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丁新豹

字旅喜相逢 疑是故人來
作者:文灼非2020-07-18
馮珍今新作《字旅再相逢》中收錄12個人物專訪,受訪者全是香港文化界的中堅分子,來自不一樣的領域,有文學、藝術、歷史、電影、戲劇、音樂、宗教等。
點水蜻蜓款款飛──《字旅再相逢》後記
作者:馮珍今2020-07-16
去年,出版了《字旅相逢》;今年,再接再厲……《字旅再相逢》一書,記錄了12位文化人的故事。
哲人日已遠 典型在夙昔──實地考察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0-01-13
由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支持、語文基金撥款的「攝‧寫‧文人推廣中文計劃」,1月4日由丁新豹教授帶領,實地考察香港仔華人永遠墳場,來自本港十多間中學約40位師生參加。
丁新豹:從調景嶺看戰後香港社會的縮影
作者:編輯精選2019-12-28
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香港是窮困的,調景嶺更是赤貧之地,它是當時香港的一個縮影。但人窮志不窮,這裏孕育了醫生、護士、大學教授、講師、中學教師、社會工作者、還有名導演與演員。
「東西南北文咸街」講座系列 發掘不一樣的香港
作者:編輯精選2019-12-04
由本周日起一連四個星期日(8、15、22及29/12/2019),中大亞太研究所與嶺南大學及香港歷史博物館將聯合舉辦一連四講的「東西南北文咸街」講座系列。
實地考察一:五四運動與蔡元培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9-11-12
「攝‧寫‧文人」推廣中文計劃之實地考察一「五四運動與蔡元培」現正接受報名。
范永聰談五四:陳獨秀革命思想不停變化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9-11-06
作為五四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陳獨秀最精彩的是五四運動前夕思想形成的過程,這是一個多元包容、由舊入新的歷程,是最浪漫、最值得回味的過程。
歷史年度人物選舉 回應五四運動百周年
作者:何漢權2019-10-16
「名家系列講座」第一講,請來丁新豹教授(前排左三)、范永聰博士(前排左二),以及四位香港青年史學家年獎得主林俊朗、周正賢,李謙諾及梁文輝,分別撮述五四歷史人物。前排右一為陳學然博士、右四為作者。
東蓮覺苑見證時勢變遷 弘揚佛法初心不變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9-09-19
那個遙遠的年代,讓《東蓮覺苑──香港佛教的傳奇》的作者潘麗瓊感到,宗教所言及的慈悲為懷、眾生平等非紙上談兵,反之以行動實踐,並執行了近百年。
「攝 ‧ 寫 ‧ 文人」推廣中文計劃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9-09-02
由灼見名家傳媒主辦,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語常會)支持及語文基金撥款的「攝・寫・文人」推廣中文計劃現正推出。計劃希望中學生透過與文壇名家接觸及實地考察文人舊地,引起閱讀興趣,並提升寫作技巧。
弱國無外交
作者:何漢權2019-08-09
參看當時北洋政府外交總長陸徵祥墓葬之地,閱讀他的回憶錄所載的一句「弱國無外交」,一切盡在不言中,形勢比人強,當時又貪又弱的中國,就算再出色的外交代表,在弱肉強食的國際情勢下,又能爭取些什麼呢?
