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中醫養生、《黃帝內經》這些寶貝,美國只會科學,但只有那些有錢和有閒的人本能發長生夢,養生還是在東方!
Kava Kava市面上比較少見,因此大家對它並不熟悉。這種草本植物一直在歐美盛行,它含有一種獨特的草本化合物,可以直接減慢中樞神經訊息的傳導,讓我們的情緒能夠放鬆。
國際著名養生專家、本社專欄作家朱鶴亭老先生周二(6月6日)中午在廣州病逝,享年94歲。為弘揚中國文化,朱老著作等身,出版過不少著作,內容涵蓋養生、醫藥及武術等方面。
傳統琴道不以「他娛」為表演意圖,而以「自娛」養生之修行為主旨。道家將修道和養生看作一體,修煉過程即為養生,而操琴亦為修道。
長新冠症狀是正虛邪戀所致,病邪損耗了人體的元氣,因此病後休養調理是促進康復復常的關鍵。
團結香港基金總裁鄭李錦芬女士身兼多職,雖然已屆退休年齡,但她認為退休後的自由生活缺乏意義,最後決定重投商界及社會工作,希望接觸新的知識和年輕人。
林冠傑中醫師認為,「長新冠」症狀反映病人「邪毒未清」,需要固本培元,補肺、固腎、健脾。另外,魚湯常會惹痰困濕,加上港人多脾胃不濟,因此不建議病人喝過多魚湯。
萬物有滯必有消,有瘀必有化,有阻必有通,有塞必有開,有結必有散,有生必有剋,因此世間並無「不治之症」,只因未得良方。
養生達人嚴浩繼續為大家介紹一些自然的保健方法,今集嚴浩親自示範清水漱口功,是有一種有效殺死「奸細菌」功法,同時介紹如何利用兩種精油──天竺葵、茶樹油來加強肺部抵抗力。
養生不單指生理,更重心理。人的七情六慾,影響着人的精神、情感、意識、作為、生活、健康。中庸之道,是否養生之道?我們又應該如何實踐中庸之道?
古代不管是道家、佛家、儒家、法家、醫家皆同意,安神定志,少欲不貪,保存元氣,便是長壽的根本。
人,真正酷愛生活,確實熱愛事業,當知講究營養,有利身體;鍛煉身體,有益健康;重視醫藥,可保生命。
人類生存於天地之間,生活於不同的生活環境之中,客觀上總會受六淫(風、寒、暑、濕、燥、火)之邪的侵襲,主觀上預防不力或身體欠佳,人的生理機能及抵抗力減弱,便常會在季節的變換或氣候的變化中產生疾病。
春回大地,人體的陽氣開始趨向於表,肢體易覺得困倦。但亦不應貪睡,應早起稍作運動,以助陽氣升發,更要注意飲食衛生,避免腸胃不適。
飯後勿坐,久坐肚腸生脂多;飯後勿卧,久卧體胖失靈活。宜食瓜果菜,善食魚蝦蟹。清晨跑千步,夜晚走百步,持之以恆,體胖消失。
養生,求身體康健,益壽延年,此乃人生之常情,明代養生學家高濂曰:「攝養為重。」故善養生者,應重視攝養,不傷於本,當防於未病,治身避損。
人工臟器、人工智能的探索提示很多假想及願景。不過當前實實在在、自盡自力、可做可行的事情還是:養護。
中華傳統之飲膳之論,可謂合於養生之道,益於強身之利。故,善飲食者,美味勿過食,佳餚勿貪口,飲食有節,食之有度,可謂求益體安身之道也。
我抱着好奇的心情,不由自主地上答應。話一出口,心裏暗忖:「萬一她一發功,把我『扭』傷了,豈不是自討沒趣,但話已出口,駟馬難追。
以食養治本,以藥療治標,本標並舉,養其身,醫其害,治其危。以臟腑相生而養,以臟腑相和而醫,以臟腑相克而治,飲與食並養,飲與食並醫。飲而食並治,扶正固其本,驅邪強其標,急救之時,方用藥伐其毒。
國際著名養生專家朱鶴亭長老提出防範疫情先由安和五臟六腑,調節生理機能方面做起,做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方能減少疫症的危害。
養生從30歲左右就該開始。健康第一是要活的長,第二是要活得好。
當我們愈穩定,頭腦就會愈清晰,觀察力愈敏銳,也就能用更溫柔、舒服、平和的方法愛自己,還有愛身邊的人。
9月23日「秋分」到,秋分以滋陰潤肺為主,宜多吃酸味,收斂肺氣,少吃辛辣,辛發瀉肺,秋季宜收不宜散。此時在南方仍是長夏天氣,養生原則依然要注意補心健脾。
人無飲食,則無法生活。故,人養生之大要,乃以飲食為先。
漢代時,道、佛三教盛行,遂出現了素食之世風,繼而延續至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
灼見名家在7月19日舉辦第二場養生晚宴,提供十道夏季養生宴菜式,由羅頌慧中醫博士主講,由何景煊醫師傳授手指操及穴位按摩竅門,適合追求健康的男女老幼。
家人間哪有仇與恨,更多的是誤解,尤其是言語上的誤解。
朱鶴亭先生認為中華醫學包含了多民族的智慧,「中國的醫學是民族性的,中華民族融合了56個民族,中華文化是包容的文化,包容大了以後,研究中華文化必須從民族的角度去考慮。」
近年各界鼓勵結合中西醫療法,取長補短。要推動這方面的工作,首先要加強中醫現代化及國際化。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在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亦攜手與國內及海外學府在這領域上共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