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無百日好,是否從此香港就必須撐住每年5000、6000萬入境旅客人次,才可以繼續下去呢?不需要思考因應環境的轉變而調整?沒有需要全盤重新思考本港服務業如何找到生存與發展空間?
寫字樓和零售物業這些商業資產,漸漸受到用家使用習慣的改變而要面對未來需求增長放緩的現實。而在這結構性轉變的趨勢下,租金下降的長期壓力不容忽視。
怎樣判斷香港目前的經濟狀況?我們仍能保住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嗎?一起聽聽香港中文大學劉佐德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莊太量教授的分析。
香港若還是不變,北上消費會更盛,本地消費更疲弱,消費如此,其他方面也正如此。
一個店舖生意吉凶是由坐向店舖設計,收銀財位等很多因素組合而成,但有招牌與無招牌也是其中一個因素。
短期內我們還要與業界合力把香港的夜市搞活搞旺,更好鞏固復甦中的各個經濟環節,保持復甦動力。中長遠而言,我們要繼續為香港發展增添動能。
現在商界已對前景恢復信心,政府不用借市民之手,去為商界打氣。消費券的歷史任務已經完成,財爺在新一年度的《財政預算案》裏,大抵不會再這麼大規模地派消費券。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表示,消費券在刺激消費市道及提振經濟方面效用顯著。以第一期規模約130億元的消費券為例,在發放的首月,約七成的券額已被使用。
農曆新年前後香港將出現更多零售餐飲業商戶倒閉潮,慘遭沒頂之災,影響所及,超過40多萬從業員生計頓時蒙難,試問薪高糧準堅離地的官員曾否在獻計前經大腦過濾一番,難道屆時又係講句Sorry側側膊當冇事?
美國只是一個大眾化市場,奢侈品只是頂層1%的玩意,且看此次疫情中,美國多家百年百貨服裝店都倒閉了,拯救計劃也沒有用。
過去幾星期,飲食業及零售業受第三波疫情重創。張宇人及邵家輝今日下午召開記者會,建議政府在租金上立法,支援受影響商戶。
大家又會不會感覺到近日市面氣氛比兩三個月前為佳?既然認同,失業率又怎會繼續上升。
零售業資助計劃今日(3月23日)開始接受申請。立法會議員(批發及零售界)邵家輝今日落區,逐家逐戶提醒商戶上網填表,急商戶所急。
香港人在這一刻需要面對的生活問題是什麼呢?是有一批人很快會面對失業。我認為當前政府最需要做的是盡量阻止香港的失業情況惡化。
很明顯,今次香港的零售業之所以會急轉直下,並非全是經濟因素使然,而是受到政治運動下的強行扭曲。香港人不是不想消費,並不是無力消費,而是被政治運動攬炒到無法消費。
從教科書宏觀經濟角度看,衝突的影響是消費下跌(其中包括對遊客的出口),再加上不確定性拖累投資,根據所謂的「乘數效應」,香港似乎難逃「自製」出一場經濟衰退的命運?
市場急速轉變,大部分現有的商業模式都不能倖存,換言之,很多實體店必須關閉或重整。企業與各個渠道的關係將會有所改變,並愈來愈注重達成其社會目的,當中的主要推動力正是千禧世代。
無人店是一個嘗試,但未必能成為未來的主流。因為服務業也關乎人,需要有人才能有一個貼心的服務和問責。
「唯民是保,是從民生出發,讓社會大眾重拾希望。」這是馬墉傑對政府新班子的建言。
我家裏的書可能只看大概十餘頁,或者其中的一兩句,借了他的想法,可能以後都沒再翻開那本書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