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鄭月娥要以行動向港人證明,她是個能夠維護港人核心價值的特首。
為了彌補撕裂、促進和諧,社會上有呼聲認為林鄭應該委任泛民成員,或曾俊華和胡國興的支持者加入政府。
新任特首不要忽視民間這種潛藏於不少人心中的願望。如何做好工作化解撕裂,的確是林鄭月娥的重要任務。
林鄭月娥贏得777張選票成為香港第五屆特首,也是第一位女特首。選票贏了,但輸了民望。
最起碼,她要馬上換一個公關公司,並找一個能手來特首辦坐鎮。
香港若要發展,便要打破既得利益者的壟斷,改變殖民地時代以來的舊思維
公屋輪候愈長,劏房問題變本加厲,年輕人望樓興嘆,換樓者未能如願,給繼任人留下的,顯然仍是燙手山芋。
林鄭月娥在毫無懸念下當選下一屆行政長官,旋即就被追問會否到中聯辦「謝票」。林鄭月娥處理此事做得相當好,說明將會到訪中聯辦禮節拜會,當選後的行程皆公開透明,在公眾眼底下拜會現任特首、終審法院首席法官及立法會主席,亦預告將會到訪中聯辦。她昨日接受電台訪問時,也能明明白白地回應,自己不知道中聯辦有否為其拉票,同時直言自己無需中聯辦協助拉票。我覺得她可以行多一步,澄清沒有西環治港這回事。 我十分相信林鄭月娥是全心全意希望修補社會撕裂,這是全港市民的冀盼,任何人當選都不能迴避。修補撕裂是非常考功夫的事情,但林鄭月娥是有心有力之人,而中央似乎亦對她有相當的信任,加上梁振英的信任,可以令她更容易與北京溝通,有助她修補撕裂。 我相信,林鄭月娥日後如有需要,在「幕後」一定會向中央據理力爭,但希望她亦要在「幕前」讓人看到她據理力爭的一面,否則容易招人口實。因為「爭取」這回事,十之八九是爭取不到的,但至少要讓市民看到你有盡過力,中央亦要嚴肅處理,不接受也要說出理由。 有人會說,在「幕前」向中央爭取,似向中央施壓或唱反調,會失卻中央信任。我認為如果事前與中央有妥善溝通,這不失為解決問題的一個方法。中央要明白及理解特首面對大是大非的問題,必須對得住自己的良心,即使力有不逮亦要盡力嘗試。以往很多事情在「幕後」爭取,爭取不到便無聲無息,不了了知,令很多人不順氣,長時間積累下來,終有一天「爆煲」。這正正是疏理香港人心的好方法。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願意當醜人的能人,林鄭憑什麼感召他們進她的班子?真有理念和有能力的人,向來都是要中央來徵召。
林鄭月娥是香港最後的機會。如果她的管治最終失敗,香港危矣!
1940年,G. H. Reavis 寫了「動物學校」的寓言故事:為了能適應社會的發展,所有動物都要參與學習,為了易於管理,動物要參與不同的課程 — 跑步、爬樹、游泳與飛行。學期終了:鴨子因練習跑步傷了腳掌,游泳項目僅能及格;白兔因游泳課而神經衰弱;松鼠因要從地上起動飛行而四頭肌僵痛,經常抽筋;鷹因不跟隨指示爬上樹而多次被罸,被介定有學習困難;鰻魚游泳了得,也能跑、爬、飛一點點,考了第一。土撥鼠因學校不肯開挖地洞課而去了貛和地鼠辦得不錯的私立學校。書的結語寫了: Remember : There is no one correct way to teach all children, but there is a correct way to teach each child : one at a time. If you know a policy maker, share with him of her a copy of this book. 