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歐美上市的俄羅斯企業受制裁影響股價大插水,市值大削九成,但是卻有華爾街巨頭成為金融市場上的逆行者,毫不畏懼入市掃俄羅斯貨,為什麼?

俄烏之戰已對由二戰後和冷戰後形成的國際秩序與世界格局造成極大衝擊,美國及其盟友與俄羅斯的關係已陷入新冷戰。遙望戰火中的烏克蘭,我們普通老百姓除了祈禱和平,還要更加珍惜和平。

如果西方選擇今次要落普京的面,非要把俄軍趕出烏克蘭不可的話,那戰爭還得持續一段較長的時間。但如果西方選擇見好就收,那談判就應該會有進展。

在3月10日的兩會記者會,李克強總理回答西方記者對俄烏戰爭的提問:尊重各國領土主權,期望俄烏回歸和平之路。但是,和平之路仍難到來。自2月24日以來,烏克蘭民眾陷於俄羅斯入侵的戰火,流離失所、家破人亡。

世界大亂,大家打仗,對軍工集團有利,但今次制裁,光是股值已沒有了4萬億,而且此等制裁容易破壞全球供應鏈,金融動盪,美國隨時會陷入大衰退及大通脹,得不償失。

我很懷疑,美國今次是刻意引普京入甕的,否則美國怎會在與俄國爭取勢力範圍時一早聲明,美國一定不會在軍事上還以顏色。這豈不是在引誘普京入侵烏克蘭?

俄烏戰爭進入第二周,各西方國家紛紛祭出相關制裁,國家主席習近平3月8日(周二)下午在北京,與法國總統馬克龍、德國總理朔爾茨舉行視像峰會,尋求外交談判途徑解決危機。

一個國家若是沒有實力地位,即使有公理在手,最終亦難逃被強權主宰的命運。老實說,我並不相信西方國家支持烏克蘭是出自公義,而不是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

從30年前歐美的保證,到如今烏俄開戰,國際關係專家指出癥結點,普京為何執意揮軍?其實可用美國心態去思考。

俄烏第3輪談判未有進展。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經濟學系榮休教授雷鼎鳴認為,戰爭怪不得俄羅斯,反而是北約步步擴張,才逼使俄羅斯忍受20年才出兵。

俄國今天的現實,是GDP只及南韓水平、比加拿大還要低,是中國的1/10,而人均GDP便更低,只及馬來西亞水平,比近鄰波蘭、羅馬尼亞和土耳其還要低。普京想重建大俄帝國的夢想,在今日的地球村現實下可能嗎?

今日之後,北約若不緊靠美國,也沒有選擇。幾乎一夜之間,歐盟的實力,由軍事到貨幣,大為貶值,這是美國整體利益長遠的巨大得着。

鄭永年教授認為,美國出兵烏克蘭加入這場戰爭的可能性不大,但美國真正認識到自己的戰略判斷失誤,意識到普京和俄羅斯依然不可小看。這將大大延緩美國的戰略精力從歐洲轉移到印太地區的步伐。

中國在俄烏戰爭中的曖昧態度,突顯現今的尷尬處境。中國一方面與烏克蘭保持友好,堅守不干涉他國內政的原則,一方面對俄羅斯的擔憂表現理解,指責美國和北約東擴的威脅,並有可能為俄羅斯提供經濟支援。

俄軍2月24日對烏克蘭發動了閃電式「特別軍事行動」,摧毀該國多個軍事基建設施,首都基輔也遭到導彈襲擊。烏克蘭危機何時才可以落幕?與俄烏均有密切關係的中國又能否發揮居中調停的角色?

問題要真正解決,還得靠烏克蘭改行不結盟政策,不能一面倒親西方。否則,俄羅斯就會感到不安寧,導致烏克蘭也很難有安寧。

烏克蘭和台灣能不能相提並論呢?應該不能,烏克蘭人口4100萬,台灣人口2345萬;台灣人均GDP 32950美元,烏克蘭人均GDP只有4750美元,是歐洲最低收入地區之一。

美國無意為烏克蘭付出太大的代價,烏克蘭必須重新定位,再次尋求俄羅斯的諒解。現實環境已不容烏克蘭在原有的路線上走下去。

美國在以實際行動回應俄羅斯的要求,今後不再把烏克蘭列入北約的勢力範圍,不會在烏克蘭駐軍,以讓俄羅斯與烏克蘭在新的環境下重建關係。

烏克蘭只是美國的「工具」,用來遏制俄羅斯的發展。對中國亦是如此,台灣只是「工具」,用來遏制中國的復興。

真正惹毛美國,有珍珠港的先例,後果非同小可。普京會在最後一刻,找一個下台階,與同樣不想打仗的拜登尋求最後妥協。烏克蘭應該有驚無險。

俄羅斯屯兵烏克蘭邊境的目的,不在於要侵佔烏克蘭,而是要展示俄羅斯反對烏克蘭加入北約的決心。從西方的反應來看,普京這一招是有效的。

美國為了保住霸主地位,總要說些場面話,表明若俄羅斯派兵進入烏克蘭,俄便要承受巨大代價。也許這代價包括對普京個人的制裁,但這不會有用。一般相信,美國能出的招,最厲害的還是切斷俄羅斯與SWIFT的關係。

北約自1999年開始先後5波東擴,將多個東歐國家及前蘇聯加盟共和國納入版圖,直至俄羅斯連接歐洲大陸的「通道」烏克蘭宣布放棄不結盟立場申請加入北約,令俄羅斯安全環境變得嚴峻。

真正的政治異見分子,擁有鋼鐵的意志。普京為此一政敵,傷盡腦筋。舉目今日世界其他國家的民運領袖,納瓦爾尼確實鶴立雞群。

不論如何解讀五大核強國聯合聲明,有一點是顯而易見,即使中美關係陷入冷戰2.0邊緣,即使美俄關係空前緊張,但大國有大國的全球利益,5個核大國之間避免熱戰、反對核戰,這是大國之間的共識。

如今世界局勢又走到一個重要轉折關頭。美國最終鎖定中國為其頭號挑戰者,於中國是被動迫不得已,於美國是深思熟慮周詳。

拜登此次歐洲之行首要目的是修補美歐關係,擺脫美國被孤立的處境,而拉攏歐洲盟友「圍中」既是目的,也是策略。

美國總統本身已擁有很高的行政權力,特朗普現在還奪得了議會與最高法院的主導權,可謂集行政、立法、司法權力於一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