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香港處於內部平衡時,維持港元兌一籃子貨幣的慣常緩慢升值,將可自動使其價格競爭力免受美元和人民幣大上大落影響;但在環球和香港出現衰退、經濟過熱或通脹上升時,則可用匯率政策減低這些變動對香港經濟的影響。

科技創新界立法會議員邱達根先生將親臨灼見名家九周年論壇,討論國際形勢新變局。他在接受本社專訪時表示,人工智能、生命科技、數字經濟、金融科技是香港發展方向,政府需要給予多方位支援,如人才、土地等。

須指出的是,此泡沫爆破之禍,始終是源於地產商群將樓價以一波又一波形式,推升至現今連地產商群都托不住的極限(若非近期利率急升,相信樓市泡沫和泡沫爆破後的傷害會更大) 。

《全球金融中心指數》顯示,紐約、倫敦兩大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不變,新加坡、香港再次名列全球第三、第四,得分差距僅1分,與33期一致。

虛擬資產的概念十分複雜,跟傳統投資產品截然不同;而其價格大上大落,相信是吸引投資者參與的主因。對於這種結構複雜,價格又大幅波動的投資產品,證監會為何會准許散戶投資者參與?

商場如戰場,香港長年累月被新加坡壓住,係時候作出反擊,但反擊時間亦極之重要,如果等「TOKEN 2049」開完會才對JPEX採取行動,相信效果會差很遠。

新加坡前國務資政尚達曼當選該國第9任總統。這位斯里蘭卡裔的政治家有豐富的從政經驗,提出過「彈床理論」和「上行扶手電梯」,致力打造包容社會,提供上游機會,而且還曾正評中國的官員問責制度。

香港兒童交響樂團演得有板有眼,弦樂和木管都表現良好,定音鼓也精準,只是圓號稍為緊張,但全團在節奏與全奏掌握得宜,我等亦為小小音樂文化大使們鼓掌鼓勵。

中國歷代領導人都很欣賞新加坡,既取得經濟成就又能維持一黨專政,但做香港特首這個地方官,比做新加坡總理這個國家領導人難十倍。

李家超率團訪問新加坡、印尼和馬來西亞,從商業角度來看無疑是成果豐碩,但從嘗試加入RCEP的角度來看,北京和香港當局將如何遊說東盟國家提供更多支持還有待觀察。

香港推出新的輸入外勞政策,到底成效如何?筆者於本文先討論新加坡輸入外勞政策的經驗和啟示,繼而以之協助分析香港近日的外勞新政及長遠應走方向。

國際高科技人才難求,香港需要完善新田科技城的條件,才能在爭奪人才戰脫穎而出。此外,如何保育新田原有文化和環境也是值得大家關注的議題,理大文効忠教授特別接受本社專訪,分享他對科技城規劃成宜居地的見解。

李家超也在社交網站帖文表示,新加坡一直是香港在東盟最大的貿易夥伴,去年雙邊貨物貿易額達4815億港元,即使受到疫情影響,2018年以來年均增長率達5.9%。

本文檢視了香港與新加坡減碳政策的側重差異,提出一些香港可以參考的改善方向。事實上,2020年香港人均碳排放值為4.5 tCO2-e,表現優於新加坡,再加以取長補短,定能有助達到碳中和的目標。

東馬來西亞鐵路如果建成,將有利馬國東海岸地區的貨運到馬國第一大港巴生港,因而刺激馬來海岸之交通及發展。

香港的基礎研發表現出色,世界認可,不過在研究產出效率的表現仍然有待提升。

今古同愁,闌杆獨倚,人生瀟灑能得幾?

雖然大多數人會認為太多人去新加坡搶貴樓價,新加坡政府唯有加印花稅來阻止外來人去新加坡買樓。加印花稅來阻止外來人口移入的想法可能有所誤會,真正的目的是阻止已經移居新加坡的人賣樓離開。

在今天的房屋政策下,想發達靠務必先租公屋後炒居屋,躺平甚至刻意不升職,力保輪候公屋資格,變成致富必由之路,經濟動力從何談起?筆者呼籲政府認真考慮筆者「港式組屋」的建議。

1948年成立的香港房屋協會,4月17日於灣仔會展中心舉行75周年慶祝酒會,由房屋局局長何永賢及房協主席陳家樂主禮。自成立至今,房協擔當實驗角色,協助解決香港市民的住屋需求。

時事評論員霍詠強從外勞問題、三隧分流、播錯國歌等事件分析,在後《國安法》時代的香港政府,施政效率到底有沒有進步到。一起聽聽他的分析。

新加坡早已吸納了500個家族設立辦公室,香港政府近日才提出如何吸引外地人在香港設立家族辦公室的優惠,是否比新加坡又慢了一步?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指出,隨着全球經濟重心西向東移,中國和發展中的亞洲經濟體持續發展、科技應用和創新不斷向前,以及中產階層隨之擴大,亞太地區的經濟增長動能將進一步增強,貨物及服務貿易和人員來往將大增。

作者指出,歐美爆發銀行危機,資金唯有紫氣東來,亞洲是唯一選擇,造成香港與新加坡直接對壘。但香港不一定大敗。

一個成熟的經濟體趨向飽和,增長率趨降,在所難免。但香港以往10年平均每年只約有1%增長,這肯定不是特區政府所能預料,也明顯不是中央的期望,背後有什麼原因?

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早前公布的《財政預算案》預計,2022/23年度財政赤字為1398億元,建議發債增加現金流,跟新加坡取態截然不同,當中新加坡是否存在值得香港參考之處?

世界不再一樣,「香港」作為城市符號,除標榜過去傳奇外,欲掌握將來,需放下傲慢和心障,切實變革,回應本世紀巨變,不再原地踏步,或陶醉於追憶。再論「香港vs.新加坡」,因可作思考未來的切入點。

市民大眾關心會否派糖,作者反而擔心香港政府錢從何來?指出香港稅基狹窄,限制了財爺出新招想像空間,最怕因小失大、得不償失。

最近,經常聽到政府說,要講好香港的故事。我看關鍵不在於「講好」,而是在於如何「做好」政府應該做的事情。香港之前之所以對海外僱員有這麼大的吸引力,是因為香港比西方國家更資本主義。

中國民間不斷流傳重症患者多,且出現「白肺」患者,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公開批評中國,資訊不透明,世界各地也漸漸失去了對中國的耐性,紛紛頒布自己的區隔方式,是無可厚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