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浸會大學屹立香港近70年,校方早前公布10年策略發展計劃,銳意成為國際上舉足輕重的研究型博雅大學。衞炳江教授接受本社專訪,暢談浸大如何乘勢發展自己的優勢學科,積極發揮對社會和國家的作用。
第二屆大灣區國際科創峰會在沙田舉行。香港浸會大學校長衛炳江教授與我們分享。
香港首屆香港藥食同源會議(FoodMed)5月28、29日於香港浸會大學舉辦,35位來自歐美、亞洲、中國及港台的中西醫藥領域科研、監管人員同台演講,預示這個2023年產值最少破236億美元的市場布局。
浸大交響樂團將於4月19至20日在浸大大學會堂舉行「樂匯中西」周年音樂會,並將有人工智能生成的虛擬舞者與浸大交響樂團同台演出。
智能叛變不只是電影名字,隨着全球興起人工智能熱潮,有人愈來愈擔心AI將會取代人類,也有樂此不疲研究和使用者。到底未來的概念將會如何演變?來自世界各地的傑出專家近日雲集香港故宮,冀揭開AI神秘面紗。
政府去年的《施政報告》提出在北部都會區發展北都大學教育城,衞炳江校長表示有興趣將部分或整個校園遷入北都教育城。浸大如能率先搬遷至北部都會區,大幅擴充校園發展空間,將會是香港高等教育又一創舉。
新一份《財政預算案》提出發展生命健康科技,將動用去年預算案預留作相關發展的其中60億元,資助本地大學與環球機構合作,設立生命健康研發院,促進科技研發及成果轉化,多間大學對此表示歡迎。
香港浸會大學周四(8月4日)向3位傑出的學者頒授冠名教授席,由浸大校董會暨諮議會主席陳鎮仁博士頒授榮銜。
藉香港回歸25周年,香港多所大學先後與內地計劃及開展多個合作項目。港大與前海管理局、浸大與內地18間頂尖大學於同日分別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希望進一步深化兩地合作。
香港浸會大學宣布成立「創意藝術學院」,由音樂學院、電影學院及視覺藝術院組合而成,一共提供17個課程給予學生選擇。浸大校長衛炳江教授表示,希望培養香港新一代創意人才,致力帶動香港軟實力的推進。
香港浸會大學成立的中藥創新研發中心12月22日(周三)揭幕。浸大指出,這個一站式中藥研發平台的成立,配合香港首間中醫醫院投入服務的契機,有望加快香港在創新中藥開發方面的發展。
浸大衛炳江校長認為,香港的大學在QS榜上排位靠前是不爭的事實,但並不等於研究能力特別強。所以,香港實行「前研後產」的做法未必有效,並建議本地大學為協助香港推動創科產業,應該考慮多從事應用研究。
香港浸會大學周二(9月7日)舉行開學禮,衞炳江校長在典禮上向逾2000名新生致辭,他以「力量」為題寄語學生保持靈活變通、開放態度和同理心,來面對世界重重困難與需要協助的人。
中大校友黃君恒和浸大校友陳浩源是今屆東京殘奧港隊代表,分別為本港勇奪一面銀牌及銅牌,受到母校校長祝賀,指出他們的頑強鬥志令人欽佩。
周潤發從影超過45年,浸大讚揚他是香港影藝專業的標竿,於周六頒發榮譽人文博士學位予周潤發博士,以表揚他的傑出專業成就及對社會的卓越貢獻。
教大和浸大校友的李慧詩日前再次於奧運中勇奪銅牌,兩大校長今發新聞稿祝賀她,並稱頌其過人的堅毅和鬥志。
浸會大學校長衛炳江教授表示,浸大決心在跨學科、革新和超越方面發揮更大影響力,銳意建成一所領先亞洲、立足世界的研究型博雅大學。以跨學科的課程、多元和有彈性的學習系統,幫助學生為面對未知的未來作好準備。
現時香港的中醫學生必須前往內地的中醫院實習。浸大校長衛炳江在《香港家書》中指出,中醫醫院啟用後,便會成為本地大學的中醫教學及臨床實習場地,學生學習本地常見的病類之外,還可以掌握與本地病人溝通的技巧。
政府與浸大合作在將軍澳興建的全港首間中醫醫院,有望於2025年第二季落成,屆時將提供400張病床,每年預計可服務31萬人次,並推動香港中成藥及中藥研究的發展。
理大前副校長衞炳江教授於6月10日正式就任香港浸會大學第六任校長,他在典禮中表示,將積極探求科技與人文結合空間,其研究提供更多跨學科領域的課程,培養未來領袖應對世界劇變。
自疫情爆發以來,香港理工大學一直與不同科研團隊緊密合作,開展多項診斷及預防研究項目,早前理大亦與澳門科技大學(澳科大)以及多所國內院校攜手進行新冠病毒疫苗的研究,並取得重大突破。
香港浸會大學校董會今天(7月22日)宣布任命衞炳江教授為新任校長,任期五年,由2021年2月1日生效。
今次的疫情,暴露了現今世界的公共衛生、防疫、治療等各個環節上的弱點。提供了大量的科研問題和創新創業的機遇。
在一國兩制下,香港的科技有機會發展。中國微型科技在貿易戰不斷美國打擊,對香港來說是機會。一帶一路、大灣區對香港都是機會。中國國策推動創新,對香港很大機遇。
香港理工大學成功研發全自動快速檢測儀和多重微流檢測元件的呼吸道傳染病快速測試系統,可用於快速即時基因檢測,能以合理成本一次過檢測超過30種引起呼吸道疾病的病毒和細菌,包括2019新型冠狀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