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得簡單一點,就是連內容也不吸引青年,他們又怎會深究粵劇的精華呢?做手、功架、水袖、服式、頭飾、關目、唱腔等,很吸引,喜愛的人十分喜愛,但無法感受粵劇精華的人士則敬而遠之,就是眼前的現實。
我們常說青年是未來的掌舵人,那個「未來」 有時說起來有點虛無縹緲,在成長路上,有不少青年因眼前各種原因,遲遲未見屬於自己想要的「未來」 到來。
一個個童真稚臉未除的青少年「顧客」及酒吧「老闆」被警方逐一帶上警車。他們的父母、老師們,以及那些製作美化酒精廣告的專業製作人,不知身在何處,又有何感受?
「太古飛躍翱翔工作體驗」計劃是太古基金與職業訓練局共同籌辦的先導項目,計劃已於2020-21學年啟動,為期3年,旨在加強對青年人的職業教育及培訓,增強青年職場競爭力。
特首在《施政報告》中,為新畢業的香港青年,在粵港澳大灣區提供就業安排。特首刻意想吸引年輕人返內地擴闊自己的工作經驗,對年輕人的職業前途,應有極大的好處。
面對今天世代分裂,我們應該如何讓年輕人自然地呈現他們在過去人生所經驗的掙扎與期待,強化溝通?
香港經歷了很多不同的大事,由新冠肺炎疫情到《國安法》實施,再到暑假疫情第三波爆發,影響着大家的生活,形成很多新常態。面對這些變化,香港青年又如何應對?
本視頻為行政會議非官守成員、資深大律師湯家驊早前出席由亞太法律協會主辦的「深度探討《港區維護國家安全法》」的網上研討會上發言足本。
一位美國人向香港暴亂的搞手提出:如果你敢說你是正確,那麼讓我們來公開對質!
高危青年的共通點——他們擁有獨特的才華,可惜這些才華未被主流社會了解或認同。
香港人是時候應該醒醒和振作起來了!別再去追求只會為香港制造混亂局面的所謂「民主」政治,而應腳踏實地好好去想一想,香港的未來出路到底應朝哪一個方向發展?
我們曾經從我們父母和老師承傳了一個充滿希望的香港,我們有責任和青年人共建一個更美好的香港。
在二十一世紀有不少管理員工的階層發現青年人入職時,無可否認他們學歷是高了很多,但工作技能及心態是遠不及七八十年代的年輕人,為什麼呢?
從青年角度看,往大灣區參與義工活動,可給予他們機會將助人精神擴展到其他地區,並讓他們在內地增廣見聞及加強人脈資本,值得支持。
海外青年隻身來港工作及/或修讀,無疑是對這城市感興趣,若當局能制訂適切的支援措施和便利的出入境政策,或能吸引他們留港發展。
北上發展是個人意願,由社會經濟因素決定,不得不經過事業前景、工資水平、生活環境等實際考慮才會付諸實行,但是在大灣區自由流動這種生活模式,對願意開拓其他機會的市民而言無疑是多一個向外闖的選擇。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戰略意義,在於為香港帶來配合國家全面開放、支持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培育新優勢,為香港未來發展鋪路。
雖然佛教徒可能覺得這個「佛系風」有點斷章取義,而且偏向得過且過的消極;但是樂觀點來看,以「佛系青年」描述自己的年輕人,對佛教的看法是正面的,也是接引更多人認識佛法真諦的契機。
大學生的學習經歷,正在大幅度拓開,從課內到課外、校內到校外、本國到海外。這些變化,不知不覺地,已經成為高等教育的國際新常態。
政府提出「三業、三政」,改革青年策略。只是有感於「空有口號」,多叫幾次難有好成果。
新一年來臨,香港青年要「賣懶」,停止耽於逸樂,努力拚搏,把握機遇,香港才會發展。
香港的激進青年如要真的立足香港,首先要腳踏實地認識香港的實況,不要聽信老政客亂說,不要亂設政治觀。
把激進的年輕人排拒在體制之外容易;把他們「拉進來」成為體制的支持者反而更困難。
與其指責年輕人胸無大志,不如切實檢討年輕人何以意志消沉,努力營造一個年輕人有志可伸的環境。愈多年輕人有怨氣,社會就愈難安寧。
