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U.S.News最佳大學排名公布,中大排名全港第一,其次是港大,本地大學還有香港理工大學(第67位)、香港城市大學(第79位)打入全球最佳大學排名百強,香港科技大學則躋身105強。
台灣傳媒報道,移民署通過「馬英九文教基金會邀請大陸學生赴台交流」的專案。大陸國台辦發言人陳斌華表示,北京大學黨委書記郝平將率領5所大陸高校36名師生,本周六(15日)到台灣展開為期9天的交流。
今年(2023年)是清華大學建校112周年,又是前校長梅貽琦逝世61周年,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康文署)與清華大學校史館合作,在孫中山紀念館舉辦「自強不息 厚德載物──清華大學的人和事」專題展覽。
香港理工大學周二(1月17日)舉行中國歷史與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典禮,校董會主席林大輝指出,希望中心能協助特區政府弘揚中華文化,幫助年輕一代掃除思想障礙,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中大經濟學系主任宋錚教授指出,隨着地緣政治局勢愈來愈嚴峻,香港須幫助中國重新融入世界,電子經濟便是一個切入點,而香港也要多培養經濟人才,研究不同問題。
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THE)公布2023年世界大學排名,本港5所大學位列世界百強以內,除港大微跌一位,其他大學排名均有顯著上升。
楊振寧:稼先,我懂你「共同途」的意思,我可以很自信地跟你說,我這以後50年是符合你「共同途」的矚望,我相信你也會滿意的。再見!
中國內地的北大和清華在2022年THE世界大學排名中並列第16名,這是首次有兩所中國大學進入前20名,也是亞洲國家迄今為止的最高排名。
我們從北京騎車下江南的計劃,正好符合鞍山自行車廠裏的行銷需求,他們願意免費提供車和廣告服裝,行程結束後車歸我們。雙方一拍即合,這個想法和做法在當時的中國屬於創舉。
作為校友,該時刻反思自己當年「以學校為榮」,今天有否讓學校「以你為榮」。
香港應該充分發揮其優勢,做好基礎研究,攻克「卡脖子」技術,推動大灣區科技成果轉化及產業發展,我們可以是國家科技的突破口。
港大醫學院最新研究指出,即使在接種疫苗後,仍需要保持戴口罩和清潔雙手的習慣,才能有效阻止病毒傳播。
香港的院校變得愈來愈政治化,會令一些國際學者卻步。港大也應汲取教訓,如何在一開始便在公關方面做好危機管理,是一大考驗。
曾有意見認為武俠小說是中華文化的教科書,近年已有大學開辦研究武俠小說的課程。大家伴隨筆者深入地解讀和比較梁查兩人的論著之後,究竟會發現當中特別是金庸小說中有幾多需要我們深思、領悟的教誨呢?
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到底是有助於、還是有害於中國大陸的大學希望成為世界一流大學的理想?
香港大學委任曾任教清華大學的兩名學者申作軍及宮鵬為副校長,標誌着未來港大由內地出身的學者領導的趨勢。
以往港大副校長是校內推舉,好處是在校長期工作,熟悉情況,也富有人脈。今次改為全球招聘,是為了找尋在學術和研究方面更佳的人選來推動港大的發展。
香港大學校務委員會議決委任申作軍教授為副校長(研究),宮鵬教授為副校長(學術發展),以及傅華伶教授為法律學院院長,任期皆為五年。
讀者可曾想過,金庸為何以《易經》象辭為「降龍十八掌」各路招式定名呢?
《大象傳》辭說「坤卦」的卦象,用了「地勢」二字。地的高下之勢是具體可見的,因此用了一個「勢」字來說地之象。地的勢有什麼特點呢?從這個大地的象中,又提示了什麼義理呢?
面對「亞文革」的造神和社會恐懼,清華大學教授許章潤論析「文革那一套做法借屍還魂」,呼籲走憲政民主之路。他持續講真話,遭到「秋後算帳」。
浸會大學於2008年創辦當代中國研究所,進一步推動校內外的中國研究,從教學到研究一應俱備,足見浸會大學在這方面的工作,向來持之以恆,而且成果豐碩,今後尤望有此心志的年輕學子,加入中國研究的行列。
現在一提到某個學科或某項研究課題,最常出現的問題是「有什麼用?」以這個標準來衡量,那麼這次會上不斷提到的那些清華引以為驕傲的大師所做的學問,或賴以成名的著作,都經不起一問。
沈君山教授20餘年來最費心費神思考,而衷心盼望能有突破的,就是兩岸關係。高希均讚譽沈教授:在峻嶺、懸崖峭壁的兩岸關係上,君山一直是棵屹立的大樹。
對話中,錢穎一院長從「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創投、創業的國際比較」、「學習、成長和責任」三個方面與沈南鵬展開深入探討。
「我希望學生現在受的教育,能讓他們應付下一代將會面對的問題。」
早前30多位師生參加了由北京清華大學舉辦的文化與國情専題研修課程。除了講座、體驗式的學習外,更與清華大學的學生交流,是寶貴的學習體驗。
所謂大學排名榜,只可以作參考,不能只為在排名榜上爭取較高排名而被人牽着鼻子走。
世界上大部分人跑到一半就不會再跑了,只要你在自我教育的道路上堅持足夠久,就能夠成為那個笑到最後的人。
為什麼要強迫大學生一定要懂得游泳?懂游泳又跟大學課程有什麼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