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份的施政報告有二百多項的新措施,能否挽回市民對政府的信心?立法會前主席曾鈺成認為,市民看不到施政報告馬上帶來實質好處。
這份《施政報告》最不合格的地方是不急市民所急。由於香港爆發第四波疫情,政府為了抗疫再次收緊社交距離措施,最終拖累經濟活動,令經濟又一次跌進深谷。究竟這第四波疫情會維持多久?
《施政報告》迴避了深層次矛盾的核心問題,以為着重經濟、民生就可以用時間換空間,把一大堆根本性問題掃入地氈底。
空言「參與者」和「促成者」,卻提不出令人信服有效的政策措施,此中關鍵之處是香港怎樣定位。既然《施政報告》標題是重新出發,但怎樣重新,又怎樣出發呢?
林鄭月娥發表《施政報告》,貫徹「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方針,結合了香港的傳統優勢和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機遇,體現了中央對特區一如既往的支持。
港人治港要以愛國者為主體,是中央政府一貫堅持的要求。「雙十一決定」是對立法會落實愛國者治港的一項措施,把治港者要愛國的政治要求變成法律規範。
西方民主體現在政黨可交替執政,今天的反對黨可以成為明天的政府。因此,反對派維護現有體制是理所當然,毋須經過什麼忠誠的考驗。香港的情況卻複雜得多。
人大常委會決定現屆立法會繼續運作至少一年,但沒有表明被DQ的4位議員不可留任。泛民決定留任。他們想不到的是,立法會復會後不夠一個月,人大常委會竟然決定DQ四位以為過了關的議員。
人們不斷觀察香港近年的變化,都問同一個問題:「如果這隻生金蛋的鵝死了,那麼,兇手是誰呢?」
作者:
楊必興 P H Yang2020-11-12
林鄭向北京求助,根據11月11日人大常委會決定,再DQ 4名民主派議員。民主派會議召集人胡志偉批評北京和港府是宣告一國兩制死亡,其他15名民主派議員今日集體總辭。事件觸發國際社會譴責。
政府宣布,根據人大常委會通過關於香港立法會議員資格問題的議案,4名立法會議員,包括楊岳橋、郭榮鏗、郭家麒及梁繼昌即時喪失立法會議員資格。民主派召集人胡志偉宣布泛民集體總辭。
本港11月3日新增9宗個案,6宗輸入個案,3宗本地個案,其中1宗源頭不明。11月5日到期的社交距離措施將維持不變,延長多7日。
要求內地港人抽一天或半天時間返港投票,藉此履行愛國愛港的責任,實屬合情合理。政府不是日日宣傳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的特色嗎?
行政會議非官守成員、金管局前總裁任志剛認為美國的金融制裁有多種選項,各種對香港造成的影響都不一樣,視乎美國的政治家會否理性顧及自己的利益才行動。但這並非絕對的事,大選後有什麼蛛絲馬跡讓香港早作準備?
當市民對政府不信任,認為政府凡事背後都有一個「鄭子誠陰謀」的時候,全民核酸檢測最後是否得到全民配合才是該政策的最大障礙。
五中全會審議「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的遠景目標,兩者都屬內地政策範疇,不涉香港。但是香港的發展規劃與政策制訂,不可能漠視中央的規劃,2035年的目標亦一樣。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表示,恢復跨境人員往來所涉技術問題已解決,政府下月會先讓內地港人獲免除14天檢疫回港。
2020年10月19日報章報道,行政長官稱:「習近平主席表明保育很重要。」也許行政長官的智商極高,有某種我們沒有的高階思維,但是平民如我,讀了新聞報道後有幾點疑惑。
雖然近期本地確診病例仍存有「感染源頭不明」個案,但按筆者採用的追蹤傳染病模型「不對稱S曲線」,本地疫情已差不多完全控制下來,政府是有空間略為放寬限聚令,以免已經一潭死水的經濟變得更差。
如果林鄭說自己已「百毒不侵」,那是否暗示她心內無情或者不是正常人?冷血會流過她的靜脈嗎?
為什麼原定宣讀《施政報告》的日期,竟然是深圳慶祝改革40周年大慶的會期?主席南巡發表重要講話的日期?特首原定不會參加上述重大事項的日期?是巧合?是刻意?那會釋出什麼訊息?
林鄭月娥弄到香港特首的地位在今天中國官場中如此「超然」的卑微,是她咎由自取。
為什麼《施政報告》在原定發表前兩天突然宣布押後?按林鄭的解釋,憑特區政府自己的能力,沒法寫出一份提振香港經濟,增強市民信心的《施政報告》。
根據《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大灣區的發展戰略定位包括依託香港的自由開放經濟體,發揮示範引領作用,更好地融入全球市場體制,建成世界新興產業、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基地。
特首林鄭月娥破天荒押後發表《施政報告》,內裏原因何在?立法會前主席曾鈺成認為,與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深圳特區成立40周年大會有關。一起聽聽曾主席在今集主席開咪的精闢分析。
《施政報告》是未來一年的管治規劃,怎可能連重要的政策措施在公布前兩天仍然沒有着落,要臨急赴京磋商?如果要跟中央部委協調、爭取支持,不是在《施政報告》定稿前就要完成的嗎?
國家領導人南巡是為深圳造勢,造的是在中美新冷戰條件下深圳的改革開放新戰略,戰略不僅涉及深圳,而是包括香港在內的粵港澳大灣區。
制定《施政報告》,政府不宜操之過急,更不宜單從香港自身發展作考慮,特區政府需要配合「十四五」規劃,尤其要主動參與、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發展。
以什麼態度來對待林鄭月娥未來的《施政報告》,或多或少會反映出當事人的自我政治定位。
深圳衛視近日專訪林鄭月娥,談到資金的「過河」與人才的「過河」,她強調深港兩地在新經濟、科創、醫療、教育等領域的合作有着大量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