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氣候變化

渤海海水倒灌對新田科技城的啟示
作者:林超英2024-11-22
看完渤海沿岸城市水淹的故事,覺得科技城建在河口濕地上是下策。
企業須加速氣候轉型 迎接零碳未來挑戰
作者:商界環保協會2024-11-15
氣候轉型規劃在各種自願披露框架中已存在多年,監管機構正逐步開始或計劃要求企業強制披露這類規劃。2024年行政長官《施政報告》將綠色金融列為重點,顯示其重要。
蔣匡文博士:怎樣從占星看氣候變化? 今年為何雨水特別多? 雲貴地區年底將出現旱情?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9-03
術數名家莊匡文繼續為我們回顧和剖析2024年上半年和下半年運勢,今次從氣象格局出發,探討為何今年雨水多,哪個地區降雨有影響。
利用ITMO應對氣候變化
作者:車品覺2024-09-02
通過ITMO機制,全球碳市場得以擴大覆蓋範圍,增加市場流動性和透明度。碳減排成果可以在國際間交易,促進碳市場的多樣化和成熟,這使更多的國家和企業參與其中,為碳市場注入新活力,推動其發展。
應對氣候變化 邁向零碳未來
作者:商界環保協會2024-08-19
為使企業更全面考慮氣候變化的影響並採取相關措施,多個國際標準都對此提出要求。企業亦應同時把握時間,為減碳增韌做好充分準備,以實現可持續發展:減緩、調適和增韌是應對氣候變化的三大關鍵。
邁向碳中和 是眾人之事
作者:編輯精選2024-08-02
邁向碳中和是眾人之事,數十年來,我從日常衣食住行等生活事做起,亦非常感謝太太和女兒等家人合力同心,支持同行低碳樂活,包括日常有衣食、節能節水、綠色出行、減廢回收等,簡約生活態度可以令人生更清爽!
許正宇:環球投資者反應熱烈 本月成功發售約250億港元等值外幣綠債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7-29
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表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正積極以3個方向:主動帶領、推動業界和提升能力,朝着國際綠色金融樞紐的方向邁進。
劉啟漢教授:應對酷熱天氣
作者:編輯精選2024-07-23
世界氣象組織指出,2023年是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可能是過去10萬年中最熱的一年。在香港,天文台也記錄到2023年有史以來最熱的8月和夏季,許多人都在抱怨極端高溫。
共融與可持續的綠色明天
作者:陳晴2024-06-26
要有效應對氣候危機,不僅僅需要國家層面的推動改善,更需要社會各方的認同,自發地行動。
鼓勵企業支持自然為本解決方案應對環境挑戰
作者:商界環保協會2024-06-11
近年來,自然為本的解決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 NbS)獲廣泛討論,並被視為一種可以為周邊地區帶來長期環境、社會和經濟效益的整體解決方案。
黃錦星x周立文x鄭家寶:極端天氣不斷 怎樣四管齊下節能減排? 政府不應因市民抵制而擱置減廢政策?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5-25
2023年是香港有史以來最熱的一年,緩解氣候變化急不容緩。一起聽聽前環境局局長黃錦星、中電前高級總監周立文與教育評議會副主席鄭家寶校長分享香港怎樣進行綠色轉型。
郭國全:面對二戰以來最大變局 香港應堅持長線投資、發展新金融市場 ?怎樣追上國家經濟發展 同時應對氣候與人口挑戰?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5-21
面對二戰以來最大變局 香港應堅持長線投資、發展新金融市場 ?怎樣追上國家經濟發展 同時應對氣候與人口挑戰? 一起聽聽前政府經濟顧問郭國全的分析。
雪龍2號科學家:氣候轉變不是一瞬間的事 極地科考路漫長 冀港青齊參與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4-11
雪龍2號訪港5天,全城樂瘋了。在雪龍號服役10年、曾8次出征的羅光富10日(周三)在中大與學生對話:「氣候轉變須長期考察,科考船徵求海洋科學、氣象、電子工程、飛行員、廚師多種人才,歡迎有志青年參與。」
全球電動車產能過剩 中國應減投資
作者:譚新強2024-04-02
請不要天真地以為即使與西方交惡,中國仍可改為大量出口到全球南方。中印關係差是事實,較令人意外是最近竟然巴西和土耳其都突然宣布針對中國鋼鐵和化學品等產品的反傾銷調查,正應驗我早前預期。
港大舉辦首屆「香港氣候論壇」 中美專家共探碳中和新策略
作者:編輯精選2024-03-27
首屆「香港氣候論壇」不僅突顯了香港在氣候變遷研究、綠色科技創新及金融方面扮演的關鍵角色,也證明了其作為聯結內地大灣區與國際社會的獨特地位。會議討論集中在幾大主題,包括大灣區的氣候政策等。
華懋集團可持續發展論壇2023 助香港加速轉型,開創零碳新未來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4-02-09
由華懋集團主辦、香港綠色建築議會協辦的「華懋集團 可持續發展論壇2023」去年11月於荃灣西如心酒店圓滿舉行,現場和線上有超過3,000人出席,較前一年參與人數激增逾七成。
《財政預算案》怎樣助香港應對氣候變化 同時把握經濟機遇?
