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張愛玲

亦舒與玫瑰:寫作,娛己娛人
作者:張灼祥2024-12-05
《玫瑰的故事》面世不久,亦舒在港台談她的寫作,她說「寫作順利時,感到快樂」,又說寫作給她「一定的樂趣和滿足感」,「只要有讀者,便會寫下去。」
張愛玲被禁的兩部小說
作者:鄭明仁2024-06-06
《秧歌》和《赤地之戀》兩書都是1954年在香港出版,當時張愛玲屈居於北角英皇道一間斗室,創作了這兩部頗受爭議的反共小說。
一場台北美食與書香之旅
作者:張灼祥2024-05-23
說過自己是「睡火山」的詩人瘂弦,早已移居加拿大。他的同代人都已經退出文化圈,新一代文化人認識的不多,亦少有來往。這次來台,說去見某某,顯得牽強了。
王賡武回憶錄評析:變遷的時代中 心安即是家
作者:張灼祥2024-05-02
因為工作關係,王賡武與妻子林娉婷由一個國家搬到另一個國家。他說:「無論我們在哪裏生活和工作,從未發現有什麼地方不能成為我們想像的家。」「家就是我們所在的地方。」
追憶滬上年華
作者:沈言2024-03-06
劉以鬯在《酒徒》中說:「所有的記憶都是潮濕的」。借助文字的力量,不同代際的上海作家,紛以各自筆觸追憶滬上年華,令一座城的潮濕記憶得以保存和綿延。
張愛玲在港大的求學歲月
作者:張灼祥2023-11-16
張愛玲在香港大學的日子到底過得怎樣?唱不完說不盡的張愛玲從來就不是目的,也不是終點,而是一個窗口,一套方法、一條蹊徑,從張愛玲重新出發,我想看看她還能將我們帶到多遠。
重構張愛玲與香港的因緣
作者:張灼祥2023-11-09
黃心村這位香港大學文學院比較文學系教授,「重新梳理張愛玲和她母校乃至香港的因緣……以檔案資料為佐證,還原一些模糊的歷史影像」,都寫在她的著作《緣起香港:張愛玲的異鄉和世界》裏。
引張愛玲談大時代與個人命運 蔣萬安以唐詩喻兩岸關係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08-30
正在上海訪問的台北市長蔣萬安周三(30日)在雙城論壇致辭時強調「雙城好、兩岸好」。他在連結上海與台北的關係時,以國民黨軍政元老俞大維和名作家張愛玲為例,說明大時代裏的個人命運與城市角色。
許子東教授主講:張愛玲作品中的香港 《傾城之戀》兩性之間 愛與戰爭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06-05
張愛玲創作3個階段,都和香港有關。一起繼續收看許子東教授主講,張愛玲作品中的香港是怎樣的,談談《傾城之戀》如何描述兩性之間的愛與戰爭。
許子東教授主講:張愛玲作品中的香港《第一爐香》華麗背後的清醒沉淪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06-04
張愛玲創作3個階段,都和香港有關。一起聽聽許子東教授主講,張愛玲作品中的《第一爐香》,如何描述華麗背後的清醒沉淪。
許子東教授主講:三年港大生活 香港對張愛玲早期寫作有什麼影響?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06-03
張愛玲創作3個階段,都和香港有關。早期小說為上海人造香港夢,描寫她的殖民地經驗,文字華麗,意象蒼涼。3年港大生活,對張愛玲早期寫作有什麼影響?一起聽聽著名文學學者許子東教授的講座。
張愛玲100頁真跡手稿
作者:鄭明仁2023-03-24
2023年3月某個晚上,馬家輝在家設宴款待小思老師(盧瑋鑾教授)和崑南兩位文壇前輩,筆者叨陪末座聆聽兩位大師話當年。飯後,馬家輝一個動作,引來滿堂喝采!
新生代戀愛故事──談日劇《First Love初戀》
作者:張灼祥2022-12-22
《First Love初戀》拍得用心,場面設計見心思。紫丁香樹的花常在,自己不夠高去採摘,自會有有心人為自己摘下來的。這恐怕只會出現在想像無限的電視劇,不會出現在真實人生中。
張愛玲的香江歲月與摩星嶺炮台遺蹟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2-10-07
張愛玲來港3次,最長時間的一次不足3年,她的「香江歲月」摻雜着「戰爭回憶」。儘管香港大學部分建築的確在轟炸中受損,但筆者相信,扼守海峽的英軍炮台群才是軍事目標!
