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五四運動

五四運動與文學革命——百年文化界首要大事
作者:楊興安2019-04-27
文學革命先於五四運動發生,雖然不能說催生五四,但其關係血肉相連,殆無疑問。1915年陳獨秀自日本回國,許多新觀念、西方新思潮、反傳統的思想都是透過陳辦的《新青年》傳播出去。
100年前的雨傘運動
作者:鄭明仁2019-04-19
《華字日報》於1919年6月4日,報道了一班學生持傘遊行,原來100年前香港已有「雨傘運動」。
歐洲與中國的復興、啟蒙、現代化
作者:馮應標2019-04-16
中國的現代化和真正的五四精神,應該是啟蒙復興並用的,一些落後的物質文明東西,便應除舊迎新,自創或直接引進外國的科技和經驗,而某些非物質的文化東西,應以復興的態度去保育或更新。
科學這「好東西」為什麼沒在中國出現──五四百年與香港補天
作者:洪清田2019-04-15
科學這「好東西」沒在中國出現,因為五四運動之後中國只視科學為「好東西」,沒正反兼顧全面認識科學,欠缺「自由、自制、自省」科學精神。
五四運動與中國的現代化
作者:馮應標2019-04-15
有廣泛群眾支持的五四學運,遂為菁英的新文化運動注入新動力,爾後兩個運動便匯合成一個廣義的「五四運動」和「五四精神」,並徵用了「科學與民主」為口號。
紀念五四運動一世紀 國史教育中心考察京滬巴黎 倡導現場學歷史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9-04-13
觸發五四運動的巴黎和會,簽約地點在凡爾賽宮,當年顧維鈞等人就在凡爾賽宮為中國爭權益,最後沒有簽署和約。因此,國史研修團會安排凡爾賽宮之行。
五四運動的前後一百年
作者:何漢權2019-04-12
2019年,五四運動後的100年,中國站在世界列強的前排位置,因的是咱們的軍事、經濟等綜合實力;前瞻未來,國家發展的目標是什麼,中華民族如何團結起來,彼此能否繼續不斷進步?
飛蛾撲火,非死不止──瑣憶丁玲
作者:舒非2019-04-11
瞿秋白第一次見丁玲就給她八個字的評價:「飛蛾撲火,非死不止」。再怎麼大紅大紫的女作家,始終都是一名尋常女子。
「五四」百年圖片展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9-04-06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五四運動一百周年圖片展」在銅鑼灣中央圖書館展覽館舉行。展覽展出300多幅歷史圖片,包括五四運動和新文化運動人物及事件的圖片,免費入場,展期至本月14日(周日)。
風聲鶴唳又逢「九」
作者:程翔2019-01-28
今年對中共來說是充滿噩夢的一年,原因有三:一是所謂「逢九必亂」的魔咒;二是專制政權70年的大限;三是五四運動100周年,也是中國人民追求民主100年的紀念日。
給大學生的一封信
作者:周佳榮2019-01-03
同學們,在繁忙的大學生活中,請多些與名師結伴,向名家學師,以名著為友朋,盡量閱讀跨越時空的傳記,作為自己在人生路上的座右銘。
香港「被融入」之後
作者:陳景祥2019-01-03
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意味香港不再單是發揮自己的優勢,而是要配合中央制定的全國發展規劃。
百年五四,求索現代化的歷程
作者:蔡國光2019-01-02
五四百周年,回望當年青年學生與知識分子參與救國圖強,是艱難時刻促成民間社會奮進的年代,承傳中國走向現代化的關鍵歷程。
外交示強,為國爭權
作者:編輯精選2018-10-23
查良鏞少年時已在外交上努力學習而且攻讀相關學校學科,亦曾在內戰後的外交部任職過一段短時間,他是否欲效法梁任公在外交方面為國效力?
人在做,歷史在看:怎樣判斷是不是洗腦
作者:洪清田2017-11-21
香港初中中史成為獨立必修科,是一次敬重歷史的機會,中港必須向歷史負責,中史必修科必須經得起歷史的考驗。
學生運動與學生鬧事之別
作者:雷鼎鳴2017-09-26
五四算是成功的學生運動,但成功往往又會異化,反而使學生成為使人討厭之人。蔣夢麟所寫的《西潮》一書中,便記錄了學生運動衰敗或學生鬧事的現象。在一次衝突中,蔡元培真的生氣了,捲高了衣袖,喝罵學生為懦夫。
中國知識的悲歌時代
作者:鄭永年2017-06-15
知識從來就是卑微的,也應當是卑微的。
望子成龍?五四談孩子志氣
作者:邱國光2017-05-04
發生在1919年5月4日的「五四運動」距今已有98年。
周功鑫:為甚麼要孩子學習中華文化?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7-04-15
永遠不要低估孩子的能力,他們能處理的往往比我們想像得多。
南懷瑾:四書五經的假面目
作者:南懷瑾學術研究會2017-04-10
我們有個更重要的課題,那就是如何了解文化的寶庫。
李歐梵:多元的反照──中國文化傳統的現代意義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6-08-31
我特別用「找尋」這個詞,因為覺得傳統逐漸消失。現代生活的意義就是「斷裂」,外國如此,中國也是如此。
【書展預告】追憶我們香港:電車、老舖、電影、文學、建築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6-07-18
香港人愈來愈珍愛本土身份,這身份所承載的小城故事,千言萬語恐怕都訴之不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