收藏界三傻出新書
作者:鄭明仁2019-07-12
我們三個傻佬積累多年收藏經驗,對舊紙品收藏如癡如醉,稱得上是收藏界傻佬。三傻會把部分珍藏拍成照片,配以文字,在新書《點紙咁簡單──趣談香港紙本藏品》和大家分享。
「香江傳承」歷史文化學習計劃 活現香港獅子山精神
作者:編輯精選2019-06-27
「香江傳承」歷史文化學習計劃添加了新的元素,如:影片製作、比賽得獎作品巡迴展覽,務求豐富計劃的內涵,擴大其覆蓋度及感染力,讓更多學生能透過學習歷史文化的變遷去體現香港獅子山精神。
余英時與五四百年
作者:曹啟樂2019-05-21
在余英時的青少年年代,距五四運動只有20年,自然受其餘緒影響,回憶錄第一章即有專節講述五四性質。際此五四百年的日子,可看看一代學人如何評價五四。
丁新豹:戰前華人為香港帶來繁榮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9-05-16
香港華人社會中一股崛起於1850至60年代的強大力量是南北行商和金山莊。他們利用香港優越的地理位置和日漸發展的航運業,從事買賣南北各省和南洋各地的藥材、食米、雜貨、土產,構成巨大的商業網絡。
紀念五四運動一世紀 國史教育中心考察京滬巴黎 倡導現場學歷史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9-04-13
觸發五四運動的巴黎和會,簽約地點在凡爾賽宮,當年顧維鈞等人就在凡爾賽宮為中國爭權益,最後沒有簽署和約。因此,國史研修團會安排凡爾賽宮之行。
程美寶:內地史學發展 啟迪香港歷史教育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9-04-03
程美寶認為,歷史教育應有更寬廣的意義,並作為一種思考工具。即是梁任公對「知有陳跡而不知有今務」、「知有事實而不知有理想」的批判。
丁新豹:實地考察如何幫助我們學歷史?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9-01-16
香港歷史博物館前任總館長丁新豹博士認為,考察使我們對歷史課題的認識更深刻。百聞不如一見,更不如親自去觸摸感受。考察會增加對歷史研習的興趣,甚至會思考更多的問題。
樋口一葉的聯想
作者:何漢權2018-12-21
樋口一葉,20多歲患病早逝,卻留下珍貴的、在日本膾炙人口的文學作品《青梅竹馬》,開女性積極求學求問之風,極具象徵意義。
實地考察見真相 經典建築須珍惜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8-08-20
丁新豹:「很多人以為特區政府沒有重視保育舊建築,其實拆卸舊建築最多是上世紀80、90年代。」
丁新豹:博物館是本大書 如何閱讀有學問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8-08-02
歐洲教堂一般歷史悠久,收藏很多珍貴文物,其中有很多跟宗教有關的聖物和富翁收藏的文物,由此「化私為公」,對公眾開放,並具備研究、展示、收藏等功能,逐漸形成今日博物館的基本功能。
誰真正擁有身體?
作者:文潔華2018-04-21
誰真正擁有誰的身體?生命在,主體在;生命止,遺體便淪為被安排之物,或被供奉膜拜,或被偷取唾棄。
從藝術到歷史,從歷史到教育──丁新豹專訪
作者:馮珍今2018-02-12
丁新豹博士讀書時,接觸藝術。畢業後從事藝術工作時,認識歷史。到歷史博物館工作時,有意推動歷史教育。儘管身份多變,但文化之心不變。
丁新豹:絲綢之路與古代歐亞大陸
作者:編輯精選2017-12-11
踏入新時代的中國,積極與鄰國修好,相信這個軟實力,加上強大的經濟誘因,有助於一帶一路的推廣,把歷史上的三個主要古代文明(地中海文明、南亞大陸文明及中華文明)串聯在一起。
不負此生──日月當空思黃易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7-08-20
雖然黃易先生已離開我們,但其精神一直長存,存在我們心中。
丁新豹:過去化危為機 未來柳暗花明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7-07-21
香港回歸中國已是既定的事實,在這方面再多斟酌亦是無補於是,但他表示能理解現時香港青少年的困境。
丁新豹:孫中山先生與香港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7-01-10
假如孫中山沒有在香港求學結識一班志同道合的師長朋友,沒有認識到香港四通八達的優勢,可會有辛亥革命?
絲路行者——歐亞大陸的前世今生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6-11-10
是次展覽除了介紹沙漠絲路的圖片之外,更設有絲路生活區,重塑當地民族的生活、社會、宗教面貌等。
過客眼中的香港寫照:1839─1945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6-11-06
「我於何時及如何而得革命思想及新思想是也。我之思想發源地即為香港。」是孫中山先生親口說的。
丁新豹:旁觀者清──過客眼中的香港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6-11-03
不同人眼裏的香港是完全不同樣的,將它們合在一起可以看到一個圖畫,那圖畫可能就是香港的「正式」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