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中國歷史

四兩情牽動千斤理
作者:何漢權2021-11-30
用真實說出中國大故事,四両輕輕悠悠的情感,可牽動千斤的道理。
樊樹志:國史要能啟迪 圖文同等重要
作者:編輯精選2021-11-27
歷史給人洞察一切的眼光,給人超越時空的智慧,去審視過去、現在、將來,而不被眼前的方寸之地所困惑。
回顧余英時和黃仁宇的一生
作者:馮應標2021-08-30
余英時與黃仁宇是長年生活在美國的華人,前者屬貴族型的學者,後者則較平民化,其出生及學術背景如何?
公民科的學評結合
作者:何漢權2021-07-27
相信,二元對立,議題為本,要超越「事實」的學評結合,不會屬於公民科的課程目標,以中學前線學生的學習為本目標看,步履要穩,方可言健步如飛,否則,最受損害的,依然是前線學生。
點解考試係60分合格?
作者:海星2021-07-03
我愈來愈喜歡學生問一些看似簡單無聊的問題,例如「點解考試係60分合格?」這一問真好。 一般大人或會以為知道又如何?我們既不能改變社會已認定的想法,也無助學生考試合格。
何文匯教授:加強學習歷史文化 天地無限大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06-04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榮譽教授何文匯教授認為,國民身份認同是必要的,每個國家都會強調國民身份認同,這種認同可以給人一種動力,令人生有目標,做起事來事半功倍。
國史 vs 中國歷史
作者:邱國光2021-05-10
國學大師錢穆先生在《國史大綱》中的名言:「溫情與敬意」,正好道出了本國史與他國歷史在本質上的不同。
二次回歸的不足與隱憂
作者:袁彌昌2021-04-13
如果實施《國安法》和新選舉制度只是填補香港在國家安全的短板治標手段的話,那麼「二次回歸」應當是治本的目標。
腹有詩書──全港小學校際中國語文常識問答比賽揭幕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02-27
「腹有詩書──全港小學校際中國語文常識問答比賽」2月27日假饒宗頤文化館舉行開幕禮及比賽,首日賽事由天主教聖母聖心小學及荔枝角天主教小學勝出,率先晉級下一輪比賽。
心燈與青燈
作者:何漢權2021-01-20
期望心燈與青燈繼續燃亮,讓那些擁抱情義、踽踽獨行的,卻明白香港、國家與世界連體的重要,又喜愛歷史故事的師生們,一起攜手,走上有趣的歷史學習。
青年史學家年獎頒獎 跨學科知識有助治史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01-19
青年史學家年獎2020的得獎者謝穎豪、林嘉澔和關浚鋒分享了個人研習中史的心得。其中謝穎豪同學表示,歷史劇集、書籍和遊戲啟迪了她研習中史的興趣。
「三國」教育的實踐
作者:何漢權2020-12-23
過去23年,香港學校的政策規劃、課程考評設定、校內外的教育推動,對如何認識一國是兩制的磐石、如何認識國史(中國歷史)、國學(中華文化)及國情(國家與香港連體所處的內外情勢發展),確實都掉以輕心。
香港史教學的意義
作者:黃家樑2020-10-19
香港年輕一代都對缺乏中國人身份的認同,而香港史教學實即可以培養年輕學子的民族認同感,實在是國民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
錢穆的感嘆
作者:張建雄2020-10-15
當年作為中國文化歷史最後基地的台灣,卻在去中國歷史了,漢唐間的1100年歷史縮簡了,三國失蹤了,學生再也不知有諸葛亮這種智者,也不知關公這位忠義之士。
用《三字經》鑒賞歷史
作者:彭家發2020-07-31
《三字經》除了天文地理、生活常識以外,還很精簡地敍述和評價了中國歷史的源由起伏。所謂「以史為鑑,可知興替」,作者以精煉的語言為歷代學子培養史學思維,待筆者與大家共同賞析。
香港青年史學家年獎
作者:何漢權2020-07-15
「香港青年史學家年獎」的宣傳資訊進入各中學,遇上「短板」失聯,石沉大海是自然不過的事。幸蒙不少學校以生為本,能將相關訊息,輾轉傳給對學史有興趣的中六同學,最終仍有40多所中學的代表參加。
歷史無處不在,學好它有何不好?
