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是個頂級國際大都會,近年交上衰運,各種因素夾擊下,現在經濟低迷,市面亦確頗蕭條。大家都知道單靠「香港夜繽紛」是不可能扭轉乾坤,令到經濟神奇復甦。
金磚國家集團加入6個新成員,被視為去美元化的進程之一。香港城市大學客席教授陳鳳翔認為,一切源於美國霸道制裁中、俄,令各國受拖累,是故要推動去美元化。一起聽聽他分析。
西方警惕俄羅斯,是因為彼得大帝形成的沙皇霸權,只懂得向外擴張,不懂得內部價值觀的提升。現在遠東多了另外一個現代版的康熙大帝,聯手向沒有路易十四的英美歐洲發動進攻。
俄羅斯一架私人飛機從莫斯科飛往聖彼得堡的途中,在特維爾州墜毀。機上10人全部遇難。俄羅斯聯邦航空運輸署證實,遇難者包括6月發動「叛亂企圖」的僱傭兵組織瓦格納集團創辦人普里戈任。
《大衛營精神》是美日韓之間建立意識形態軍事同盟進程的見證。三國共同的資本主義民主意識形態將軍事、國防和科技合作鞏固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夏威夷毛伊島2023年8月8日大火災,拜登宣布要在8月21日去夏威夷視察,不惹民怨是不可能的。為何拜登要拖到8月21日才起行?
這種對抗在美國歷史上並無先例,後果也不可預測。其他非主流媒體暫時按兵不動,視乎形勢發展。美國總統大選投票在明年11月,一場看不見硝煙的內戰,已經在美國爆發。
《華盛頓郵報》引述消息,指美國方面決定不讓行政長官李家超出席亞太經合組織(APEC)領導人非正式峰會。全國港澳研究會顧問劉兆佳估計,美方是為了明年的總統選舉才有此舉動。
在「後氣球時代」,美中對抗的新焦點是加緊對華實施技術封鎖和貿易制裁。然而,在明年美國總統大選前夕,中美關係或會保持相對穩定。拜登為免「口無遮攔惹麻煩」,中美也就「氣球事件」達成妥協。
奧巴馬年代,2009年財政赤字才1.41萬億美元,特朗普和拜登,這兩位大花筒竟毫不費力就把美國赤字推至最高峰。面對中俄伊沙的種種崛起,美國能不怕嗎?
布林肯的一次訪問,根本無法改變美國對華戰略的軌跡,這也是美國國務院官員呼籲外界對此訪降低預期的原因。中美關係「低位震盪、邊打邊談」的新常態將會持續下去,防止戰爭以及擦槍走火引發的衝突升級成最大考驗。
布卿訪華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美國2024大選作準備,大陸和香港KOL不要表錯情,以為美國佬央求與中共修復關係,這真是井蛙之言,中美關係愈差,對美國便愈有利,哪個政黨對中共愈強硬,便愈多選民支持。
布林肯與蓋茨訪華帶出了一個顯淺道理:究竟中國在國際體制內或體制外,對世界不會那麼危險?究竟企業繼續與中國交往或全面與華脫鈎,會對國家及人民更為有利?這足以說明與中國脫鈎的謬誤。
拜登和特朗普也許也應問計於機械人,才能學會基辛格的「友好」、包容和不好戰,天下才會太平吧!基辛格說再活百年,才能找到西方如康德的人物。善哉。
美國債務問題固然有促進中美重新接觸、不再謀求脫鈎的作用,但更深一層意義是美國對華政策再不能停留在憑空想像或中國威脅論的層面,今後必須在現實層面上與中國做交易。
土耳其大選經過兩輪投票,69歲的埃爾多安以超過五成二得票,擊敗反對派候選人克勒奇達爾奧盧,成功連任。這位曾經透過手機視頻露面粉碎政變的土耳其政治強人,今次又是靠什麼保住大位?
這種發展顯示,美光事件並沒有令中美關係惡化。原因是美國並沒有條件在現階段與中國全面脫鈎,所以雙方領袖必須坐下來講清楚,哪些地方可以保持合作,哪些地方需要「去風險」。
近日王毅與沙利文會晤,是否預示著中美關係破冰?一起聽聽立法會議員黃錦輝教授的分析。
美國拒絕要有先決條件才能進行中美外交接觸。其實美國何嘗不想在進行外交接觸前,就先達致一些對自己有利的先決條件?只是目前的形勢並不對美方太過有利。
5月9日俄羅斯紀念衛國戰爭勝利78周年,在莫斯科紅場舉行勝利日閱兵,儘管這次閱兵沒有像往年一樣展示新型的坦克,但觀察家認為,與烏克蘭的戰爭打了一年之後,俄羅斯的實力依然不容小覷。
美國總統拜登在個人社交平台宣布尋求連任,再次參選總統。但美國全國廣播公司公布民調,1000名受訪的美國成年人中,七成人認為拜登不應尋求連任,反對的人中有近一半認為他年紀太大。
對於美國,晶片就是21世紀的「馬蹄鐵釘」, 如果鐵釘是半導體,戰馬就是美國的半導體產業,騎士就是半導體產業的設計員工,王國就是美國。
國家主席習近平訪俄,簽署聯合聲明。世人都關心美國對華反應有什麼改變?中國和美國是否注定要打一場仗?但作者指出,若一種對抗無法令到美國「痛」,直接承受戰爭的風險的話,中國一定不會做。哪美國的底線是什麼?
2021年11月30日是不可忘記的一日,矽谷銀行股價763美元,出事前一天是263美元,一天暴跌65%,然後收市後再下跌60%,最後歸零!投資真難!矽谷銀行當然不是終結篇,問題才開始。
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發布工作報告,強調「人民至上,世界大同」,公報的數字令人類命運共同體更進一步。
白宮內部有人透露,當被問及是否會有比「新保守烏克蘭方案」更大的災難時,拜登回應「等到你看到我們摧毀台灣的計劃」。這條消息一曝光,震撼全世界,當中反映了美國人的心態。
如今拜登的群毆政策(2022-2023),拉幫結派,最先實驗在俄羅斯身上,是為日後對付中國的推演,極值得研究!
美軍在南卡羅來納州對開的大西洋上空,擊落飛越美國領空的中國氣球。中方則對美方擊落無人飛艇表示強烈不滿,指美方嚴重違反國際慣例。
「在企業做研究跟帶領學生做研究,最大不同之處在於,企業研究團隊成員個個都具有豐富實戰經驗,大學學生則是一張可塑性很高的白紙。」黃漢森教授在史丹福大學教學多年,又從學生身上學到什麼領悟?
香港城市大學早前公布2022年LIVAC京港台新聞人物榜及20年綜合榜大數據回顧,共有18人在三地均上榜,其中16人是政治人物,中美兩國政治人物照舊高踞榜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