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詩歌

結緣談余光中二三事
作者:廖書蘭2024-03-08
而今余光中教授已經離世6年半,但他的詩會流傳下去,與每一代的中國人結緣,而我因受蓉子的詩感染,與葛永光、柯經一結緣。
何文匯教授x林穎施花旦:詩作怎樣刻劃美妙的音樂?粵曲如何詠唱詩詞?──自選詩分享之三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12-25
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榮休教授何文匯博士首次公開多年作詩之心得,舉辦自選詩分享會。同場加映名動粵港的粵劇花旦林穎施演繹何教授的作品,一起聽聽!
何文匯教授:三年疫情對人生有什麼感悟?憑詩寄意見證香港歷史──自選詩分享之一
作者:本社編輯部2023-11-06
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榮休教授何文匯博士誠摯分享多年作詩之心得,舉辦自選詩分享會。一起聽聽他的分享。
施仲謀:一堂課應該是一首詩
作者:編輯精選2023-11-05
洪勝生老師在福建師大附中退下教席後,並沒有中止其傳道、授業、解惑的事業,反而積極地在紙媒開闢新天地。他以其累積了數十年、已達爐火純青的語文教育功力,提煉出一則又一則的金石良言。
從《詠鵝》看詠物詩的「形似」和「神似」
作者:招祥麒2022-09-03
全詩一共18個字,句式不避長短,具有兒歌的隨意性;末兩句對偶工整,又使詩歌富於韻味。詩歌雖短,卻有「鵝」、「歌」、「波」3個韻腳,使人讀來琅琅上口,平添不少詩趣。
走在肯辛頓公園的荒草地上──西方文化中的荒野
作者:施林海2022-08-13
為何在英式人工園林裏,有一個如斯的荒野空間?又為什麼其中又有廢墟景致呢?荒野和廢墟成了英式園林的一部分,與歐洲大陸注重規則和對稱,及以建築為主,園林為次的園林設計相當不同(如凡爾賽宮),值得深入探討。
劉衛林:談詩詞欣賞與品德情意
作者:編輯精選2022-06-17
在今日高度商業化社會中,面對人人致力追求物質生活而日趨功利,精神生活日益沉淪的問題,要擺脫人心漸壞而社會漸亂的困境,唯一出路便在於弘揚中華文化。
商偉:開闢進入古文世界的門徑
作者:編輯精選2021-09-30
古文需要反覆閱讀,不可能一遍就讀懂了,更做不到完全領會。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說,提高文學閱讀的能力和修養,都是一輩子的事情,不可能立竿見影,當即生效。我的願望是編撰一冊古文讀本,讓它陪伴着年輕朋友成長。
文壇怪聞錄
作者:廖書蘭2020-12-19
耄耋之年的作家在臉書上發文,當中涉及另位作家部分,多處與事實不符。筆者為朋友感到憤憤不平,替她公開申明以正視聽。
談詩淺説中國文化
作者:陳家偉2020-10-29
中國的詩詞歌賦都是世界的文化遺產,記錄了人類的悲歡離合,詩可言情,更可言志。
明月皎潔
作者:譚寶碩2020-07-05
中國文化中,人與月亮微妙的關係,其實是中國人對生命價值的一種反思。
漢譯《魯拜集》的語言魅力
作者:鄭楚雄2018-10-24
一般譯詩,由一種語言轉譯為另一種,如果重意不重詞,難度仍未算極緻,像《魯拜集》過去就有郭沫若與孫毓棠的全譯本,但他們都是用自由體翻譯的。
學詩促思
作者:梁振威2018-10-02
雖然,「詩」能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可在今天的語文學習氣氛下,要學生對「詩」有興趣,必須從童詩開始。
徐遲與馮亦代──抗戰.詩人.香港抒情史
作者:編輯精選2018-03-31
抗戰前夕約十年(1928-1937),香港其實經歷過一次「新文藝大爆炸」──幾乎每年都有新的文藝刊物創刊,文壇活躍,當時香港已有文學園地、文人圈子和在地文化脈絡。馮亦代如同徐遲,在港締結文學因緣。
創作有至樂 詩畫趁年華──專訪綠騎士(二之二)
作者:馮珍今2018-01-02
綠騎士計劃以一個攝影師為主角,透過他的眼光,寫作一系列的人間故事。「寫作使人想多了解生命,愈看人生愈教人謙卑。若能寫下一些感人的語句,或繪下一些給人帶來點快樂的色彩,已很高興。」她如是說。
也斯的文學足跡 遊記視野與性情
作者:本社編輯部2017-08-26
若說人生是個旅程,其實有點像吃苦瓜。人生有甘有澀的事物,要怎麼去體會呢?
舞台劇重新演繹朗誦藝術
作者:蔣治中2015-09-26
在詩的每一句,我將一排誦者自中間向左右分開,猶如打開車門;一道道門分別開啟,直到最後排的女主人公被顯露出來。