候任行政長官林太在當選發言時以增加50億元教育撥款為引子,推動「團結向前」,以期聯絡教育界各方持分者,作為修補撕裂的第一步。 50億元是一個不少的數目,不同的持分者會有不同的意見,能否取得共識,如何和衷共濟地適當分餅?筆者不想揣測。教育工作,資源當然十分重要,但是否投入更多的資源便能解決現今香港教育面對的困難,筆者總有些保留。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
林鄭未上任已經要接手這個燙手山芋,要跟泛民「言歸於好」的機會相信微乎其微。女媧補天,也就難上加難了。
林鄭月娥以高於上屆梁振英拿到的票數當選下屆特首,其實沒有什麼實質意義。在中央可以直接控制或強力影響逾三分二選委會委員的投票意向下,並非中央屬意的候選人根本沒有取勝機會。上屆梁振英只是拿到689票,是由於中央中途變卦,令部分選委(例如李嘉誠)難以轉軚。今次中央有備而來,確保萬無一失,美中不足的部分是中央官員及資深建制人士用力過猛,而被選中的林鄭月娥在參選初期表現亢奮(例如暗示有人選不獲中央信任,以及她遲遲不提交政綱),加深港人對中央「欽點」的印象,亦間接替曾俊華助選,令後者的民望不斷飆升。結果是香港回歸後首次有選委會選出的特首不是最高民望的候選人。 這個情況再次突顯「中央信任」與「港人擁護」之間的矛盾。之前港人看到得到中央信任,但民望超低的梁振英更上層樓,榮登屬國家領導級的全國政協副主席職位。在今次選舉中,做了9年財政司司長的曾俊華卻因為民望高企,不斷遭建制人士質疑其忠誠程度,甚至成為部分林鄭月娥競選辦顧問抹黑的對象。 自我改造工程艱難 林鄭月娥順利高票當選,雖然達致中央事前定下的目標,但不能如港澳辦主任王光亞期望般,能透過選舉團結港人,反而加深社會撕裂,令下屆政府施政舉步維艱。 常言事在人為,假如林鄭月娥不甘做個言聽計從、受人擺布的特首,她依然可以透過改變自己,抹去「梁振英2.0」的惡名,取得港人的信任。這當然會是項艱巨的自我改造工程。 林鄭月娥說選舉令她謙卑,她會於當選後以言行證明自己有決心維護香港的核心價值。她承認香港有不少年輕人對政府不滿,她認為修補社會矛盾宜採取先易後難的做法,例如先從教育開始,尋求共識。讓我循她上述想法提出一些有建設性的意見。 所有領導人上任前都說會謙卑,掌權後多數是兩回事。林鄭月娥是虔誠基督教徒,聽說是因為受到神的感召而參選特首,當然知道《聖經》裏的著名金句「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 記得林鄭月娥宣布參選時用得最多的主詞是「我」。整篇宣言充滿捨我其誰的豪情壯言,沒有絲毫謙卑的意味,這個表述其實配合她一貫「好打得」的形象。然而,令市民,包括部分支持者大跌眼鏡的是,她在選舉過程中的表現,例如普羅大眾發覺原來她十分「離地」,例如不懂買廁紙、不知有內地職業乞丐;老闆與專業人士對她諷刺曾俊華辦公枱上沒有文件的說話而目瞪口呆,難以相信她好像還停留在清理好文件的打工仔層次。 中央恐怕也會對林鄭月娥的突然爆肚,說會因為主流意見反對她而辭職的動作感到意外。假如這次選舉令林鄭月娥明白原來她真的不是自以為這樣精明而開始存謙卑之心,這對她自己和她領導的同事都是件好事。 其實,在今天香港的政治環境,林鄭月娥對中央存謙卑之心不成問題,對弱勢社群好憐憫更是社會共識。