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粵港澳大灣區

林鄭月娥:結合創科 認準方向 冀年底簽一帶一路協議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7-12-01
香港科技園公司與國科控股簽訂合作諒解備忘錄,共同在港建設「國科綠色發展國際實驗室」,共同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的建設。
順應大勢 讓香港教育起飛
作者:陳偉倫2017-11-23
港人要安心地舉家北上發展,避免因家庭成員分隔兩地,造成家庭和社會問題,香港教育能否在大灣區落地,為區內港人子女提供與香港銜接的課程最為關鍵。
十九大給香港金融業帶來重大機遇
十九大提出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粵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等為重點,全面推進內地與香港互利合作,賦予了兩地合作新的使命和新的內涵。
香港問題在於從未建立國民意識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7-11-13
曾鈺成留意到無論是一帶一路,還是粵港澳大灣區,這些中國的國家政策近年卻成為了香港部分青年的笑話。
灼見雲集、激盪思潮的平台
作者:文灼非2017-11-13
去年政壇變化的出人意表,當日講者的預測與展望,不少都應驗了。
蔡冠深:積極宣傳香港 源於不甘心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7-11-09
政府不斷呼籲年輕人大灣區發展,但亦不少人認為香港年輕人普通話水平、在中國的人脈均不及內地學生,難以競爭,那麼在這位企業家眼中,香港青年具體有什麼發揮?
粵港澳大灣區──中國近代全球化互動的發源地
作者:陳明銶2017-11-07
粵港澳令人緬懷的光榮革命歷史,應成為發展大灣區的激勵力量。
聶德權:香港在大灣區建設過程中的角色和發揮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7-11-06
「要推動創科發展,我們可能有很多意念,但要轉化為具體產品、行業發展等,便需要內地的生產基地和市場。」
香港與國家成為利益共同體
作者:阮紀宏2017-11-01
一直以來,中共或者中央政府都是單向地對香港宣布方針政策,以及對恪守一國兩制原則的承諾,直到香港出現很多不滿與怨憤。
本港廠商面對的難題
作者:孫明揚2017-11-01
遠赴異邦重新創業,艱苦不為人知,要由零開始與當地人打交道,說服他們撥地建廠房,而訓練員工亦要花上巨大的心血,不是一般打拼多年的廠商所樂於面對。
2047 2050
作者:陳景祥2017-10-27
當年回歸談判期間,香港人理解的一國兩制、高度自治是香港可協助國家現代化,作用獨特且無可替代,因此北京願意容忍差異,並給予香港在基本法下50年不變特殊地位。
陳明銶:香港不會失去國際城市的光彩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7-10-26
香港人不要自卑,要做國際華人城市。
十九大中的港澳角色
作者:陳文鴻2017-10-23
林鄭政府忽視一帶一路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合作,與回歸後政務官主政的結果一樣,挫傷內地對香港的信心。
港珠澳大橋通車需要靈活處理問題
作者:阮紀宏2017-10-20
內地由於體制問題可以犧牲原則而靈活處理,香港一方在任何問題上都要嚴格按照法律授權處理,絲毫沒有靈活的安排。
民生政府 不談政治
作者:陳景祥2017-10-12
到底在林鄭月娥的首份施政報告中理財新思維有多新?要拉高經濟增長又有什麼新辦法?
了解灣區 高瞻定位
作者:陳鳳翔2017-10-03
期望稍後公布灣區規劃時,可採用較簡單易明的方案和措詞,不合時宜的敢於刪減,讓公眾更容易理解,爭取各方參與和支持,提高成功比率。
金蛋鵝為國捐軀?
作者:劉迺強2017-10-03
我們國家大力栽培上海取代香港這金融中心,幹了20多年了,成績如何?今天再就近推動前海,推動得了嗎?
化威脅為助力——香港與廣州航空業的錯位發展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7-09-29
倫敦五個機場的航線都會重疊,但不算太多,大約三至四成;香港與廣州在航線上重疊則較多,高達七成。香港與廣州應對自身優勢作出定位,達致錯位發展,而非在同一航線上搶客。
由劏房打拚到山頂 籲港青「無夢不發達」──美聯黃建業為港樓把脈
作者:廖美香2017-09-27
「無夢不發達」,他特別寄語年輕人,要有理想、 刻苦耐勞,又認為既然香港樓價奇高,可考慮到大灣區投資買樓。
專訪葉劉淑儀:港人宜重拾開拓精神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7-09-27
葉劉淑儀認為未來應刻意推產業政策,只是香港可能遲了數十年。
馬化騰:香港若不能吸引科技人才 官員應問責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7-09-15
我自己的概念是,香港若要發展科技,最直接有三張「牌」可以打:引進來、長出來、合起來。
香港黃金五年 很可能又虛度了
作者:劉迺強2017-08-29
如今香港的傳統建制力量,從上到下都不想融入大灣區的話,就算是中央命令,特區也有各種對策。
打破殖民地框框
作者:陳文鴻2017-08-28
香港的科研與教育,除了急功近利的數量化增長,看不到有什麼實質的進展。
一帶一路的經濟效益
作者:鄒至莊2017-08-14
施行一帶一路政策,中國政府願意把資本供給路經的國家,讓它們得到中國政府供應的資本後能夠增加生產。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前瞻及香港的功能
作者:香港貿發局研究部2017-08-08
香港可在「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發揮「超級聯繫人」角色的核心價值。
粵港澳大灣區給中國帶來的新機遇
作者:國世平2017-08-03
在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帶形成後,深圳和廣州文化產業的發展空間會無限擴大。
陳家強:香港要向三藩市大灣區取經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7-08-02
香港是國際城市,擁有大灣區內最優秀的大學,能夠匯聚全球人才,絕對有條件展現出香港的矽谷模式。
應對國家新形勢需善用香港一國兩制
作者:李芝蘭2017-07-28
自1978年以來憑藉廣東的低成本以及香港的國際化,兩地便形成了一個「前店後廠」的格局。
財富爆升潮看大灣
作者:胡孟青2017-07-18
內地金融機構勢力必然進一步抬頭,不消幾年,香港的外資大行要靠邊站了!
劉遵義:文化轉型是大灣區成為世界級創新樞紐的關鍵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7-07-11
在美國有很多人,都是在第三次創業才成功的。十個嘗試才有一個成功,害怕失敗是不會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