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魚為題的歌曲,西方有舒伯特的歌曲《鱒魚》,現在仍然廣為人知。我們也有由梁醒波先生主唱的粵曲《釣魚郎》,兩者表面上是說魚,其實都是講人的故事。

香港沙田文化博物館內的金庸館,有展出金庸為電影《鸞鳳和鳴》插曲《猜一猜》填詞的歌譜。庚戌子相信讀者若能到場細心觀看這件展品,也會感受到金庸很喜歡猜謎遊戲,他會在各種作品中加入猜謎的元素。

我們仍然在發掘,然後取用金庸小說的文化意涵,甚至十分着重由此衍生的經濟利益之時,可有想過我們對金庸的內心,是否經已看得一清二楚,或只不過是一知半解呢?

筆者認為今後大家研究金庸小說,亦要秉承梁、林的精神,要同樣做到鉅細靡遺。

以往我不明白為什麼金庸會為角色的坎坷遭遇而黯然神傷,淚濕稿紙。現在明白了,因為他寫的皆為真人真事。

古龍看穿了金庸心裏念記的真實人物故事,卻礙於種種因素,不能隨便公之於世。他應該想到何不以同一方式,在小說中暗射金庸,再靜待金庸回應。

在這一篇,筆者會首先剖析隱藏在倪匡和金庸兩人作品之間的連繫。

最近,小說偵探庚戌子便破解了「田伯光」名字的啞謎,從而知道構成田伯光的原型是誰和誰,亦由此推斷出聯謎「冰比冰水冰」的謎底。

筆者盼望日後襄陽市民和金庸讀者諸君,在緬懷郭靖與黃蓉那種「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俠義精神之時,也要銘記梁林那一代先賢,因為他們為保護祖宗文化,而付出了血淚與汗水。

查先生怎會去到前兩個甲子的戊戌年去營救梁啟超,又將其後會發生的歷史事情向任公述說?

古今中外,畫家以魚為題並不罕有,但明明是在說魚,筆者又何以說是暗暗地指向西瓜呢?金庸閃爍其詞,刻意避而不談的,原是三位畫家同樣有以西瓜為題的名作傳世。弦外之音,就是請讀者去觀賞他們繪畫西瓜的作品。

表面上金庸是撰寫武俠小說,然而其核心卻是一部偵探推理小說。既然本文的主題是西瓜,庚戌子就從書中找出與食物相關的故事來作比喻。

庚戌子按照金庸在該篇後記論及的思考方式,又破解了一個本來毫不起眼,也可能因而從來未有研究者深入分析過的事物──西瓜。

庚戌子搜索出數之不盡的證據之後,已清楚見到金庸對梁林的往事「念念不忘」,而「千里傳音」就是他費盡心思,以畢生精力為梁林所做的一切。

金庸畢生從事文藝事業,成為影響幾代華人文化的作家和報人。〈惟其是脆嫩〉中慷慨激昂的言詞,亦必然令他深受牽動,而其後他亦徹徹底底地用小說作品回應了林徽因的託付了。

首先,金庸認為楊過需要有福爾摩斯的偵探頭腦,而這其實是在暗示讀者也同樣需要。當大家明白金庸的這個指引,便自然要去深入調查,連結線索,設想關係。

金庸作為報人,對於民生福祉的大事從不轉彎抹角,而只會直斥其非。但當他以小說家的身份與朋友和讀者交往時,事事坦率直表,便不是他的一貫作風。

筆者現在要這裏跟讀者分享兩篇足以證明金庸一直關注「梁祝」的文章,從中亦可見作者極為重視由「梁祝」傳說衍生而出的音樂和電影,對受眾的巨大影響。

金庸每次為小說作大改版都引來疑竇叢生。倪匡先生在《三看金庸小說》中,便對新版頗有微詞,並慨嘆新不如舊。庚戌子在比較過各個版本的差異之後,才得以分析出金庸是如何反覆地運用兩大啞謎的功夫。

急景殘年,大家都習慣會為過去一年遇到的重要事情記下感想。查先生以一篇〈「梁祝」的「十八相送」〉為1954年作結。60多年後,筆者也奢想要撰寫一封傳送給查良鏞先生,卻永遠沒法寄出的信。

歌劇《林徽因》已於2019年在新加坡上演,主事單位亦有計劃在世界各地巡迴演出該劇。庚戌子此刻仍不知何時會夢想成真,在香港,這個金庸60多年前已為林徽因作傳的地方,欣賞到這齣歌劇。

作者期盼大家能以歌劇《林徽因》與《射鵰英雄傳》作一對照;當發覺兩者相應之處後,大家必然會認同庚戌子的結論:金庸心目中的神仙俠侶,就是梁思成和林徽因。

從1953年起,查良鏞以筆名「林歡」來撰寫電影劇本和擔任導演。這時林徽因仍然在世,而世上亦未有以筆名金庸發表的武俠小說。可是,庚戌子發現查良鏞這時已運用了「倒轉」的啞謎。

往事並非如煙,金庸畢生背負着梁林,久縈於心,未能放下。他把梁林的生平轉化成《射鵰英雄傳》的故事;隨着小說持續地獲得讀者青睞,兩人的煌煌事蹟便可超越年代留存於世,不會消如煙塵,隨風而逝。

庚戌子認為,金庸雖然被好友梁羽生批評,以至多年來背負着眾人的誹議與嘲諷。可是他沒有因而退卻,更竭力繼續以各種方式再三向讀者提示,要讓讀者知道梁林兩位文人英雄的事蹟。

金庸刻意布下迷陣,隱藏了大量謎題在《射鵰英雄傳》之中。因此,幾乎每個人物、情節和各種武功招式,作者都悉數運用了「調轉」,甚至再融入「合而為一」的技法建構出來。

金庸在舊版已為王重陽配上武功「一陽指」。大家都知道「一陽指」是點穴功夫,也是可以用作治病的武功手法。林徽因罹患肺病,作者要找一種武功來代表醫療技術,那麼孫中山的醫學知識便大派用場。

雖然拙著未有被批評為「不知所云,離題萬里」,但筆者反覆思量,不如再寫一章,臚列出《射鵰英雄傳》中多不勝數,並以兩大啞謎──「調轉」和「合而為一」構成的情節和武功招式。

梁思成面對國破家亡的深仇大恨,倘若他只知嫉妒敵國的文化歷史,那日本兩個都城的名剎古蹟,大有可能早就化作灰燼,蕩然無存了。

長久以來,纏繞徐志摩一生的孽海情債,固然惹人關注。然而,他和梁、林的交往又何止於情愛方面呢?一起重新審視梁林畢生之輝煌成就,從而一起緬懷他們默默耕耘的決心,並且領略金庸對他們投以無比敬意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