作者:黃天2020-07-07
時下年青人常説:「歷史乏味,提不起興趣來學!」另一方面,很多老師慨歎:「社會複雜,資訊發達,對一些歷史事件無法理清,自己也迷惘,教起來倍感吃力!」,是為史海迷惘和學習中史的低潮現象。
如果傷害民族感情的課題不應該考 香港再沒有歷史教育
作者:編輯精選2020-06-04
任何在官方眼中有可能傷害國民的感情和尊嚴的課題和史觀都不應該教或考。但如果有這一天,香港也再沒有歷史教育。
解碼西安事變
作者:馮應標2020-05-27
日本侵華的評價,毛澤東主席曾在1950、60年代,多次公開致謝日本,言則毛公這些謝詞有當時的歷史背景,但他有無講錯?香港考生可否引用他的言論作答?
DSE試題為何非常不道德?
作者:郭一鳴2020-05-22
核心問題在於根本不應該讓學生從利與弊的角度,去分析和評價發生法西斯侵略戰爭的複雜歷史時期和歷史事件。生命無價,利弊何在?
國史教育在香港的明燈
作者:何漢權2020-05-20
在政治覆蓋、顏色要分明,不是朋友便是敵人,價值異常混亂的香港現況,讓全港師生唸唸《國史大綱》的十多頁前言,摘取一句,一國之民要對自己國家的歷史文化存溫情與敬意,會起春風潤物育人之用。
讀史知世態
作者:鄭楚雄2020-05-12
中國經歷了一段緜長而複雜的遠古史。由於是封建的帝制社會,不同範疇權力的繼承,當中所蘊含的利益爭奪,是這段遠古歷史充滿血腥的總根源。
換位思考抑或錯位思考
作者:何漢權2020-05-06
對中學生乃至教師而言,通過不同資料引入換位思考,月旦歷史人物,是較高階的思維,先要有較全面史實的掌握,亦要有判別資料真偽的基本能力,我恐怕換位思考不成,變成錯位思考。
李宗鴻:歷史、文化此中尋
作者:張灼祥2020-04-18
李宗鴻(Francis)肯定「觸碰歷史」(touching history):「如能近距離觀察文物,即可窺見當時的生活細節,以至古人對美的追求。」
年輕人為何憎恨中國?
作者:編輯精選2020-03-31
與其批評和謾罵,我嘗試探索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年輕人對中國的憎恨,並從這些年輕人的成長經歷去思考這個問題。
2019到2020
作者:何漢權2019-12-31
究竟2020年正當開始,是否暴力依然違法「平穩」過渡新年?教育界心情未見平復。
通識一科 似智實愚──國學常識匡濟時弊
作者:楊興安2019-11-30
今日社會,中學更需要的是「國學常識」課程。中國歷史久遠,國學是中國文化的國魂,是中國人最寶貴的文化遺產。而國學亦浩如煙海,但在中學時代學習其基本精粹已足,所以說是「常識」。
國脈流動 兩制繼續
作者:何漢權2019-10-30
歷史因緣,造成香港政治、經濟,文化的獨特與生命力。一國兩制,身份認同的價值教育必須推出,不能含糊,也不能急不能躁,卻需要彼此各就各位、負責任地在各自的崗位,重新出發。
多讀歷史 還原真實
作者:陳文鴻2019-10-07
解決政治洗腦的方法,是用中國歷史替代通識作為必修科目。中國歷史科也要革新,除去封建和殖民主義的錯漏歪曲內容,還原中國歷史的真實。
歷史文明的對話
作者:何漢權2019-05-31
學習中國歷史與文化,就是要學習過去與現在永無休止的對話,由此汲取人情道理,繼續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