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底傳來噩耗,幾乎不敢相信深圳大學國世平教授突然因急病撒手人寰,英年早逝,離我們而去。國教授是中國少數真正了解一國兩制精粹的學者。
中大工程學院副院長黃錦輝教授認為,粵港澳大灣區是國家未來五年「十四五」規劃中的重點發展目標,年輕人在大灣區內創科創業必然大有作為。
政府為何不能積極考慮推動將口岸基建由單一通道功能轉為經濟輻射帶動功能?為何現時所有陸路口岸附近區域發展均有欠規劃及進展呢?
應用創新思維,把新媒體、動漫、遊戲、電競、短視頻與傳統文化藝術相結合,創造創新理念及文化藝術融為一體的新產業新產品,這是香港發展的方向。
深圳在某些方面已漸漸超越香港,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劉兆佳教授認為,香港要盡快平息動亂,集中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不要將政治鬥爭作為關注項目。一起細心聽聽劉教授的分析。
千禧新紀元,新興科技產業落戶,受惠貿易開放及金融改革而壯大。現今深港科技創新地帶成熟,成績屢獲國際認同,殊非僥倖。
行政會議非官守成員、金管局前總裁任志剛認為內地在金融改革,特別在資本項目方面是要追求「可兌換」而並非「自由兌換」,因為這樣才可以受監管、可控制,不至於像美國般,整個社會被金融專家控制。
國家主席習近平巡在深圳講話對香港和澳門帶來什麼啟示?珠海學院一帶一路研究所所長陳文鴻教授認為,香港錯失很多機會,香港原是大灣區龍頭,被深圳取代,香港仍可和深圳聯手在河套區發展高科技。
當市民對政府不信任,認為政府凡事背後都有一個「鄭子誠陰謀」的時候,全民核酸檢測最後是否得到全民配合才是該政策的最大障礙。
筆者特意邀請中原地產創辦人施永青,以及《明報》投資及地產版資深主編陸振球出席《何民傑會客室》網上節目,評論習近平南巡對香港有何啟示、深圳40年改革開放的得失。
香港在這幾十年對祖國經濟改革的貢獻,是依賴一個成熟而演進的資本主義制度,以及承載它源於西方的核心價值。香港的一國兩制,最終應該與優良的中國傳統文化殊途同歸。
今年港府的《施政報告》史無前例被押後無期,讓特首與內地相關部委先商討若干事項,反映香港今不如昔的地位。這個情況令我生起香港融入深圳的想像。
40年裏,深圳的GDP增長了萬倍,還出了很多足以令國家引以為榮的先進企業。而更重要的是,深圳是北京自己一手一打造出來的,深圳的成功可視作中國模式的成功。
很多人也關心隨着深圳發展金融業,香港的金融中心作用會否減退?科大工商管理學院兼任教授陳家強相信香港的金融中心仍然會保持重要作用,與內地的金融中心相輔相成。
國泰港龍停止業務,大幅裁員,成為疫情以來影響最大的裁員行動。為了挽救以至復甦香港經濟,港府與內地大力推動粵港澳大灣區。
在改革開放前,大陸有句說話:「做又36,唔做又36」。因為當時的工資一律月薪36元。這樣貌似公平,卻失去了努力的誘因。個人再努力,亦跳不出黨訂出來的條條框框。
深圳特區有國家的政策傾斜,稅低,特權多;別處還不許經營的業務,國家會先開綠燈給深圳。
為什麼原定宣讀《施政報告》的日期,竟然是深圳慶祝改革40周年大慶的會期?主席南巡發表重要講話的日期?特首原定不會參加上述重大事項的日期?是巧合?是刻意?那會釋出什麼訊息?
深圳得到中央祝福,並且被賦予「大灣區建設的核心引擎功能」,評論界又再掀起一場「深圳會否取代香港」的討論。
深圳的發展能取得這麼高的成就,按內地的說法是全靠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這種說法從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循歷史往績看,深圳的成功,是因為黨退民進,共產黨的功勞在於它的「不管」。
國家主席習近平南巡,出席深圳特區成立40周年慶典發表講話,引起外界不同的解讀。立法會前主席曾鈺成在今集主席開咪有深入分析,一起聽聽曾主席有什麼看法。
深圳即使無意取代港澳的地位,但港澳也不能固步自封。人才培養和創新潛力的提升將是港澳教育議程的重中之重。
根據《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大灣區的發展戰略定位包括依託香港的自由開放經濟體,發揮示範引領作用,更好地融入全球市場體制,建成世界新興產業、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基地。
特首林鄭月娥破天荒押後發表《施政報告》,內裏原因何在?立法會前主席曾鈺成認為,與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深圳特區成立40周年大會有關。一起聽聽曾主席在今集主席開咪的精闢分析。
愈大的強制性向心力,只會變成幾何級數的離心力;官方不能凝聚向心力,反而在提煉離心力。
深圳正全力、受舉國之力建設一個新型的城市與社會,作為全國的示範。香港在「一國兩制」、市場一體化的條件底下,與深圳合作,以此推動發展。
林行止認為,29年前他對中國形勢的基本分析,到今天仍有「現實意義」。
國家主席習近平強調,深圳等經濟特區的成功實踐充分證明,中共中央關於興辦經濟特區的戰略決策是完全正確的。經濟特區不僅要繼續辦下去,而且要辦得更好、辦得水平更高。
國家領導人南巡是為深圳造勢,造的是在中美新冷戰條件下深圳的改革開放新戰略,戰略不僅涉及深圳,而是包括香港在內的粵港澳大灣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