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林鄭月娥

土地用途需因時制宜
作者:孫明揚2017-11-08
除非土地擁有人放棄業權,政府一般是沒有理由把土地收回的,所以會考慮改變原有用途,以確保不會與有關地點周邊地段的長遠規劃用途衝突。
綠置居賣大包的後遺症
作者:關焯照2017-11-03
這種先斬後奏的做法,正好反映林鄭月娥的「一言堂」態度和欠缺政治敏感度。
倘更多港人可以置業 80萬公屋已足是好事
作者:陳景祥2017-11-02
林鄭月娥的80萬公屋已足夠說法,不少評論認為是把公屋供應封頂。但事實上問題並不關乎封頂與否,而是政府有多大能力把協助港人置業的目標落實。
陳繁昌:社會在演進 創業將蔚然成風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7-11-01
他半認真半打趣地說:「也有可能因為認為窮畢生精力也買不到樓,不如放手一搏,投身創業,反而締造意想不到的機會。」
如果將施政報告當通識教材來讀
作者:張倩儀2017-10-31
通識教材不必是文學作品,但文字平庸、羅列事項的施政報告,做不了好的閱讀教材。
一丹獎:開國際教育獎風氣之先
作者:文灼非2017-10-31
陳一丹接受筆者訪問時解釋獎牌的設計意念:在一丹教育研究獎獎牌上,有一人閒坐在松樹下,靜心思考教育研究,而松樹結滿松籽,象徵研究的豐碩成果。
林鄭月娥:參選行政長官的動力 來自對香港的不甘心、不捨得、不放棄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7-10-27
對於香港的本地生產總值只是能夠做到增長2%、3%,我是不甘心的。
補貼置業計劃死穴多
作者:關焯照2017-10-27
從公屋和居屋的建築成本升幅來作比較,便會發覺罪魁禍首仍是缺地。
林鄭月娥:新政府應積極有為 不能蹉跎歲月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7-10-26
林鄭月娥希望新政府能做到積極有為、有危機感,不能蹉跎歲月,更要急起直追。她指出,去年在灼見名家論壇提到對GDP增長的不甘心,她坦言這種「不甘心,不捨得,不放棄」讓她決定參選特首。
兩種政治秩序衝突下 林鄭月娥如何應對管治的挑戰?
作者:張楚勇2017-10-20
當然每個國家都需要維護主權,但中央的體制往往有一些很具體的目標要達到,以追求一系列國家民族式、宏圖偉略式、富強式和復興式的目標。
林鄭的置業階梯只是爛梯
作者:關焯照2017-10-20
林鄭的鴻圖大計,重建置業階梯,根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寧為喪屍
作者:曾鈺成2017-10-19
簡單的說:屁股決定腦袋;你坐在哪一邊,就說哪一邊的話。立法會裏的「辯論」,從來只講立場,不講道理。所謂真理愈辯愈明是騙人的,立場愈辯愈硬才是真的。
雷聲大 雨點小
作者:陳景祥2017-10-19
施政報告雖然沒有太多新猷,惟勝在大灑金錢,盡量做到人人有份、皆大歡喜。
從《施政》分析林鄭治港三招
作者:王永平2017-10-18
林鄭在《施政報告》結語中說香港是個富公義、有法治的家時,她可否知道,不少港人認為這些優良質素近年不斷腿色,令他們感到沒有希望和不快樂?
朝向商品化發展的香港樓市
作者:胡孟青2017-10-17
既然窮一輩子辛勞與積蓄亦難成大願,政府忽然救世主上身,即使評論界反應參差,很多市民心底裏還是有絲毫期望。
論施政報告的理財部分
作者:雷鼎鳴2017-10-17
我不相信政府的消費有甚麼乘數效應,用一元後可取回一元的效益便已算是萬幸。以2016年的數據為例,政府的消費佔GDP的比重是9.96%,以國際標準而言,不算高。問題是政府投資的部分是否恰當?
從美國的社會撕裂看香港
作者:宋恩榮2017-10-16
近期,美國和香港都出現社會撕裂而吵鬧不休。香港的社會紛爭,在國際上只是微不足道,遠不及美國般死傷慘重。
梅花間竹
作者:曾鈺成2017-10-16
為什麼董和梁選擇在一月發表施政報告,而曾和林卻要在十月發表?
政務官能以創新科技解決交通堵塞問題嗎?
作者:陳文鴻2017-10-16
施政報告反映出政務官們不懂科技創新,只是東抄西襲,把一些建議或別人的經驗彙集而成。
稅制趨向複雜 漏洞難免叢生
作者:施永青2017-10-16
將來,企業與稅局之間一定會有比以前更多的鬥法。只可惜,花在這方面的努力,對提升香港的生產力與競爭能力都幫助不大。
長策建屋目標名存實亡
作者:關焯照2017-10-13
作為前長策會成員必須向公眾交代一個事實,在制訂十年房屋供應目標時,長策會已考慮過相當多的因素來作出預測。
如果香港前途光明,林鄭月娥應敢於做大膽的新領袖
作者:褚簡寧2017-10-12
董建華和曾蔭權是軟弱的特首,他們不敢對抗反對派;梁振英硬碰硬,但反對派明確表示不會跟他妥協。如果林鄭認為她的政策符合社會整體利益,她不應懼怕反對派的質疑。
施政理念
作者:曾鈺成2017-10-12
林鄭明顯地迴避了兩個重要而棘手的政治問題:國家安全立法和重啟政改。長近5萬字的施政報告,只用了百餘字談《基本法》第23條立法。
民生政府 不談政治
作者:陳景祥2017-10-12
到底在林鄭月娥的首份施政報告中理財新思維有多新?要拉高經濟增長又有什麼新辦法?
解說「首置上車」計劃考驗政府
作者:呂大樂2017-10-12
特區政府如何帶動香港社會討論首置上車盤的問題,應是對新政府的一次考驗。
灼見名家三周年論壇──2018施政新思維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7-10-11
本社廣邀政商學界權威人士出席灼見名家三周年論壇,包括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女士、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先生、騰訊控股主要創始人、一丹獎創辦人陳一丹先生、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博士等。
林鄭首份施政報告 公交補貼惠民逾200萬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7-10-11
林鄭月娥說覓地建屋需時,政府會以破格思維,協助和促成各項由民間主導和推行的短期措施,增加過渡性住屋供應,紓緩輪候公屋家庭和居住環境惡劣人士的生活困難。
中美衝突殃及香港?
作者:陳文鴻2017-10-09
林鄭月娥在國慶慶典上說感受到國家的底氣。但是香港不能只感受,需要坐言起行,實實在在的有所作為。
了解灣區 高瞻定位
作者:陳鳳翔2017-10-03
期望稍後公布灣區規劃時,可採用較簡單易明的方案和措詞,不合時宜的敢於刪減,讓公眾更容易理解,爭取各方參與和支持,提高成功比率。
情非首置
作者:徐家健2017-10-01
大道理其實並不複雜。房屋問題與置業問題要分開處理,是老生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