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佛若想付出自己最大的力量去為眾生服務,一定要先破除小我的障礙。好像一隻雛雞必須啄破蛋殼,才能脫殼而出,然後從小雞長成大雞,繼續延續新生命。

想要徹底解脫,離苦得樂,就必須明心見性,開悟成佛,然後再去幫助其他眾生成佛,這就是學佛最重要的正知正見。

灑在山頭石縫的野菜種子,生生不息,採之不盡。禪師說:「大自然就是道,貼近大自然,順應了自然法則,才能真正修行。」

有一天壽命,就要好好過一天,那些活着的時候,天天為了怕死而拜佛燒香,希望死後能夠成佛的,絕對成不了佛。

我經常強調「藝術創作必須源於生活」,而每一個創作都會反映藝術家內心的感受。除非融入其中,否則你無法完全體會,這跟修行完全相同。

佛陀教導我們「四無量心」,是很重要的修行方法,透過「慈、悲、喜、捨」,讓眾生離苦得樂。

我們必須好好地觀照自身──人的身體雖然是不淨物,但是我們還擁有一分非常清淨的寶物,那就是隱藏在你我內心的明睿智慧。不要為了不淨之身而浪費時間,應該將此身作為載道器,因為修行也是要利用這個身軀啊!

修行本來就會經歷發現煩惱、解決煩惱的過程,當中偶爾會引發一些身心現象,像壓力就是,學習如何調適壓力也是修行的一部分。跟在家人比較,其實出家人除了可以全職投入修行之外,更肩負弘揚與傳遞佛法的責任。

我們身為萬物之靈,要疼愛一切生靈,人與人之間更需要互相疼愛,學佛,要知道生命的價值在於互愛。

古兆申先生離開快一年了。這些日子,我時而想起我們談過的話題,如李叔同的《憶兒時》,才得知此歌曲並非關於童年回憶,而是寄托了李叔同出家前的複雜心緒。這首歌在這位近代高僧的傳奇人生中,具有承先啟後的意義。

早一陣子網上流傳「佛系」的想法,即什麼都不用做,只要緣份到了,一切都會自然出現。大家覺得祖師大德們會鼓勵我們這樣不勞而獲的做法嗎?

究竟是「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還是「水流任急境常靜,花落雖頻意自閒」跟你比較相應呢?

假如車子的機器已經損壞,不管外殼如何翻新,也不會成為可靠的交通工具,必須從因着手,把內裏的機器修好。因此表面上裝模作樣,做出一個修行人的外表,終究也不能了生脫死,必須從心着手,把自己的覺知提升。

不管對名也好、對利也好、對情也好,感受到內心對任何東西的欲望升起時,先覺察它的存在,不去抗拒,接着感受是否真的有必要去滿足這個欲望?會否有人因此而受損害?

培福是培養福德。為眾生作馬牛就是最好的方式,而現今最容易達到的就是當義工,不求回報的歡喜付出,為大眾服務。

其實,我們大部分的煩惱都源於想得太多,不是過去就是未來,應該要學會珍惜當下,常懷感恩。

在心中建立正能量,就等如灌溉心中好的種子,才可以用正能量影響他人;迫得自己太苦,做不到時又常常自責的傷害性很大,因為會累積負能量,就像不斷灌溉內心壞的種子,不只是幫不到人,甚至連自己也幫不了。

覺察自己迷失,也是一種醒悟,是非常難得的學習及進步的機會。

長期自責會逐漸在心中形成一股負面能量,對修行不單只沒幫助,還會被這股能量打垮。到後來覺察自己的心力愈來愈弱時,連身體都承受不了而發出警號,面對永遠做不完的工作,我應該怎麼辦呢?

不管是學佛修行,還是希望活得自在,都可以用同樣方法,即是在日常生活中清楚覺察,在適當的時候做適當的事,非常簡單,這就是用心。可惜我們多數的時間都是在使用大腦。

真正修行人不管遇上順境、困難或者逆境,都會很「自在」,因此修行本身就已經是「自在」的,不需要刻意去求。

山外有山,看遠才能攬物於胸。 人外有人,謙卑才會虛懷若谷、百川匯海。 技藝永遠不只是技,必然要文化和修養為基礎。 一切由心出發,修心是根本。

技藝只是技藝而已,當你把技藝的深層領悟,它便是道。

紅塵世間,來來往往。最好的修行,就是在亂世之中,安定身心。

以包容的心與人相處,如此才能建立人緣。人和則事順,自然能圓滿達成工作目標。

究竟有多少人相信,自己的一生原來只是一場電影,並無任何東西可以讓我們執著,從而放下一切分別計較,好好修行,以改善跟着下來的生命?

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只做表面功夫,必須要用心投入,效果才會發揮得更好。

幫助別人,看到別人滿足會心的微笑,那是世界上最美的臉孔。

抱怨只會令事情變得更糟,於是勞累的阿姜布拉姆依然高興地接受了禪修任務,將心導向肉身以外的精神力量,並從而獲得美妙的禪修體驗。

佛法說「煩惱即菩提」,假如好好利用煩惱與困難, 經過轉化而用智慧面對和處理,煩惱甚至可成為修行的助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