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政壇變天,國際大格局要重寫?俄烏戰線曠日持久,不利烏克蘭?一起聽聽國際關係學者趙雨樂博士的分析。
歐洲極右派涉及的社會領域愈來愈廣,從外交政策、經濟政策,到社會和文化政策,他們更會用文明、種族和宗教的術語來談論歐洲,企圖令選民在他們身上尋求更多的情感和身份認同。
我們期望社會各方更關注全世界兒童的權利和福祉。原因之一,下一代的發展關乎社會的未來,關心小朋友的成長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責任。
英國自詡尊重人權,有其本國的法律《英國人權法》,同時也受到《歐洲人權公約》的限制,但在國家利益面前,決定將這些政治和經濟難民想方設法急急送走唯恐不及,充分反映英國所謂尊重人權的雙重標準。
曾任聯合國難民署特使的荷里活著名女演員安祖蓮娜祖莉(Angelina Jolie)在社交平台貼文,嚴厲譴責以色列蓄意轟炸平民。她說,「這是對無處可逃的受困民眾的蓄意轟炸,40%的罹難者是無辜的兒童」。
資深傳媒人張圭陽先生近期走訪叙利亞及阿富汗,近距離觀察這兩個飽受戰火蹂躪的西亞國家今天的面貌,他深入各地,了解人民的生活實況,足跡遍及多個城市和鄉郊。一起聽聽張圭陽先生踏足西亞大地的所見所聞。
現在人間,既有我們充分的智慧,也有慈悲,當然需要身體力行,那就是彌勒菩薩。
基辛格認為,拜登將美國和人民的未來押在俄烏衝突的地緣政治策略上,是嚴重錯誤的,這將會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大的戰略災難;筆者對此非常贊同,並希望俄烏衝突盡快平息、這場毫無意義的戰爭盡快停止。
俄侵烏之戰已進入第2階段,即烏東戰役。俄軍的焦土戰術,以猛烈轟擊戰場及平民區為特點,戰爭的酷烈衍生一大片廢墟、一大群流離失所的難民。渴望和平的烏克蘭人,要在廢墟中尋找活路。
抗議俄侵烏的和平遊行,在各地持續舉行。4月15—18日復活節期間土耳其、阿根廷等地遊行,表達對烏克蘭民眾的人道關懷。聯合國秘書長呼籲俄方,在俄東正教復活節「人道主義停火4天」,讓烏克蘭人獲人道援助。
普京揮軍攻打烏克蘭,贏得「網絡水軍」喝采。有的網絡平台或微博唯唯諾諾,把俄軍入侵烏克蘭稱為「正義之戰」。但也有讀書人發出反戰之聲,譴責俄軍侵略,顯現知識界思考群的良知。
作者指出,最近有20多萬外移的烏克蘭難民回國,或反映出戰事在俄羅斯主導下,新納粹武裝威脅被消除。只要人道援助迅速趕上,協助他們渡過難關和進行重建,戰爭的災難可以減少。
在天災與人禍之間,我們上的每一課都付出沉重的代價。究竟什麼時候才可以畢業,放一個沒有病毒和硝煙,名副其實的暑假?
人們期盼一個不太糟糕的2022。 只因2021年相當糟糕,在中國大地上的人只能慶幸在華夏, 不必咬緊牙關!
202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由以「難民」主題貫穿作品、來自英國的坦桑尼亞小說家古爾納(Abdulrazak Gurnah)獲得。
美國眾議院承諾一旦有事,將會接納大量香港難民。50 年代早期,美國也曾對由大陸逃來香港的難民施予援手。其時,許多大陸人逃來香港,都可以向美國領事館登記為難民,直接進入美國。
NaTakallam 是阿拉伯文「我們說話」的英文拼音,亦是一家協助難民就業,並為個人、學校、大學和跨國組織提供翻譯的社企名字。
飢餓、抱負、恐懼、政治抗命——遷徙的原因並不是保羅想探究的問題。更重要的問題是了解這些旅程如何塑造出另一個人類群體:這群人如今對「家」的概念,也包括一條開放的道路。
斯里蘭卡與敘利亞,蘊藏着人類上古文明,歷史遺下的文物與遺址,不斷供世人追溯自身根源。然而,連年的戰火與「現代」文明國家的侵略令這些世界文化遺跡受到重創,國民變成無處容身的難民。
黃台仰有勇無謀無底線,那就算了,畢竟他不敢回來而早晚會脫離香港的政治視線,但還在香港的反對派呢?他們有沒有利用外國政府的無知,又或明知道外國政府別有用心,仍然從個人或政黨的主張出發,以偏概全。
別矣家園,薩米納在異地從零開始。她看着父母胼手胝足,於困頓中仍保持冷靜的心態,努力維持家庭的秩序。
歐洲是首次遇到這麼大的難民問題,所以才在處理上前後出現變化。
曾到過敘利亞的旅客,都會向你們豎起大姆指,同意你們是友善好客的民族。怎知好客的民族沒有回報,並遭到最狠心的救援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