在富裕的社會裏,也有不少辦法幫助年輕人成熟長進。從溫室中把年輕人帶出來,藉着增廣見聞,身體力行,是其中一個好方法。
青年人不笨,知道自己只是活動布景板,並非主角。
從政治層面看,林鄭月娥需要盡早撕去被污名「低民望」的標籤
「士農工商」這四個字的排列次序,充分反映中國傳統生涯規劃對讀書人的重視程度;以士為四個職業類別的首位,可以體會到「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意思。父母們辛苦工作,為的是可以讓子女有足夠的盤川讀書應試。而子女們寒窗苦讀,為的就是考取功名,能光宗耀祖,然後可以當官得到利祿。 農業排行第二,皆因中國是以農立國,大家透過自己的手,努力耕耘,養活自己及別人。工藝是其次,或可以說是支援日常生活及農生產的,只是配角而已;最後的席位是商業,因為商人看似沒有直接生產,只是懂得轉賣別人的成果牟利。 直到英國工業革命,世界各地的工廠不斷增加,很多的用品都是由工人透過機器製造,令大家的生活更加有質素,更加有效率。當第二代工業革命出現,農業的地位被工業趕過了,電的出現都大大改變了人的生活模式;當世界有了電力,人們便可以在晚間活動,生產變得更加有效率。 地球每一天都在變化 伴隨著工業革命的成功,就是商業制度的建立,包括有關營運的法規及財產或資金的轉移,經過了時間的孕育資本市場,股票及債券在世界各地不斷成立,商業營運的重要性蓋過了工業技術。 到了二十一世紀,世界是以商業為主導的社會,「士農工商」這四個字可以重新排列,應該要排成「商工農士」。因為資本市場主導了資金及資源的流向。今日,若你生產或發明了一樣物件時,要依靠商業模式,才能把你的物件在市場「發揚光大」。農作物的收成,也是依賴商人把他們的產品包裝,再研究產品在那個市場有最大的需求,最後運到不同的地方銷售而獲利。 莘莘學子讀書,目的不再是為了當官,而是找一份合適自己的好工。家長也希望子女能找到商業價值較高的工作,賺取更多的金錢,提高子女們的生活水平及未來發展的空間。大家可以想想,相比一個有熱誠願意做政府工的年青人,和在證劵市場打工,大家會覺得那一位可以得到較多人羡慕呢?原因為何,可能有較多賺錢的空間。 事實上「士農工商」已被顛覆了,但社會仍是不斷改變。近代有些家長及教師,曾鼓勵希望青年人到金融界別工作,因為香港是世界金融中心之一,但大家千算萬算都算不到,科技會為這個世界帶來大革新。不少銀行或證劵都採用了智能系統,所需要的人手是買少見少。 現今的社會開始進入一個新時代,新興的行業已經跳出了「士農工商」的框架。最突出的可算是開發智能系統的科技。由於資訊科技的發達,已直接影響了「士農工商」每一個行業的運作,更可以說是無處不在的,包括了每個人的起居飲食,生老病死! 還有更重大影響的行業,就是娛樂事業,包括電影電視的明星,以及一些職業運員,他們可以賺取的金錢及擁有的公眾影響力,遠遠大於很多教師及家長,有時政府也求助於他們協助宣傳一些新概念;因為大家開始強調工作與生活的平衡,開始著重享受人生,生活上的娛樂需求不斷增加。大家忙碌了,不是工作,而是尋找娛樂;現今的飲食,也不再是純基本需要,也加插了娛樂消閒。或許大家可以預計未來是娛樂和科技職業取得了主導的地位,「士農工商」需要改寫為「娛科商工農士」。 在這個翻天覆地的世代,家長及教師如何去規劃青年人的職業,成了一個非常具挑戰性的難題。大家都擔心自己指引他們選擇的某一行業,不出兩三年就面臨息微。其實,地球每一天都在變化;很多時候,計劃總是趕不上預期。大家需要掌握大趨勢才是首要任務,我們坦誠告訴他們,大家願意與青年人同步成長,一起研究未來職業的變數,引導他們分析社會的需要,然後規劃自己的未來!
對青年人工資被大財團壓低的問題,岑棓琛指出,其實不用和大財團爭逐,大家都可自己創業,發展自己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