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次科技革命的浪潮當中有一個特別引人注目的現象,這就是金融在追逐科技,科技也在擁抱金融,科技和金融處在熱戀之中,當前在深度的結合。

港珠澳大橋通車在即,香港、澳門以至珠海的物流業者終於可以選擇運輸更為靈活可靠的陸路運輸,這對香港的物流業不啻是新機遇。

上世紀90年代,全世界主流都認為「信息、資本、人才、高科技的流動」是對全球文明和全球經濟化的最大的推動力,但是現在發生了變化:未來全球化主要是在發展中國家。

香港擁有許多國際知名、具備高水平科研能力的高等院校,絕對有能力提供新的創科源頭。而香港企業家也都着力進行產業轉型升級,善用智能化系統,達到了原創及世界領先標準。

香港科技園公司與國科控股簽訂合作諒解備忘錄,共同在港建設「國科綠色發展國際實驗室」,共同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的建設。

港人要安心地舉家北上發展,避免因家庭成員分隔兩地,造成家庭和社會問題,香港教育能否在大灣區落地,為區內港人子女提供與香港銜接的課程最為關鍵。

十九大提出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粵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等為重點,全面推進內地與香港互利合作,賦予了兩地合作新的使命和新的內涵。

曾鈺成留意到無論是一帶一路,還是粵港澳大灣區,這些中國的國家政策近年卻成為了香港部分青年的笑話。

去年政壇變化的出人意表,當日講者的預測與展望,不少都應驗了。

政府不斷呼籲年輕人大灣區發展,但亦不少人認為香港年輕人普通話水平、在中國的人脈均不及內地學生,難以競爭,那麼在這位企業家眼中,香港青年具體有什麼發揮?

粵港澳令人緬懷的光榮革命歷史,應成為發展大灣區的激勵力量。

「要推動創科發展,我們可能有很多意念,但要轉化為具體產品、行業發展等,便需要內地的生產基地和市場。」

一直以來,中共或者中央政府都是單向地對香港宣布方針政策,以及對恪守一國兩制原則的承諾,直到香港出現很多不滿與怨憤。

遠赴異邦重新創業,艱苦不為人知,要由零開始與當地人打交道,說服他們撥地建廠房,而訓練員工亦要花上巨大的心血,不是一般打拼多年的廠商所樂於面對。

當年回歸談判期間,香港人理解的一國兩制、高度自治是香港可協助國家現代化,作用獨特且無可替代,因此北京願意容忍差異,並給予香港在基本法下50年不變特殊地位。

香港人不要自卑,要做國際華人城市。

林鄭政府忽視一帶一路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合作,與回歸後政務官主政的結果一樣,挫傷內地對香港的信心。

內地由於體制問題可以犧牲原則而靈活處理,香港一方在任何問題上都要嚴格按照法律授權處理,絲毫沒有靈活的安排。

到底在林鄭月娥的首份施政報告中理財新思維有多新?要拉高經濟增長又有什麼新辦法?

期望稍後公布灣區規劃時,可採用較簡單易明的方案和措詞,不合時宜的敢於刪減,讓公眾更容易理解,爭取各方參與和支持,提高成功比率。

我們國家大力栽培上海取代香港這金融中心,幹了20多年了,成績如何?今天再就近推動前海,推動得了嗎?

倫敦五個機場的航線都會重疊,但不算太多,大約三至四成;香港與廣州在航線上重疊則較多,高達七成。香港與廣州應對自身優勢作出定位,達致錯位發展,而非在同一航線上搶客。

「無夢不發達」,他特別寄語年輕人,要有理想、 刻苦耐勞,又認為既然香港樓價奇高,可考慮到大灣區投資買樓。

葉劉淑儀認為未來應刻意推產業政策,只是香港可能遲了數十年。

我自己的概念是,香港若要發展科技,最直接有三張「牌」可以打:引進來、長出來、合起來。

如今香港的傳統建制力量,從上到下都不想融入大灣區的話,就算是中央命令,特區也有各種對策。

香港的科研與教育,除了急功近利的數量化增長,看不到有什麼實質的進展。

施行一帶一路政策,中國政府願意把資本供給路經的國家,讓它們得到中國政府供應的資本後能夠增加生產。

香港可在「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發揮「超級聯繫人」角色的核心價值。

在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帶形成後,深圳和廣州文化產業的發展空間會無限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