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教育

要贏得快樂,不要輸給執着
作者:海星2021-09-18
失敗了,不要緊,只要重新排隊便可以再次挑戰了;失敗了,重新開始便可以了。只要肯再努力,成功的果實在等着你。
國際課程改革較少有成效的原因
作者:黃顯華2021-09-04
OECD《學習指南針2030》是一個面向未來的教育框架。這是一個全球共同能力的願景,期望能夠幫助兒童和青年茁壯成長,進而以全面、包容和可持續的方式塑造他們自己的未來。
開學大挑戰
作者:彭智華2021-09-03
今年的開學更有新的考驗,疫情已維持了超過一年半,還有人事變動的問題。縱使是返回原校的學生,也有機會產生不適應的問題。
需要為學生的精神健康締造空間
作者:李立中2021-09-02
疫情過後大家又會增加上課時間,課後補課不斷,課外活動彼此拉扯,要在擠壓的空間與學生談精神健康,恐怕只是空談。
全日制下的半日課
作者:陳章華2021-09-01
縱觀現時全球以及本港情況,疫情總會反反覆覆,維持一段頗不短的時間。那麼,作為教育工作者以及決策者,是否應有一個更長遠的規劃?
重塑教育生態圈 培養學生新思維
作者:屈家妍2021-08-31
馬賢慧精準地捕捉到教育新時代的需求,與鄭余雅穎在2009年成立ARCH Education,致力建立新型教育生態圈,以培育具優秀思維能力及學習熱誠的學子。
Art Tech交流案例盤點二:實境模擬技術之應用
作者:林桂光2021-08-28
所有數碼創建內容,都和影像設計和視覺藝術展現效果的安排有關,所以這幾類實境模擬技術,對各類藝術形式,特別是「視覺藝術」的學習和創作表現,有很大的拓展空間。
黃均瑜:教協參與「顏色革命」 政治凌駕專業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08-04
教聯會和教協均是老牌教師組織,教聯會會長黃均瑜認為,兩者的宗旨在早期分別不大,都是為教師爭取權益。「我想較大的分別出現1997年回歸之後,主要是在政治立場上。」他說。
診斷式學習評估與多維度學習
作者:黃顯華2021-07-24
由根據成績分班,到根據成長心態分班。要達到上述境界,必須要依照下列四個複雜教學的原則去處理:一、多維度的學習;二、角色;三、適當的讚賞;四、有責任去協助他人學習。
後回歸年代走的教育路
作者:何漢權2021-07-20
在回歸24年裏,連學校在內的社會各界,並未有在教育的各範疇裏,正視一國存在的重要意義。
新冠疫情對教育的影響
作者:編輯精選2021-07-14
若網上學習在大學裏變得更普遍,中學乃至小學也會相應地調整長遠的教學模式(而非為了在疫下教學而短期應用科技),最終掀起一場教育界的數碼化革命。
新常態下的夢
作者:楊佩珊2021-07-12
夢想能否成真還要看社會、老師及同學能否一起調節心態,共同進行範式轉向,我們能否放下對課時或學時的執着、着眼看學生的學習成效及需要。
IB放榜 聖士提反書院誕生3位女狀元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07-06
「教育不是競爭,不是要有多少個狀元才算成功,只要我們的學生願意盡力做好每一件事,我就已經很欣慰。」聖士提反書院楊清校長表示,學校最希望學生可以多方面成長,而不是「死讀書」。
中大委任陳偉儀、陳德章、汪寧笙三位教授擔任副校長
作者:編輯精選2021-06-30
香港中文大學校董會通過委任生物醫學學院生物醫藥科學講座教授陳偉儀教授續任大學副校長,同時委任瘤學系腫瘤學講座教授陳德章教授及晨興書院院長汪寧笙教授出任副校長。
多思考,讓生命更美好──專訪張文輝博士
作者:黃智華2021-06-29
學習是人生的主要內容,它貫穿了人的一生。安智環球集團創辦人暨董事長張文輝博士認為,學習不是「年輕時」的事,而是「一輩子」的事。
處理孩子犯錯
作者:何光鴻2021-06-25
家不是法庭,別只看對錯,家是講愛的地方,是培養歸屬感、平安感的原點。
21世紀未來教育的關鍵元素
作者:李建文2021-06-24
學校可透過三種未來教育的關鍵元素,裝備學生應付未來挑戰,讓香港新一代成為廿一世紀的社會棟樑。
爸爸不懂
作者:陳章華2021-06-22
父親其實已經努力了大半輩子,盡他所能的給予我們可以擁有的一切。他為人寬厚,重視家庭,忠誠勤奮,相比我自己,在擔任父親的角色上,似乎仍需向他學習。
和狗狗一起長大的你……會是怎樣的?
作者:丁惠芳2021-06-17
飼養小動物與孩子道德倫理發展密切相關。透過飼養小動物,孩子不但會發展同理心,更會學到無償的付出及利他的行為,這些都是關懷倫理的基石。
童學.喻也
作者:何光鴻2021-06-11
兒童學習,在於教導道理。
玩就是最好的情緒良藥
作者:海星2021-06-05
當學生有情緒時,便要開始細心留意孩子的表情,聆聽孩子說話的語氣,觀察孩子的行動,過程中,老師要保持平靜安穩,不評價,不指責。
一生一師與十公斤的啟示
作者:黃智華2021-05-14
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喚醒孩子的生命,讓他們從「種子」中萌芽、成長,誘導出真正的生命。
分享小學的AI課程
作者:蔡世鴻2021-04-14
教育除了要建立學生的正確人生觀外,也要裝備他們,讓他們對社會作出貢獻。
籍貫教育的重要
作者:何漢權2021-03-09
教育,有時候是小節見真章。筆者認為,在香港推動國民教育的滲透課程,其中的一個小節,「籍貫」教育得要重視。
教子之方
作者:釋證嚴2021-03-01
現在有很多人,愛子女愛得很苦惱。因為對子女要求過高,子女卻無法順合其意;彼此心中承受了很重的壓力,久而久之,親子之間甚至會造成難以彌補的遺憾。
海外留學:五眼聯盟以外的選擇
作者:邱國光2021-02-18
五眼聯盟國向來是港人及內地父母為孩子選擇留學的主要目的地,但隨着中美關係緊張、一些國家歧視華人以亞裔人的事例不斷增加,父母對送子女到這些國家學習自有戒心。其實,除此之外還有哪些好選擇?
國民教育,重新出發
作者:蔡國光2021-02-17
回歸20多年,政治衝突、社會矛盾越發激烈,整體社會需要重建新秩序,各項體制變革需要改革魄力與充分承擔,學校體制既需要發揮釜底抽薪的角色,也需要重整課程與教學的急需。
形態·常態·生態
作者:程介明2020-12-11
傳統的工業社會正在逐漸離我們而去,工業社會教育體系的支柱──學歷──的認受性也正在不知不覺地遭到衝擊。教育必須反璞歸真,從「學歷」的緊頭箍釋放出來,回到「學習」。
張文新、車淑梅:RADIO家家
作者:編輯精選2020-12-03
上世紀八十年代有名的香港電台夫妻檔張文新、車淑梅分享婚姻法則和教子良方,以「半熟」定義夫妻關係,稱對子女要「掌聲勝過怨罵聲」。
信託不但能更有效管理財產,還能教育或改變下一代的行為
作者:蘇文傑2020-09-30
近年出現「生仔信託」等古怪名稱,其實這只代表委託人充分利用信託的特點以達致鼓勵甚至改變下一代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