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要介紹的書是《見證亞洲世紀:馬凱碩回憶錄》,作者是馬凱碩。他是新加坡國立大學亞洲研究所傑出研究員,曾任新加坡駐聯合國大使、聯合國安理會主席、新國外交部常任秘書,從事外交工作長達33年,經常應邀在世界各國發表演講和文章,曾在許多知名刊物發表文章。

中國無意取代美國在西方的地位,所以美國不必害怕,亞洲是21世紀的全球經濟主要引擎。亞洲人渴望繁榮,法治和大國平衡穩定力量,而不是中美鬥爭。

有戰略思想家斷言: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真正戰場將會在亞洲。軍事衝突能避免嗎?為什麼該說現在是「亞洲世紀」?一起聽聽有33年經歷的新加坡資深外交官馬凱碩(Kishore Mahbubani)的分享。

新加坡外交家馬凱碩教授到訪香港大學與李成教授對話。譚新強以觀眾身份參與,他認為聽馬凱碩一席話,「勝讀十年西方偏頗宣傳」。一起聽聽他怎樣理解馬凱碩的觀點。

馬凱碩斷言,「亞洲世紀」的到來,是毫無疑問的事。他解釋,CIA(中國、印度和東盟)的人口總量佔到全球約四成,未來數十年,中國、印度和東盟的經濟體量仍有巨大增長潛力。

日本學者提出來的「雁行模式」很形象地描述了日本和亞洲國家之間的關係,至少是經濟關係。 這一理論認為,日本是亞洲第一個實現工業化的國家,之後作為「領頭雁」,日本一直領導亞洲經濟體創造經濟奇跡。

香港珠海學院一帶一路研究所所長陳文鴻教授認為,美國制裁俄羅斯,反而促進了中俄兩國全方位合作,正超越歐美國家的經濟增長率。一起聽聽他的分析。

過去7年多以來,為了反擊美西方的故意唱衰,中國不斷闡明立場,已經廣為大多數東盟國家所知。筆者認為,除了北望神州之外,香港聚焦東盟製定長期發展策略,此其時矣。

香港蘭藝會成立了半世紀,多年來會員除熱愛種植來自世界各地的蘭花外,更不時周遊列國,考察不同地域的野生蘭花。本文分享在五大洲野外賞蘭的經驗。

正如沙特阿拉伯公共投資基金(PIF)的負責人指出,這次在香港推出產品,為亞洲投資者打開了解當地發展故事的一扇大門,也讓他們更深入了解到本港連通國家和世界投資者和金融市場的「雙門戶」角色。

香港大學化學學者任詠華教授獲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Urbana-Champaign, UIUC)頒授2023-24年度Bailar Medal殊榮。

博鰲亞洲論壇2023年年會周四(3月30日)上午10時在海南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強發表主旨演講。行政長官李家超周三(3月29日)抵逹海南出席年會。

雖然俄烏戰爭在歐洲發生,但對亞洲各國的安全形勢或秩序有重大影響。亞洲各國須重新考慮國家安全問題,首當其衝的是日本、南韓。至於俄烏戰爭又會否增加北京攻台之可能?

國家主席習近平表示,中國將同各方繼續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踐行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弘揚開放、綠色、廉潔理念,努力實現高標準、惠民生、可持續目標。

中日關係如履薄冰,二戰以來日本依賴美國,令亞洲局勢更加複雜。美國著名亞洲問題專家、哈佛大學榮休教授傅高義(Ezra Vogel)認為中國近年不斷擴充軍備,借一帶一路駐紥外地,引起周邊國家及美國疑心。

世界還能是G7話事嗎?這是30年光景,今日年輕人都可以看得見,如何看清楚自己的位置,到那裏發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柏林圍牆是1961年開始建的,只過了28年,柏林圍牆被拆,東西德統一,37歲的日裔美籍人福山,憑《歷史的終結》一書成名,居然維持了30年的盛名,但事實上,歷史並未終結。

中國所倡導的社會主義在經濟下行至某程度時,卻表現出如同自由經濟的放任,如進化論一般的令能生存的生存,該被經濟巨輪碾壓的消失,成為名義上是社會主義的資本主義經濟體。

亞洲以至全球旅客由於收入上升,加上對食物營養有更深認識,所以對各地食物都有更大期望。

在「連結.香港專業服務.一帶一路」專題研討會上,各國領事與香港專業界別領袖就一帶一路機遇提出不同觀點,內容涵蓋眾多角度,意見鞭辟入裏。

美國如仍熱衷於當世界警察,力量全球分散,在亞洲容易有心無力,中國在亞洲的影響力在2030年會明顯大於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