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香港百多年經濟發展與轉型的前途軌跡,不難看到那種「時勢造英雄」的影子。香港社會與經濟已非昔日吳下阿蒙,發展動力已非成長期般巨大的問題,各經濟層面相互糾纏,不易單憑內部產業變革帶動經濟轉型。
18世紀英國已是世界第一大國,但等到1840年才發動鴉片戰爭,擊敗大清。最終,這段百年不遇的變革,成功是日本1856年的明治維新,1861年取消農奴制度的俄羅斯帝國,但國力已強是美國。
中美之間的對話基礎肯定不是氣候問題,不是核不擴散問題,也絕對不是公共衛生問題,而是人工智能(AI)。
香港島的割讓,實在是有着不少陰差陽錯,甚或糊裏糊塗的成分。
北大教授李零說得精闢,研究中國「可以細化,但不能鬧到『白馬非馬』」,本末倒置。在鴉片戰爭研究上,不能夠因為新視角和新材料的引入,就將事件的本質輕易淡化,甚至改變其侵略行為之本質。
如此陰差陽錯的勝利景象,一方面造就數十年「有大黃即可無敵天下」的幻景,一方面卻也讓中國錯失了認清世界大勢的機會,直至鴉片戰爭的到來,轟醒了這個美夢,開始了清末喪權辱國的外交歷程。
在書本上看過很多發生在伶仃洋兩岸的事情,例如香港的經濟奇蹟、深圳的發展速度及200年前有關虎門銷煙及鴉片戰爭的歷史等。有沒有想過親身帶學生去虎門實地觀察當地的環境及戰場古蹟?
《八國聯軍乃正義之師》的作者、編者、發行者、售賣者,如此寫書出書賣書的,還有出版良心、文化承擔、教育責任、公德公義嗎?
1919年,中國以「戰勝國」身分,居然要將國土青島,轉讓給日本,北洋政府外交總長陸徵祥再補一句「弱國無外交」,看來不是卸責之言,而是史出有因的肺腑感受。
今年是英軍登陸香港180周年。著名歷史學者丁新豹教授講解了鴉片戰爭前的中英貿易,以及廣州十三行的興衰。
近幾年國史教育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加上民間組織亦積極配合,國史教育的發展似有陽春之勢;但殷鑑不遠,國史在香港戰後的發展始終反覆無常。
近代「身經百戰」又幾乎亡種滅國的中華民族,是如何飽受侵略之痛,浴火重生?
九龍寨城衙門建於1847年,是九龍司巡檢辦公地方,為三進四廂式的青磚建築,在清拆寨城時,衙門是唯一倖存並獲全面修復的古建築。
韓愈有云:「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作為教師者,職責是傳播人生道理、講授專業知識、解答學生疑惑。
小學「老師」公開教導學生,鴉片戰爭的原因,是英國要幫助中國人戒煙而發動的,老師一句話的發酵,英國侵略變幫助,鴉片戰爭神聖的了。如此錯得離譜的個案,夠資格成為香港教育史書裏,極反面的教材。
香港年輕一代都對缺乏中國人身份的認同,而香港史教學實即可以培養年輕學子的民族認同感,實在是國民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
此前的香港,一般人印象模糊,就當作人煙稀少的荒島,或只是務農打魚的閒散村落。香港的原貌如何?
近日文憑試歷史科有關中日關係的試題引起爭議。今次風波衍生出的遠超對一條試題各方的不同見解,關係到的更是對歷史科考評機制的挑戰和香港歷史教育的未來發展。
中華民族特有一種氣質,便是敬祖、重視家門家聲。一個有志氣的人活着,不光是為自己,而是為家人家族,更甚者是為國家和民族。也有一種延續家門後代的使命,強大祖國的宏願。
鴉片戰爭是一場赤裸裸的侵華戰爭,戰爭暴露了清廷的懦弱、也反映了國人的愚昧。先簡略看看魏源的名著《海國圖志》。
早前有小學教師在網上授課,沒有按史實譾解鴉片戰爭,備受各界批評。教育評議會主席、國史教育中心(香港)校長何漢權認為,任何教學都要擺事實、講道理、說感受、邏輯辯證和向前看。立即去片!
英國人毫不遮掩其強盜邏輯,為什麼180年後卻有香港的教師去為英國人掩飾侵略中國的醜惡呢?唯一的解釋是有人以為可以發動另一次鴉片戰爭,目的是為了「割讓」香港,不是給英國,而是給港獨。
對中學生乃至教師而言,通過不同資料引入換位思考,月旦歷史人物,是較高階的思維,先要有較全面史實的掌握,亦要有判別資料真偽的基本能力,我恐怕換位思考不成,變成錯位思考。
教育是一種有關培植人才,訓練技能,以支應於國家建設、社會發展的事業。教育下一代,是教者給下一代學者一個可以仿效的榜樣。今天的香港教育,教者卻在提供一個什麼榜樣呢?
中國如欲擺脫這歷史的必然性,就必須盡早在香港問題上痛定思痛、狠下功夫了。
從至尊天子,到尋常百姓,都喜歡聽謊言。或者說,喜歡聽好話、「吉利」的話、歌功頌德和「鼓舞人心」的話。至於這些話是否真實,或者有幾分真實,則是第二位的事。
香港命運的改變,若說是因為鴉片戰爭戰敗,被割讓給英國作為殖民地而開始,那是將因果關係弄錯。香港的重要性,全是因為鴉片貿易禁運,引致中、印、歐航線的中轉站出現改變。
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現在已經走過了70年的歷程,基本上經歷了三大階段,並在創造性探索的過程中造就了一整套新體制,適應今天這個時代的需要。
琦善這份奏折是香港開埠前一份很重要的文件,各位只要到檔案館提交檔案編號,這份文件很快便放在各位面前讓大家細讀。館內還有很多珍貴資料圖片,各位可先上檔案館的網頁搜尋,或許有意外的驚喜。
五四運動對於古老的中國而言,具有非比尋常的啟蒙意義。與五四運動相表裏的新文化運動,把近代西方文明總括為「民主」與「科學」,其中包括國家的主權、民主、法治、自由、人權、憲政、工業、科學、礦冶、水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