她要克服的難題是,能否以謙卑態度對待如何與政府持不同意見的人士,特別是有民意支持的非建制立法會議員。 敵我思維的氛圍仍在 我相信林鄭月娥不想跟隨梁振英的鬥爭路線,但觀乎選舉期間部分資深愛國人士和建制傳媒對曾俊華及其支持者的個人攻擊,甚至扣上勾結外國勢力的帽子,敵我思維的氛圍依然十分濃烈。這個情況不難理解,在嚴打港獨的國策下,寧左勿右是自保之道。其次是有不少人從社會撕裂、有敵人需要應付的政治形勢下獲得名利,社會恢復和諧則對他們沒有好處。 要向港人證明自己不是「梁振英2.0」,林鄭月娥不僅需有謙卑的態度,更需有實際行動。她的首要任務是籌組一支可以令市民信服的領導團隊(最好有一兩位像當年黃仁龍般的人才)。除了換走不稱職或民望低落的官員外,林鄭月娥須找到(而中央又同意委任)一批有能力及有公信力的人才(最好包括幾位沒有明顯建制背景的專業人士)擔任司、局長的職位。這是她取信於民的第一步。誰擔任下屆3位司長及教育局局長,將是這個考驗的關鍵。 今天香港絕大多數年輕人不滿政府是事實,林鄭月娥領導的下屆政府不可能滿足他們對普選的訴求,更是政治現實,但她起碼可以做一項毋須請示中央而梁振英一直不做的青年工作,就是積極吸納非富商及愛國二代的年輕人進入政府數目龐大的法定及諮詢組織。 在這方面,林鄭月娥的政綱已提出很好的建議,包括設立有一定比例的青年委員的青年發展委員會,委任來自不同界別的青年為法定組織及諮詢委員會的成員,以及招聘年輕人加入中央政策組。 林鄭月娥應該利用上任前的過渡期,擬好全盤計劃,物色相關的青年才俊,以便於就職時一併宣布,藉此顯示有別於梁振英不容異己的風格。 對黃絲、年輕人的態度成關鍵 不過,吸納非建制人士加入政府架構,肯定會遇到阻力,例如林鄭月娥表示欣賞曾俊華的年輕競選團隊後,有建制傳媒便對個別成員「起底」,指他們曾參與佔領行動及與泛民政團有密切關係。在這方面,林鄭月娥應該清楚,佔領行動是造成今天社會撕裂的源頭,而大多數精英青年有份參與。問題是,梁振英成功令中央把佔領行動定性為「反中亂港」的行為。 傳聞曾俊華在佔領行動期間沒有積極支持梁振英的強硬措施,是他不獲中央祝福成為下屆特首的原因。然而,既然支持佔領行動的泛民大黨已重新獲中央稱為「朋友」,把曾是「黃絲」的年輕人視為非我族類,並不符合中央現時的對港政策。 政府改弦易轍,以和為貴,會損害靠鬥爭得益的部分官員和民間鬥士的利益。因此,我相信林鄭月娥會聽到類似上述提到的溫馨提示,包括站穩愛國立場,不要縱容有港獨傾向的本土派,防範外國勢力。 事實上,林鄭月娥以往對較激進的年輕立法會議員並不包容,也曾發出官方指示,禁止官員回應被司法覆核資格的議員的提問。她能否在吸納青年議政上,跳出建制和富商愛國二代的框框,以及打倒昨日的我,是她能否改變年輕人對她看法的開始。假如她的青年新政建議未能在上任時落實,她不會有第二次機會取信愛國陣營之外的年輕人。 林鄭月娥要改變自己的性格、作風,承認自己的不足而加以改善,擺脫梁振英的鬥爭思維,頂着幫助自己上位的中央官員及建制人士的壓力,絕對不是容易的事。我不知道她是否願意這樣做或做得到,但我相信,得不到大多數港人的信任,林鄭月娥不可能在任內有效施政及維持社會穩定,遑論促進香港的經濟發展和解決眾多民生問題。 原刊於《信報》,獲作者授權發表。
林鄭月娥以777票當選為下屆行政長官。她是否及如何能夠帶領香港走出目前的困境?
中央跟香港同在一國,不是外交,「一國兩制」的禮儀, 也正逐步形成中。
香港管治及特首選舉,中國能像《NASA無名英雌》大圓滿結局嗎 ?