作者:編輯精選2024-02-02
地球的未來取決於人類在2030年之前採取的行動,故政府只剩下6年的時間來確保香港擁有更美好的未來,冀望我城將來能以充滿經濟機遇的綠色創科綠洲而聞名於世。
效率與慢活
作者:程介明2024-01-26
近年,有不少提倡「慢」的議論。有人提出Degrowth,建議不再停留在GDP硬指標,而輔以其他如生態、健康等的軟指標;其實國際社會早就有HDI人文發展指標,已用了幾十年,並沒有改變國家發展經濟話語。
希望來自自己
作者:程介明2024-01-12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兒童的歌,在這悲慘的時刻,他們首先想到的,不是仇恨與復仇。他們唱出的,不是對肆虐者的恨,而是希望看到安全與和平的來臨。
城大研究生從駱駝得到靈感 研發獲獎仿生被動製冷系統
作者:編輯精選2024-01-05
仿生被動製冷系統從駱駝適應沙漠的習性獲得靈感,模仿牠們在晚間定期從空氣中吸收濕氣,在日間則釋放所儲存的水份,以達致降溫效果。
中越發展友好關係 體現親誠惠容周邊外交理念
作者:關品方2023-12-22
美國軍事金融帝國霸權的終結是早晚的事情,何必匆匆?筆者認為,這應是大國博弈的正確思維。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不可逆轉,快也快不來,慢也慢不到那裏去。
COP28:氣候變化與能源未來
作者:余遠騁2023-12-08
燃燒化石燃料引致的碳排放一直被指為全球暖化的元兇,然而可再生能源現今仍有不少地域及資金上的限制,減少使用化石燃料並以清潔的可再生能源作為替代品並不容易。是次大會協議首份草案提出要求減用或淘汰化石燃料。
陳茂波:三藩市之行3目標 均達預期效果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11-18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參加亞太區經濟合作組織(APEC)會議,會議中他向習近平提及,拼經濟和改善民生是新一屆特區政府上任以來的首要工作。在新階段中,特區政府採取積極有為的政策措施,尤其集中搶企業、搶人才。
北部都會區如何發展? 甯漢豪:有三大挑戰 凌嘉勤:深圳灣可打造成黃金內灣 張炳良:香港要領先大灣區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10-27
灼見名家傳媒10月27日(周五)舉行周年論壇暨九周年慶典,第二輪專題討論環節聚焦「香港發展新思路」,針對項目的挑戰、氣候變化的風險等,一眾嘉賓都有涉及。
綠色金融與氣候變化有什麼關係?
作者:大灣區碳中和協會2023-09-28
世界正以兩種方式應對氣候變化:緩解和適應。緩解指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並阻止氣候變化問題加劇;適應是指面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時,預先採取適當行動,以防止或減低氣候變化造成的損失。
500年一遇暴雨與氣候變化
作者:余遠騁2023-09-15
除要更積極減碳、邁向碳中和外,面對未來應對氣候變化衝擊,我們應先了解這個城市的脆弱性,並考慮從各方面作出準備。
暴雨癱瘓香港:危機管理的一課
作者:盧兆興2023-09-11
海葵的「風尾雨」帶來的暴雨,暴露了香港特區危機管理的問題。本來可以更早發出天氣警報,還可以與公民進行更好的溝通。
數位化對氣候行動意味着什麼?
作者:大灣區碳中和協會2023-08-31
隨着當今技術的發展,解決方案不再僅限於單一學科。 許多實例表明,我們可以通過各種手段來管理風險和適應環境,包括綠色金融融資、技術創新解決方案和可持續治理。我們為何不接受各種可以應對氣候變化的方案呢?
李成:氣候變化威脅美國 更甚於俄羅斯北韓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08-30
未來10年不僅是中美關係歷程中,也將會是人類歷史上一個關鍵的危險期,各種存在性危險將會在這段時間當中浮現,足以左右我們的長遠軌跡。
超高規格晤蓋茨 習近平:中美關係基礎在民間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06-16
習近平表示,蓋茨是他今年在北京會見的第一個美國朋友,對蓋茨及其基金會長期致力於促進全球減貧、衛生、發展及公益慈善事業表彰讚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