膠袋的「工作壽命」僅有15分鐘。
佛山大旗頭古村展出國家地理經典影像
作者:國家地理雜誌2018-05-24
佛山市大旗頭古村將會舉辦「國家地理經典影像精華展New Age of Exploration」攝影展。
膚淺的顏色
作者:國家地理雜誌2018-04-25
區分彼此群體是一種生物本能,但只有人類建構了種族的概念。人類確實存在着差異,除了種族,我們應該有更好的分類方式。
失落的美洲豹王國
作者:國家地理雜誌2018-03-21
伴着潺潺流水聲,湯藥默默地分發給每個人,縷縷輕煙在夜晚的涼爽空氣中搖曳。
餵養中國
作者:國家地理雜誌2018-02-21
中國正努力解決一項艱鉅的難題,那就是如何用境內不到十分之一的農地,餵養幾乎佔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口,同時還要針對人民正在改變的飲食喜好做出調整。
國家地理會德豐青年攝影大賽獲獎作品
作者:國家地理雜誌2018-02-03
本年度主題是「香港地,人和事」,大賽分為香港地、香港人和事、香港未來、手機組共四個組別,總計吸引了3,518件作品參賽。
非洲科技世代
作者:國家地理雜誌2018-01-24
摩托車共乘公司、行動氣象站、環境保護創新科技⋯⋯一批年輕創業家和發明家開始在非洲大陸尋找科研成果的應用場景。
絲路上的精靈
作者:國家地理雜誌2017-12-14
絲路不是一條駱駝在大草原上踩出的路徑。它是一個概念:是全球化的原型。
世界上最快樂的地方
作者:國家地理雜誌2017-11-16
蘇尼加、克萊門森和符標熊展現三種不同的快樂,這些快樂以互補的方式交織成持久的喜樂。我稱它們為享受式、目標式和自豪式快樂。
蕞爾小國 餵飽全世界——荷蘭
作者:國家地理雜誌2017-09-24
小國荷蘭已經成為農業大國─儘管可用土地只有其他國家的一小部分,但是以產值計算,它卻是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糧食出口國。他們喊出的口號是:「用一半的資源生產兩倍的糧食。」
再次航向月球
作者:國家地理雜誌2017-08-21
這是首次有私人贊助的隊伍將嘗試把飛行器降落在月球上,並傳送高解析度的影像回地球。
兩個國家地理冠軍的影像故事
作者:國家地理雜誌2017-07-17
看來,以攝影與更多人分享和交流,是兩位冠軍最看重的事。
拯救海洋
作者:國家地理雜誌2017-06-15
這些珊瑚礁最有可能經歷全球暖化而存活下來。
反轉香港
作者:國家地理雜誌2017-05-18
如果從兩個相反的角度看香港迷人的城市地景,會呈現出什麼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