中央政府對林鄭最有用的支持,是讓她有效實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而贏得港人的信任。
林鄭月娥的政綱缺內地合作、國際化和一帶一路戰略,反映其典型政務官的短視和忽視與內地發展。
幸好的是,林太以三個7當選,柔金之力也是很強去剋服此粒粗暴的3星。
林鄭能夠當選,主要因為她贏得中央較大的信任。但這個令她當選的原因,亦足以對她上任後造成施政上的妨礙。
因為,我始終相信大家,我相信香港。
香港是我們的家,我的首要工作就是去修補撕裂和解開鬱結,團結大家向前。
二號候選人、前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獲 777 票,當選第五屆行政長官。
要放下身段,重新接觸市民,這種角色看來並不適合近年林鄭的生活和工作模式
早前與十位教育界朋友與林鄭月娥女士談了個多小時,參與者有中小學、幼兒教育校長,更有國際學校老師、年青合約老師等等。席間當然提出了多項建議供她參考,她也罕有地講述她的教育抱負,值得一記。 先賣過關子,大家有沒有2017行政長官選舉政綱?粉藍以同行We connect作封面標題的那本,政綱是硬的,那軟性的呢?便是以她名字為題,附上案頭相片,及金句的個人故事書了。金句云何?即「香港人很優秀,香港底子也很好,只要認準方向,團結一致,我們一定可以再創輝煌。」 難得感性的時刻 林太常予人硬朗感覺,「好打得」之名讓她予人「硬」、「冷漠」、「乏人氣」的印象。這本故事書展示她難得感性一面,首章已講其出身,核心是家中支柱——母親的堅毅角色。其後是求學階段,在天主教修女辦的學校學到要「力行仁愛,實踐真理」,當時的校長李永援修女說她「希望在畢業後服務社會,透過接觸市民去理解他們的困境,從而解決他們的生活難題。」因此,看到香港電台劇集「北斗星」,深受劉松仁演的社工啟發,升讀港大社工系,立志要成為一位社工,也事出有因吧。 故事書特撥一章名為「快樂時光」,述說她在英國劍橋進修,車禍住院,與丈夫林兆波結緣,以至誕下兩位兒子的生活片斷,更有一些難得一見的家庭生活照。 教育理念沿於經歷 筆者以為,上述小書不期然而多次觸及教育,例如林太的成長、立志、投身公務員行列,與她所受天主教修會學校、港大社工系的教育、赴內地參觀等不可分割。在英國偶遇未來丈夫,願降職往英陪伴在彼邦讀書的兒子,也顯示她重視家庭教育的一面。這些經歷也許會影響她的教育理念吧。 林太見我們時,特別提到自己在公務員生涯中,沒有直接在教育部門任職,卻心理上情鍾教育。在1998年時任財政司梁錦松要減各部門財政10%,林太時任庫務局局長,便提出要豁免在基礎教育上的資源調整,理由是教育的成本組成是十分基本的,沒有水份可言。 林太提到倘她當選,每年額外多撥50億元予教育,具體展示她重視基礎教育,並即席向席間各位諮詢撥款用途。她提出要為幼師訂定薪酬架構表,但亦提醒一旦納入政府資助系統內,政府的管制便會加強,因用的都是公帑。 近年學生人數極為波動,甚至可以用「過山車」來形容,林太提出對治之道,是需要有大動作的,大刀闊斧的所謂有重大影響(major impact)的政策。 在教育的優先次序方面,林太表示已聽取了業界不少意見,大體已掌握問題所在。教師編制的調整,加強輔導有特殊需要的學生,例如設定特殊學習學生的統籌老師(SEN co-ordinator),培育「科學、科技、工程與數學」的人才等等,都十分重要。至於大學方面,林太主要關注自資院校的發展,期望可批多些自資院校資助學位課程,讓文憑試學生可獲多一些資助大學學位課程選擇,而同時,盡量覓地,免地價,以至貸款予院校建新的學生宿舍。 無論教育政策如何對頭,也需要有教育熱誠,著緊學生利益的官員去落實之。我想林太宜應尋找一位同樣具教育抱負,內心有一團火的人士擔任教育局局長。 林太一直予人高高在上,以至有點「離地」的印象,但她在政綱中提出每年一度的教育界高峯會議,她會親自出席,聽取教師、校長的意見。而在這次會面中,亦有一位年青合約老師,向她透露工作了多年,由教學助理做到中文老師及圖書館主任,但仍未能納入常額編制內。他初則站立發言,林太很快便請坐下來慢慢說。而預算一個小時的會議,準時開始,卻延長了十多分鐘才結束。 不錯,加強親和力,盡心聽取意見,重視各界溝通,並適時作出改變,是林太應做的事,正如她以「同行」為競選口號,再引申為關心、聆聽、行動。如果是日後施政的依循的話,這是香港人所樂於看到的。
對比五年前的情景,當感到今天所見,十分值得欣慰和珍惜。
林鄭月娥如最終成為特首之後,管治會十分困難,因為她背上中聯辦背後發功的原罪。
林鄭月娥在fact check上受到幾次質疑,她認為是媒體要求過高,但其實她常以引用數字去說明理據,容易在fact check中出漏洞。
曾俊華罵港獨最狠,睚眥必報的激進派卻完全噤聲,而年輕人對他的支持度依然有增無減。
當不同機構進行類似的民調,除非調查問題的字眼是存在很大差別,否則結論應該頗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