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主政者的原意是如何慈悲為懷,如果他沒有把人類只為自身利益出發的角度考慮在內,政策很多時都會有一定的反效果。
幾大催化之下,市場走勢仍然是暫時易升難跌。可是,樂觀的走勢其實是建基於市場之前過分悲觀,兩者交替造成鐘擺效應,當估值回升至市場認為回復一個合理值後,屆時才會有真正考驗。
明年會如何?天曉得!雖然如此,幾個大方面需要留意,這亦對投資市場的資產配置有影響。
俗語謂「有危亦有機」,到底新冠疫情怎樣由壞事變成好事?從歷史上三次嚴重瘟疫,世界能夠汲取到什麼教訓?一起聽聽香港科技大學經濟學系榮休教授雷鼎鳴分析。
形勢發展到某一個階段,中國亦不能堅持清零永遠不變,最終仍得回到「與病毒共存」做法,這才符合生命體共生的大自然環境。
本港新增32597宗新冠病毒確診,5宗為輸入個案,其餘均為本土個案,較周一(28日)錄得的宗數略低。另外,部分連鎖快餐廳、超級市場宣布調整營業時間。
在隔離設施嚴重不足的情況下,家居隔離適用於輕症/無病徵患者或密切接觸者。要「優化」家居隔離,首先要立例禁足,如家中有人呈陽性,則其同住家人皆應被定性為密切接觸者,也應立即隔離及禁足。
香港疫情迅速惡化,港府態度表現得非常強硬,沿用中國內地動態清零的方向,訂立多個極端措施。立法會前主席曾鈺成分析,香港的清零政策還可以維持多久?全香港人付出的沈重代價是否現實可行?一起聽聽曾主席分析。
新冠疫情反覆再來,確診宗數不斷升高。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黃錦輝教授認為,與病毒共存政策不負責任,只有動態清零才能真正維護市民的生命,但目前成效仍不及內地高,為什麼?
現在全世界贊成與病毒共存的人,大多數是曾經確診Omicron的康復者,有一位康復者指出病毒如流感,康復之後完全沒有影響。真的嗎?
這些年來,林鄭最缺乏的,是一種開朗和悅、親民的陽光之氣。但她的不屈不撓、迎難而上、盡忠職守的精神,還是值得敬佩的。若能再加一股中華文化的凜然正氣、家國情懷與民族節操,則近道矣!
第5波疫情可能比過去幾波都更難應付,需要特區政府更加嚴肅認真去應對,特別是要求特首專心一志只考慮抗疫,不要再為跨越兩任特首的事情去分神。唯有這樣,盡早將第5波煞住才有可能。
假如往後再有發現,新冠病毒進一步減弱,無症狀者佔絕大部分,重症死亡率再降低,低至微乎其微,專家們仍否會因為比率不是零,「死亡一個也嫌多」,建議繼續「防止」、「堵截」?
特區政府選擇清零,政治上和經濟上都可以理解。愈來愈大灣區化的香港,覺得和中國內地通關遠比海外互通重要,付出的代價是有些跨國公司將員工遷往新加坡,亦有一些專注發展中國市場的商家棄香港而選擇落戶上海。
政府防輸入失敗,放任了變種病毒進入社區,掀起第5波的衝擊。防疫政策要精準,政府必須公布疫情詳細數據。政府應把內地與海外的情況整理,與香港比較,讓民眾可以參考。
文明國家已經整裝重新上路,走上戰役的新階段。「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迷信「清零」的國家和城市,必落後於苦海中自我吞噬掙扎。
全球防疫治疫速度趕不上病毒變異,香港不能不嚴加防治,擺脫現時政府的疏漏,與內地一起為香港克服疫病而戰。
病毒毒性愈來愈低,加上疫苗和特效藥的研發,變種病毒會導致的人命損失亦會隨時間而減少,換言之「病毒清零」政策的「效益」亦會隨之減少。
現在出現了Omicron ,或者令原來商議好的局部通關要推遲實行,但如果按照特區政府已經制定好的方案去做,可能會出現埋怨聲不斷。
美國商會有人說,如果去上海或香港,到埗後都要隔離21日的話,他們別無選擇,只能去與病毒共存、不用隔離的國家做生意,這聽來不無道理。所以我亦一度懷疑,中國是否亦得採用與病毒共存的策略。
為什麼機組人員可享有與眾不同檢測安排?因香港作為國際城市、內地的國際金融中心,空運業對香港尤為重要。
通關固然重要,但香港的國際聯繫也是我們的強項,一面倒跟從內地防疫措施,將令香港國際城市褪色,長遠對內地也非好事。
新聞指出,中港通關商討進入最後階段。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黃錦輝教授認為,如果不推行全民健康碼,通關定必無望。香港政府目前要內保清零、外防輸入,才能與內地通關。一起聽聽黃教授分析。
歐洲比美國更成功控制疫情,除了是因為疫苗接種率較高外,前者的快速測試亦要比後者要更普及。
香港人比內地更加重視隱私是事實,但這個現實情况之下,也有不同的健康碼做法。政府的責任不但是要給市民有選擇權,還要主動解決問題。
新加坡政府提出要與疫情並存的策略,不無道理,也是經過深入的考量才公布的,絕對不是「放棄清零」這麼簡單。
內地堅持清零、堅守外防輸入的做法短期內不會變,如此,香港只有兩個選擇:一是要配合國家要求,設計內地版的健康碼;二是乾脆讓港人直接向內地申請「內地版健康碼」。
與疫並存是一國棄守,清零是一國嚴守。二者是相互衝突。前者是準備禍延他國,後者是自救救人,只有多國清零才可全球逐步清零。
內地人民應如何抗疫如何保健,往往要醫學「頂流」張文宏醫生親口講出來,大眾才能安心。但最近他發表的「與病毒共存」的觀點,卻在網上引爆爭論,他本人也備受攻擊。
歸根究柢,港府緊持人命關天的基礎原則,抗疫政策要求「清零」,拒絕放鬆公共衞生安全來換取重啟經濟的機會。各地政府對「清零」或「共存」的決定各有不同見解,誰是誰非見仁見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