黃心村:張愛玲是歷史,我注定是歷史的學生
作者:編輯精選2022-09-24
唱不完說不盡的張愛玲從來就不是目的,也不是終點,而是一個窗口、一套方法、一條蹊徑,從張愛玲重新出發,我想看看她還能將我們帶到多遠。
黃心村筆下的張愛玲
作者:李歐梵2022-09-17
關於張愛玲的故事永遠說不完,只不過說故事的人的感性參差不齊。黃心村的這本書之所以引起我的共鳴,也許是因為我們現時都在香港,對香港有強烈的感受,因此在學術上得以心靈相通的緣故吧。
鏡前是演員、鏡後是作家的林青霞
作者:張灼祥2022-07-04
林青霞曾在過百套電影中扮演不同角色,這等經歷,非比尋常。來到書寫現實人生,親身體驗,林青霞對生命的透視力,符合作家所必具備的能力,一般人沒法用文字表達出來的感覺,這,可難不倒林青霞。
男人vs女人
作者:林沛理2022-05-11
女人是在道德上與智力上皆不如男人的次等人,不只是電影編劇的「想當然」,擁有第一流腦袋的男人也往往心同此理。醫學上對女性的偏見同樣根深柢固,這哪是科學,是性別歧視。
現世安穩,歲月靜好──何杏楓重探張愛玲
作者:張灼祥2022-05-02
《重探張愛玲》作者何杏楓教授指出,張愛玲提到人在「被拋棄」時,找回「古老的記憶」。還是從前的日子好。「代代相傳的生活經驗,便成了『記憶』。」
令張愛玲眼濕濕的一本書
作者:鄭明仁2022-02-17
1953年天風出版社出版了張愛玲翻譯的一本小說The Yearling,是美國作家Marjorie Kinnan Rawlings的作品。張愛玲說這本書令她感動,有點眼濕濕。
鄧達智:張愛玲・Clothes-Crazy
作者:編輯精選2022-01-16
張愛玲本人寫衣手法以現代時尚追求者的角度批判,相信得分並不高,但也不失為一位具有前衛膽識的好手。這番「前衛」,加上與炎櫻拍下不少照片遺留後世,相信張曾為「與眾不同」興奮了好長一段青春歲月。
中國文學主流敘述的異數──張愛玲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07-27
一座城傾斜了,成全了白流蘇;同樣一座城消失了,成就了張愛玲的創作生命。
張愛玲的過去與將來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07-26
「香港在張愛玲的文學道路上,是一個港口,提供一個轉折,但張愛玲自己沒有在香港找到安身立命之所,與1949年後上海很多鴛鴦蝴蝶派文人南來香港後大有用武之地極不相同。」許子東教授說。
北角繼園街 消失的文化記憶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1-05-11
北角的文化地標,除了當年密集的戲院群之外,不得不提旺中帶靜的繼園街。宋淇、鄺文美夫婦住過繼園街,與他俩交情甚篤的作家張愛玲也住過北角。
「我喜歡追尋真相,讓我的藏品說故事……」
作者:馮珍今2021-03-06
一個念理科的男生,何以會迷上張愛玲?對於原是航空迷的吳邦謀來說,或許是「祖師奶奶」冥冥之中的感召?
胡適的紐約情緣
作者:潘漢唐2020-12-24
1949年-1958年,胡適給人的印象多是「淒淒惶惶」、「窮困潦倒」、「有志難伸」甚至「喪家之犬」等,想多是受學者書生騷人墨客文字之誤。但印象終歸是印象。
港大教授女兒 嫁了文盲農夫
作者:丁望2020-12-04
曾任香港大學中文系主任的許地山(1893—1941),有一女名燕吉,備受磨難。她受大學教育,是名門之後,竟在「上山下鄉」(1968—1980)中不得已嫁給不識字的農夫。
香港大學的張愛玲與許地山
作者:陳天權2020-11-27
張愛玲就讀港大時,新文學運動作家許地山擔任中文系系主任兼教授,其時中文系設在鄧志昂中文學院大樓,許地山的辦公室估計在二樓附有露台的房間。張愛玲有修讀許地山的課,兩位近代著名文人在香港首次接觸。
北上廣愛玲熱 紀念冥壽百年
作者:丁望2020-11-13
港大比較文學系與北上廣文化界合作,發起紀念張愛玲冥壽百年活動,港大有網展,上海則出版《上海張愛玲文學地圖》,讓上海市民尋找她的「上海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