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曉蔚《知情知性》展示出來的是成年人(包括男女)對性的問題,有一知半解的,有近乎無知的。醫生除了醫病,還要醫心,所以在私密治療過程中,亦當上心理輔導員。
40多年來,中大醫學院就好像一個璀璨的星空,留下了許多醫學名宿的事蹟,1980年代初仍不起眼的小小醫學院,到2024年已然打入世界醫學科目30強。中大醫學院新任院長趙偉仁教授接受專訪暢談。
在大學做研究為什麼比執業更有滿足感?醫生是病人的人生導遊?一起聽聽腫瘤專家莫樹錦教授分析他的心情。
做收租佬的生活很克己,不過,清茶淡飯反而有利身體健康,所以,想長命百歲就要做收租佬。
在本節訪問中,張五常教授認為只要敢於發問,就能夠打開一道又一道的知識之窗,看到不同景象。此外,他認為人的想像力是電腦無法取替的,所以我們要善用與生俱來的想像力。
近年不時傳出醫療糾紛事故,到底怎樣做個精明的病人?林偉樑醫生與林冠傑中醫師對談,表示病人要清楚自身權益和選擇,可以查詢非藥物治療的方法,以及日常多對身體狀況作記錄。一起聽聽他們的分享。
作者認為香港醫生假如亂發「免針紙」,出了事醫生就要承受全部責任。
學生挑戰老師權威或許可以增強學生的獨立思考,網民取笑KOL亦可能增進前者的批判思維,但如果是病人在網上自己尋找資料,然後懷疑醫生的專業判斷呢?
缺乏同理心、行事大膽、利己主義、殘忍、過度自信、漠視人權和生命,Freeman 這些特徵,似乎都有「心理病態」的嫌疑。其實,最需要 lobotomy的人,會否是這位「非一般醫生」呢?
醫學無法治癒一切疾病,醫生面對着千奇百怪的絕症,真正可以「妙手回春」、「藥到病除」的比例是很小的;除了盡力控制病情、緩減痛楚之外,最能夠幫助到病人的,不過是關懷與安慰而已。
究竟 Greene 的起死回生,是上帝的旨意,抑或是人人都覺得有點冤枉、同情她,所以都試着幫一些忙,放她一條活路?
師生的情誼可以是很疏離的幾年,之後不再延續,但也可以親如家人,彼此關心,終其一生。
譯者的文筆,不只要傳意,還要傳神,很難呀!是哪本譯作讓本文作者「幾乎要邊讀邊用手遮擋」又開心地讀完了?
社會上將醫生不足問題歸咎於「保護主義」心態的人士為數不少,筆者深感應據理以正視聽,特此撰文回應。
作為一位爸爸,我應該如何教育孩子呢?作為一位醫生,我如何為孩子排除世界上所有病痛?作為一位丈夫,我如何能幫助太太固本培元,繼續幸福的生活?
設想法國(是的,聖西門是法國人)的科學家、畫家、詩人、工程師、醫生等,每一類中有50個最優秀的人死亡──那麼,法國會遭受多大的損失呢?
對於病人而言,消除疾病,只是治療的一個階段,沒錯,顯然重要,但不是唯一。無數病人走出醫院,走出門診部,走出診間,知道病情已受到控制,但不覺得療癒。
免疫學博士顧小培推出新影片系列《小培解百病》,剖析常見疾病之餘,更會告訴大家如何用天然保健品預防及調養!今次顧博士會先講解西醫和藥廠的關係,究竟醫治病人的是醫生還是藥廠?
雖然在歸屬感還不完全的世界裏,我把白袍視為是群體性與合法性的護身符,但我愈來愈不喜歡它加諸在醫病關係上的拘束感。
能夠找到一位好醫生是很難得的,但是好醫生並不代表一定可以讓你藥到病除,尤其是心病。
西醫醫學的原則是當一個人生病的時候,西醫師應當用西藥改變或干預身體的活動。中醫的原則是用中藥來增加病人身體的抵抗力。
為了延續壽命,大多數人會是豁出去,只要能做得到,什麼都不介意做。有財力的,不惜花錢買命。
「金刀梁」梁智鴻醫生,他生於醫學世家,童年時父親在香港仔行醫,醫者父母心的記憶深植腦海,長大後立志行醫,至今逾半個世紀,同時從事多項公職,活到老學到老;行年80,金刀未老,且聽他分享醫的藝術。
人生苦長,用十七八歲來定一生,似乎還是太早,因而其「叻」也有一定的局限。
醫生診斷處方,從政者則下藥除病。的確,世上確有不治之症,但在治療的過程,我們還是要竭盡所能,與病周旋,否則我們就是沒有緊守崗位,做好本身的角色。
羅思敏醫生該寫一篇「醫生之苦」,政府醫院、診所醫生一天看症,超過100宗,只得用「衝症三招」了。其實,醫生都想實踐「無條件的關懷」信念的。
醫者父母心,政府顧民生,在兩大前提上,加一分誠意,至少會令現在面對的問題不會惡化,街上多點笑容,少個口罩。
輸入醫生本來已是一件難事,好的醫生到處都可找到有優厚報酬的工作,要花費大氣力才能吸引他們到香港工作,但香港卻反其道而行,資深醫生要考試後從低做起,卓越的名醫怎會來乞食?
在維護「一國」權威,打擊「港獨」方面,林鄭的表現肯定令中央滿意。不過,在經濟民生方面,她是否做到「事不避難」,尚待考驗。
醫生大德要仁心仁術,教師師德要有教心教術,願在新學年開始,送上最誠摯的祝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