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學校應旨在成就每一個孩子,不放棄任何一位學生,以實踐有教無類。學校的老師應具有信心和能力因材施教,令到每一位孩子擁有幸福感和成就感,做一間家長都滿意的學校。
香港教育大學(教大)近年在校長張仁良教授帶領下,配合科技發展趨勢,促進教育創新,為大學、高中及小學生設計人工智能教育課程。教大又推出「看動畫‧學歷史」系列,善用新媒體,推動愉快學習。
澳洲是一個快樂的國家,我們希望能為孩子創造更多愉快學習的條件,包括通過應用兒童習環境及Brain-Based Learning的研究促進更愉快的學習經歷。
筆者進入教育界超過20年,在澳洲準備了兩年,努力奮鬥了三年,發展出四個不同的幼兒教育走向。
我的建議是讓學生透過動手做提升孩子面對未來所需技能,包括:自理、自學、探究、創意思考、解難、應變等,這不就是我們之前一窩蜂去推動 STEM教學的目的嗎?
似乎自1977年起,教育真是一無是處了。但現實又是否真的這樣,這本就應看看你用什麼量尺來量度教育。歸根究柢一個評鑑準則,就是你想維持精英教育,還是迎着世界發展潮流,讓教育普及化。
要改革香港教育,千頭萬緒,筆者不揣譾陋,試提出幾點認為重要核心,謹向專家學者請教。
我想問問教育局正副局長的孩子在哪間學校讀書,再問主理香港教育政策的高官們的子女在哪裏上學, 讀者們可告訴我嗎?
愉快學習並非空中樓閣、緣木求魚,關鍵在於能否「對機對應」的培育孩子。
快樂學習難度很高,相反來說讓學習有成果,使人感受快樂,卻容易得多。穿衣服要量體裁衣,學習何嘗不是?
「愉快有效學習」系列邀請了小學及幼稚園校長、國際學校校監,從不同角度分享相關的教學理念與實踐。
父母應以身作則。要影響下一代,首先從自己快樂開始。
投身社會工作及到外國讀書之間,錢大康毅然選擇後者,卻幸運地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教育制度及學習環境。
教育烏托邦只能存乎心中,不能寓於政策。教育精英的理念也應稍為「貼地」才好。
目前DSE的空間太窄,望子成龍不應該只有一條路。
在華人社會,愉快的學習生活是否存在呢?快樂的學習又是否奢望呢?
香港的教育議題備受關注,教大校長張仁良教授也當仁不讓,開下良方,展開教大未來的「十年計劃」。
愉快應該從苦功中獲取,不會從逸樂中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